新盐城乐聚社区
标题: 和爸妈在一起 就是最好的礼物 [打印本页]
作者: 种田人 时间: 2016-6-3 11:42
标题: 和爸妈在一起 就是最好的礼物
2016-06-02 07:37:00 来源:新华日报
“把成绩考好,不让爸妈操心,说不定他们就回家看我了。”6月1日,阜宁县合利中心小学,上六年级的邹慧说,自己一直努力学习,就是想得到爸妈的关注。“但就算考得再好,他们也不会回来!”小姑娘有些失落。
当天是“六一”儿童节,也是盐城首个“留守儿童关爱日”。在江苏,超过200万孩子跟随老人留守乡土,远离父母的日子,他们的儿童节怎么过?
真要等我大了才回家?
5月31日,割完油菜籽,阜宁县吴滩街道邹圩村五组孙永云从田头赶回家,拿一只旧饭盒,盛饭,压实,夹几筷中午吃剩的韭菜,时间已是下午4:30。“有口饭菜就行,孩子不讲究。”抱着饭盒,骑上电动车,她去给放学的孙女邹慧送饭。
“六年级就上辅导班?”看见记者吃惊,孙永云有些无奈:儿子、媳妇远在福建打工,自己和老伴又没文化,就将孙女送到辅导班。“孩子挺争气,六年级3个班,她的成绩数一数二!”她满脸自豪。邹家离学校3公里,早晨送、中午接送,下午送饭、辅导结束接回家,59岁的孙永云陪伴着孙女,在这条路上每天来回十趟,30公里,风雨无阻。
“想爸妈时,我就翻翻照片。”邹慧个子高挑,扎着马尾,在同学中多显几分成熟。聊起父母,女孩有些失落,“没有太多印象了”。孙永云悄声告诉记者,这孩子9个月大时,她父母就去了福建,一个干装潢,一个做服装,每年挣五万块钱,但只有春节才回来一趟,有时为了省钱,过年也不回来。“一年见一面,孩子怎么跟他们亲?”
走进邹家,房屋破旧,家徒四壁。邹慧的爷爷邹德康瘫痪在床,衣服要人穿,吃饭靠人喂。家里还有近4亩地,全落在孙永云肩上。“上网?我哪有闲钱买电脑!”她用的是老人手机,每月话费定额5元,只能打电话,连发短信的功能都关了。“孙女很懂事,每晚帮爷爷洗脚。两块钱的烧饼当晚饭,她也舍不得吃。”
“有时候,爸妈星期天打电话,有时十几天打一次。打电话回来,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听奶奶话,帮奶奶做事,好好学习……”每次,邹慧都情绪不高,甚至会主动先挂电话。邹慧说,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但有时也会“冲动”,特别是在爸妈的生日、母亲节和父亲节,总想打电话给他们。
“儿童节,早没概念了,学校没组织什么活动,六年级要考初中,哪有心情过节?即使过节,也不需要什么礼物。和爸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礼物。”邹慧侧过脸来,茫然地问奶奶:“他们到底要挣多少钱?真要等我大了才回家?”在邹圩村500多户村民中,像邹慧这样的留守儿童家庭就有90多户。
他抱着“彩云妈妈”大哭
一幅简单的线条画,画面温馨,爸爸、妈妈和孩子正在吃饭。画上写着:希望我们可以经常一起吃饭。这句话,深深刺痛盐城市大丰区教师王莹的心。“画画的孩子父母离异,远走他乡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后,成绩一路下滑。”作为孩子的班主任,王莹希望自己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因为留守,这些孩子无人照料和管教,很多人行为偏执,厌学好玩。”王莹认为,他们“需要一个妈”。2011年,盐城教育系统向全市女教师发起倡议,号召她们牵手留守、孤贫儿童。目前,该市已招募3000多名“彩云妈妈”,她们认养4000名留守儿童,每年无偿资助他们100多万元。
张宝龙是教师邵海霞照顾的第一个孩子。在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区第二中心小学,张宝龙曾是学校“名人”,不做作业、迟到缺课,直到他遇到“彩云妈妈”邵海霞,一切都发生改变。得知孩子父母离异,抚养他的奶奶体弱多病,邵海霞把孩子带到家中,做饭、洗衣、辅导功课,没有说教,润物无声,静待花开,终于有一天,猛然醒悟的孩子抱着“妈妈”大哭。
有了妈妈,爸爸的角色同样不可或缺。大丰发起“阳光爸爸”行动,400多名男教师当起“阳光爸爸”,他们结对帮助近千名留守儿童。有了“爸爸”“妈妈”,留守儿童体味到家的温暖,他们不再孤单。
5月28日,盐城市盐都区尚庄镇华泽书社,10多名留守儿童身着汉服参加成长礼。书社负责人乐华泽说,农家书社是留守儿童的乐园,每逢假日,孩子们就来看书、打乒乓球,跟远方的父母视频连线。
“走村小”温暖留守儿童
每年,盐城有近100万人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一部分随父母到大城市读书,其余留在家乡生活。据统计,该市留守儿童10.9万,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7.8%。
“留守儿童数量多、区域分布不均衡,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居多,农村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居多。”盐城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去年9月盐城在市教育局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处”。盐城市政府出台文件,提出建立“四大工程”,即困难帮扶、幸福成长、权益保障、阵地建设,并覆盖所有留守儿童。帮助5000名留守儿童,胡友林、李凤祥慈善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爱心人士捐款880万元。
在盐城,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已有4000人,徐瑶便是其中之一。身为滨海县明达中学心理教师的她,跟6名同行一起,成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当地130多所村小逐一走访,为留守孩子做心理辅导。目前,120多名教师成为团队志愿者,徐瑶“走村小”项目已走过6个乡镇的80多所村小,走访500多名学生,其中200多人行为有偏差。
“乡村小学教师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音乐、体育课,留守孩子学习兴趣不浓,加之生活上缺少照顾,精神上无所寄托,容易变成‘野孩子’。”徐瑶建议,“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缺失。孩子渴望父母的陪伴,但在聚少离多中,许多父母忘却自己的责任。我们再多的陪伴也抵不上他们的父母。父母要多跟孩子沟通,让孩子多体会生活的艰辛,学会坚强乐观。”
本报记者卞小燕
欢迎光临 新盐城乐聚社区 (http://xycs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