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煮酒论史] 历代的真实圣旨是什么样子的?(转)

[复制链接] 0
回复
113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8-10-26 07:1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短史记丨历代的真实圣旨,是什么样子的?
图:古装剧中宣读圣旨的场景
杨津涛/文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太监宣读圣旨的场景,那些圣旨的第一句,无一不是“奉天承运,**诏曰”。
历史上真实的圣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明朝才有“奉天承运”
所谓“圣旨”,即是古代**的命令。这个词最早见于汉代,蔡邕奏疏中出现过“臣伏读圣旨”的话。三国时期,魏国大臣郑冲等劝司马昭受“九锡”之礼时,也说:
“明公宜承奉圣旨,受兹介福,允当天人。”
意思是让司马昭顺天应人,接受魏元帝曹奂的旨意。
不过,在宋代以前,“圣旨”只是一个偶尔使用的敬称,人们对**的命令,常用的称呼还是“制书”、“诏书”、“敕旨”等。
现存汉代诏书开首大多直称受诏者官职,如“制诏御史”等,结尾常有“如故事”几个字。
南北朝后,门下省成为制诏机关,于是诏书开首变为“勅门下”(也有直称“勅某”的),结尾有“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布告中外,体朕意焉”等几种。①
直到宋代,“圣旨”一词才普及开来。按照南宋人岳珂的说法:
“国朝所司承旨之别;乘舆称圣旨,中宫称教旨,储闱称令旨”。
意即宋代规定,**、皇后、太子的命令,分别称为“圣旨”、“教旨”和“令旨”。②
古装剧中那种有固定开头的“圣旨”,迟至蒙元时期才出现。当时的圣旨上,先是音译自蒙古语的“长生天气力里”或“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大意是,在上天保佑下,统治万民),再写“**圣旨”及具体内容。贵由汗在给教皇诺森四世的信中,开头甚至被写为:
“长生天气力里,贵由大汗,全人类之君主圣旨”。③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认为元朝圣旨的开首语,“未尽谦卑奉顺之意”,于是亲自改为“奉天承运”,意即**所做一切,都是遵从上天意旨。朱元璋还改大殿为“奉天殿”,规定**所持“大圭”(一种玉制手板)上刻“奉天法祖”,自称为“奉天承运**”。④
图:明代圣旨(见于程胜彩《品读明代圣旨与诰敕碑》)
因此,有人认为,明清时期圣旨开首文字的断句,不是常说的“奉天承运,**诏曰”,而应是“奉天承运**,诏曰”(很多时候,“诏曰”也会替换为“制曰”)。
至于古装剧中圣旨结尾的“钦此”二字,在真实历史中并不多见。⑤
很多圣旨并不重要
广义上的圣旨,按照不同用途,分为多种。比如,宋代圣旨有七种,
“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敕书,五曰诰命,六曰御札,七曰敕牓”。
曾国藩所著《经史百家杂钞》中,诏令类下列举有诰 、诏、谕 、令 、教、敕 、玺书 、檄、策命等。⑥
圣旨之中,最常见的是明清时期的“诰命”和“敕命”,即**对官员及其亲属进行封赠时所用的文书,盖有“制诰之宝”或“制敕之宝”。现在各地时常发现的圣旨,基本属于此类。
图:乾隆年间的圣旨(诰命),现藏徐州圣旨博物馆(见于《中国圣旨大观》)
封赠不同爵位、品级者,圣旨规制也不同。清代封赠五品及以上者用“诰命”,其圣旨材质为御用的“提花织锦”,有三色、五色、七色等,品级越高,使用的颜色也越多。封赠六品及以下者的“敕命”,使用常见的绫织物,仅有单色一种。
诰命和敕命圣旨大多宽30厘米左右,长度不定,从数十厘米,至数米,都不鲜见。圣旨同时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其上饰有翔龙、祥云、仙鹤等花纹。
厦门博物馆藏有三件颙琰(嘉庆帝)给李廷钰(清代将领)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诰命,使用的即是包含墨绿、灰绿、橘红、金黄、米黄、深咖、灰绿等七色的圣旨。⑦
图:清廷给李廷钰亲属的三道圣旨(上图为汉文部分,下图为满文部分)
散落民间的这些诰命、敕命,大多属于例行公事,历史意义有限。如历史学者苏同炳所言,
“‘诰敕’只是填入受文者姓名的官样文章”“殊不能因为上面盖有**印信之故,一概视之为’富有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献。”⑧
比“诰敕”更重要的圣旨是“诏”和“谕”,其上盖有“敕命之宝”或“**之宝”,用于**宣布重大事件。常见的有即位诏、遗诏、罪己诏、退位诏等。这种诏书结尾,常有“布告天下,咸使闻之”八个字,表示要让全国“子民”全部知晓。
**不只有公之于众的圣旨,还有直接批示在奏折上的所谓“朱批”。胤禛(雍正帝)曾自言:
“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二三十件,多或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
他的朱批短则数字,多则数百字,无不是要立刻执行的圣旨。 北京、台北现存清代奏折70余万件,其中很多留有**朱批。⑨
图:胤禛(雍正帝)朱批过的奏折
传达圣旨无需太监
圣旨内容由相关部门拟定,并刊刻后,即要准备颁旨。真正的颁旨过程颇为复杂,远不是古装剧中太监高声宣读那么简单。
尤其圣旨中有重大事件宣布时,工部、礼部等要在午门外搭设宣诏台、龙亭等。颁旨当日,**在太和殿召见百官,由大学士手捧圣旨,交给礼部堂官。在鸾仪卫护送下,礼部堂官将圣旨放置于龙亭中。已然等候在外的百官行三叩礼,鸾仪卫再将龙亭迎至午门外城楼上。至此,宣诏官才能取出圣旨,当众宣读。最后,百官再行三拜九叩礼。
圣旨宣读后,依程序移交礼部,镌刻后颁行全国。圣旨传至各地,亦有一套复杂的迎接流程,如文武官员要穿朝服跪迎,老百姓也要伏于道旁等候。宣诏时,少不了又是几番三拜九叩。如果颁诏官故意延误,不能在限期内,将圣旨带到指定地区,将受重罚。⑩
由此可知,圣旨从内容到传达,代表的都是专制皇权,和现代政治制度格格不入。
因此,当清末立宪运动兴起,资政院成立后,身在海外的梁启超即多次撰文,要求废除各种圣旨,尤其是不经法律程序即可生效的朱批。他说,
“今我国欲实行宪政耶?则严定公文格式,而绝对不发政治上之制诏,此第一义矣。”“凡立宪国君主之诏勅,必须由国务大臣署名,然后效力乃发生。”
清廷本无立宪诚意,当然不会听从梁启超的意见。不久,清廷以溥仪(宣统帝)名义发布了最后一道圣旨——《退位诏书》,其中写道: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
图:“满洲国”圣旨,其断句是“奉天承运,**诏曰”
注释
①⑥吴承学、刘湘兰:《诏令类文体 (一):诏书》,《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
②周庆明主编:《中国圣旨大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③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80页。
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⑤ 董建中:《圣旨与“钦此”》,《中国经营报》2015年5月6日。
⑦沈金颖:《清诰命、敕命圣旨艺术特色浅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6期。
⑧苏同炳:《书蠹余谈》,紫禁城出版社2013年,第3页。
⑨孙成德:《漫话清代**朱批奏折》,《兰台世界》2014年第16期。
⑩李松龄:《清代的诏书与颁诏礼仪》,《文史知识》1990年第1期。







我不是好人,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