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几个南京人中过文状元?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8人,一说11人。这些状元中,有些人生平事迹已不可考。要说身上“故事”最多的,恐怕要数明朝以来南京的第一个状元,思想家、学者、藏书家焦竑。今天的南京清凉山周边聚集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知名学府,其实在明代,这里有一所“大学”更有名,那就是崇正书院。焦竑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出的第一届“毕业生”。
他是明朝“官二代”,16岁中秀才,49岁才中状元
据史料记载,焦竑的高祖焦庸来自山东日照,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因有战功,被朱元璋赐名。明朝建国后,焦家就定居南京,住在今天的珠江路北门桥一带。焦竑的父亲世职千户,焦竑可以说是一个明朝的“官二代”。
可是焦竑却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从小就喜欢读书,16岁就中了秀才。大约在焦竑21岁的时候,南京督学御史耿定向在清凉山设“崇正书院”,在江南十四郡内选拔优秀的年轻人来书院“深造”。
焦竑被选入这所学校,成为耿定向的得意门生。从此他的学问大有长进,不但担任学长负责书院平时的管理工作,甚至代老师讲学。1589年,焦竑在北京会试中高中状元,此时他已经49岁了。
因为焦竑中状元时年纪已经很大了,民间对此有各种传说。在南京就有“考场不失火,哪有状元焦”的说法。大概是说焦竑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在河边捡到一只金手镯,为了寻找失主,错过了考试时间。不料当天考场失火,考试改期进行,焦竑因此才得以参加考试中了状元。
还有一个说法和今天夫子庙的文德桥有关。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姓周的太常寺少卿认为明朝以来还没有南京人中过状元,是因为秦淮河破了“文气”,就修了一座文德桥“以蓄文气”,结果第二年南京人焦竑就中了状元。
其实,上述两个说法可能只是人们对于焦竑49岁“高龄”才中状元的一种“调侃”。一个人能不能中状元,关键还要看他自己的努力。
[attach]212650[/attach]
当年焦状元楼就位于如今同仁街附近
[attach]212651[/attach]
焦状元楼旧影(图片来自网络)
他将本是“落榜生”的徐光启提拔成状元,因此遭弹劾
焦竑虽是状元出身,却主张打破程朱理学的教条,告诉人们不要把“圣人”看成遥不可及的“神”,而应该突破这种思想束缚、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说:“学道者当扫尽古人刍狗,从自己胸中辟出一片天地。”意思是,古人的学说作用如同祭祀礼仪中的“刍狗”,如果后人将这些无用之物当作宝贝,只能蔽固自己的聪明才智。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焦竑承接并发展了晚明的“泰州学派”。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它倡导“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为圣人”,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的地位,尊重、重视人的价值。之后历史上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焦竑超越时代的、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还可以从他提携徐光启的事看出来。徐光启是一位学贯中西、富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他一生著译达六十余种,总结了中国历代农业生产经验,编撰了《农政全书》,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可是如果没有焦竑,徐光启可能就成了一位“高考落榜生”。史料记载,徐光启36岁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正是焦竑。徐光启的答卷与其他那些死读四书五经的考生不同,不符合当时的“正统思想”,本来已经名落孙山。可是焦竑在落选卷中发现了徐光启的卷子,十分欣赏,毅然将徐光启提拔为第一名,此后还为他引荐、铺路。
然而,这件事成了政敌攻击焦竑的“把柄”,焦竑因此遭到弹劾。之后他仕途不顺以致辞官回家,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此事有关。
焦竑故居位于同仁街,数万本藏书曾装满两栋楼
焦竑爱读书、藏书,史书记载他“藏书两楼,五楹俱满”,总数达数万本之多,自经史子集至稗官杂说,无不收包。焦竑的藏书楼也是明代最大的私人“图书馆”。焦竑还为自己的藏书编辑了一部两卷本的《焦氏藏书目》,还有一部6卷本的《欣赏斋书目》——光是书的目录就有这么多,可以想象一下他的书究竟有多少。
明代有很多人喜欢藏书,但却不读书,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这种现象在古代叫作“束书不观”。但焦竑却不是如此,他收藏的书,自己都看过,而且几乎都经过了亲自校勘,并盖有印章。这些印章很有意思,有“子子孙孙永保”、“澹园焦氏珍藏”等。可以看出他对藏书的喜爱,并且希望后代一直保留下去。
遗憾的是,焦竑去世20多年后,在兵荒马乱中,这些书最终都散失了。
焦竑的藏书虽然早已失散,但他的藏书楼却幸运地躲过了兵荒马乱和历次运动,一直保留到了1994年。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1982年南京地区的文物普查中,发现原同仁街19号后门与焦状元巷相交处有一座两层小楼,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焦状元楼。经南京大学历史系蒋赞初教授等专家考证,这座古建筑确是明代状元焦竑的故居。据记载,焦状元楼是一处典型的明代风格古建筑,它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六间,东西两侧有厢房三间,天井约10平方米,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幽静院落。楼内梁、檩、枋、斗上均有彩画,月梁上还有锦文、包袱和旋子等图案。
5月30日,记者来到珠江路同仁街一带进行探访,发现此地已经毫无一丝半点当年“焦状元楼”的痕迹。在同仁街及附近的同仁后街,记者均没有找到“同仁街19号”这个地方。据了解,“焦状元巷”这个地名也早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