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国际观察] 历史的真实情况

[复制链接] 8
回复
14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73

主题

2189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6-23 11:1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理工大学生,有句口头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粗读一下自然科学史,就会发现,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什么“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学科。我年轻的理工科朋友们,请你们看看下面的故事,告诉你们,选理工科,要作好在人生道路上付出双倍艰辛的准备。你们准备好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89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1:16:06 | 只看该作者
一、诺贝尔化学奖的“幕后英雄”
诺贝尔化学奖,被称为现代生物学的北斗星。
今年(2008年)10月份,诺贝尔化学奖颁布,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奖。
随后爆出一则专题新闻:“诺贝尔奖的幕后英雄”。
原文摘要如下:[
在今年三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奖金时,曾为他们的研究铺路的“幕后英雄”却背着一身债务,以为汽车行开摆渡车为生,只有1小时约8美元的微薄薪水。
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教授得奖后曾表示,要感谢一位名叫道格拉斯·普拉舍的美国教授,是他主动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无偿转让给自己,为后期研究奠定了基础,自己才能够最终获奖。
1982年还是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后的普拉舍开始了有关多管水母(又称碗水母)的研究。美国癌症学会1988年提供约20万美元给普拉舍,资助他进行与水母有关的研究。于是,普拉舍有足够经费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并且经常外出捕捉水母。
普拉舍1992年成功分离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这种基因能产生绿色荧光蛋白,这种蛋白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绿色光。科学家可以借此追踪感染癌症等疾病的细胞的内部变化。他预见到这种基因将大有作为。
不幸的是,由于资金短缺,普拉舍不得不将研究成果转让给致力于同领域研究的马丁·沙尔菲教授和钱永健教授。正是这两人与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于最多只能由三名获奖者分享,普拉舍最终无缘诺贝尔奖。
英国《每日邮报》19日援引普拉舍的话说:“绝大多数科学家都会把这一研究坚持到底,并且因此流芳百世。遗憾的是,我资金不足,无法再继续研究。当时沙尔菲向我索要这种基因,我就把基因复本装在试管里邮寄给他。同时也邮寄了一份给钱永健。“我自愿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让给他们。我知道这种基因将产生巨大影响。”
因资金不足而中止研究后不久,普拉舍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找到另一份梦想已久的工作,有幸参与美国航天计划。然而,2006年他不幸遭解雇。NASA给他6个月薪水作为遣散费。
普拉舍从此再也没有找到一份科学研究工作。待业一年后,他才在某汽车行谋得一个职位,成为摆渡车司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89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1:16:31 | 只看该作者
二、谁创造了“克隆羊”?
2006年,两件学术造假案震惊世界,一件是韩国科学家黄禹锡造假案被确认,黄的论文曾发表于“科学”杂志,其中数据属伪造。
另一件案件是世界上首只克隆羊“多利”的身世案。2006年3月7日,被誉为“多利羊之父”的苏格兰科学家伊恩·威尔默特承认,他不是多利羊的主要培育者,他的同事基思·坎贝尔博士才是多利真正的“父亲”。
威尔默特在爱丁堡接受一次法庭听证时说,他在克隆羊项目中担任了指导工作,并非“微不足道”。但是,促成首只克隆动物诞生的实验中所使用的技术并不是由他开发的。威尔默特说,使用冷冻细胞进行克隆是他当时在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的同事基思·坎贝尔提出来的,因此,该研究“66%”的成果要归功于坎贝尔,而且整个试验的执行是由另一名同事比尔·里奇具体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89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1:17:00 | 只看该作者
三、计算机发明真相被歪曲30年
2007年10月15日下午,约翰·小阿坦那索夫(John Atanasoff II)应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的邀请,在北京与少数媒体见面。他如今主要身份是某制药公司CEO,另一身份则是“被遗忘的计算机之父”阿坦那索夫(Atanasoff)之子。
多年来,人们都习惯了把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ENIAC的莫奇利和小埃克脱当作“计算机之父”。
清华大学教授、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院长袁传宽表示,关于谁发明了计算机的问题,30多年前的1973年在美国有一场审判,该审判从法律上认定阿坦那索夫才是真正的现代计算机的发明人。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桩历史公案依然鲜为国人所知。
1937年,时任爱荷华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的阿坦那索夫为了解决日常工作中繁重的数学计算问题,用两年时间设计出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1939年,他与克利德·贝里合作,以650元大学科研经费研制出一台被人们称为ABC的完整样机。
是时,阿坦那索夫没充分意识到其发明的市场价值,未给其发明申请专利保护。1941年,莫奇利在阿坦那索夫家借住5天,并窃走其研究成果,与艾克特一起制造了ENIAC。他们随后迅速申请专利,并扬名天下。
1967年,莫奇利被告上法庭。1973年10月19日,法庭终审。从1971年6月1日起,开庭审讯135次,庭审中一个传讯77个证人,开庭前双方律师取证阶段共采集了80份书面证词,这是一场美国历史上耗时最久的知识产权官司。
小阿坦那索夫表示,今日旧话重提是为了对中国不了解内情的人做一次公开回应,并趁机澄清此前外界一些误读。当初他父亲年岁已高,在审判之后没能投入更多精力去宣传。加上第二天刚好与另一件大新闻“撞车”,媒体对其态度有些不了了之。
不过,法官的判决却给计算机行业带来了很大促进。据小阿坦那索夫介绍,在莫奇利的专利宣告无效后,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新局面。很多新计算机公司如雨后春笋涌现,因为他们不用支付庞大的许可费用。
他还指出:“那场官司赢了之后,没有人真正控制计算机专利,这对行业是好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89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5#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1:17:16 | 只看该作者
四、投海自杀的柴油机发明者
随着对汽车油耗和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柴油机对汽车生产商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今天,当无数人靠柴油机赚钱吃饭的时候,他们可能不会记得柴油机发明者曾经面临的窘境。
柴油机发明者:鲁道夫·狄塞尔1858年3月出生在法国巴黎。父母是在法国打工的德国工人。狄塞尔从小学习勤奋,中学毕业时以最高分数获得了奖学金,进入墨尼黑工业大学学习。
1879年,年仅21岁的狄塞尔大学毕业。当上了一名冷藏专业工程师。在工作中狄塞尔深感当时的蒸气机效率极低,萌发了设计新型发动机的念头。在积蓄了一些资金后,狄塞尔辞去了制冷工程师的职务,自己开办了一家发动机实验室。 但是实验并不顺利,狄塞尔的资金也渐渐耗尽。他不得不回到制冷机工厂谋生。
但狄塞尔没有向困难屈服,他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实验,1892年,狄塞尔终于能够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成果——一台实用的柴油动力压燃式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功率大,油耗低,可使用劣质燃油,显示出辉煌的发展前景。狄塞尔随即投入到柴油机生产的商业冒险中。不幸的是,作为优秀的工程师,狄塞尔缺乏商业头脑。他在经济上渐渐陷入困境。1913年狄塞尔破产后投海自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89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1:17:38 | 只看该作者
五、埋没了140年的电话发明者
中央电视台CCTV10,2004年曾在科教节目中犯了个错误。遗憾的是,这个错误至今未得到纠正。节目中说,电话的发明者是苏格兰人亚历山大·格雷翰姆·贝尔。
其实在2003年,50岁的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的馆长,提供了一份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电话机不是贝尔发明的。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人就在一部非常原始的电话机上试验成功,而这要比贝尔的发明整整早13年,这部德国人发明的原始电话机之所以没有公布于世,一名商人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不仅如此,这名商人还向公众保证,苏格兰人贝尔被称为“现代通讯之父”是毫无疑问的。
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的馆长约翰·利芬发现的多达400页的从未公布于世的文件表明,贝尔1875年所做的电话机发明试验实际上是以一个名叫菲利普·莱斯(1834至1874)的德国人早在1863年就发明的电话机为基础。
当时,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STC)的工程师发现,莱斯1863年发明的电话机虽然声音微弱,但是却已经能够传递语音,而且语音的接收者也能产生出高质量的语音,只不过是效率比较低。然而,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的总裁弗兰克·吉尔却下令对莱斯的发明予以保密。
那时候,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正试图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赢得一场生意,美国的这家公司正是从贝尔公司演化而来的。弗兰克觉得,他所在公司的工程师们的这个惊人发现会对公司带来不良影响,进而破坏与美国公司的这场生意。于是这份文件就被冠以“机密”字样被封存起来,直到2003年被利芬馆长发现,这个被隐藏了大约一个半世纪的秘密才被公之于众。
有趣的是,贝尔发明电话的谎言,还被编了个煞有介事的故事,说贝尔被硫酸溅到腿上,对着电话喊救命,结果电话通了,试验成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89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7#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1:17:54 | 只看该作者
六、微积分的公案
1673年,牛顿与莱布尼兹开始交往并通信,1677年后,牛顿拒绝与莱布尼兹继续通信,据说是怀疑别人想抢他的发明。
1684年莱布尼兹公开发表他的微积分论文,牛顿在他的伟大论文《原理》中也对莱布尼兹的贡献表示认同,“和我的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表达用字与符号不一样。”接下来20年两人关系没有多大改变,到1704年,牛顿的流数法在《光学》附录里第一次正式发表,在附录的序言中,牛顿提到1676年的信,不加遮掩暗示地莱布尼兹抄袭。牛顿获得英格兰的一致支持,欧洲大陆则替莱布尼兹撑腰。
这样的交战变得尖刻,而且愈来愈多人加入。1712年,皇家科学院(牛顿正是院长)决定派一个委员调查,打算一劳永逸地平息纷争,同年提出的最终报告中,只做结论牛顿的流数当比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学早了15年。因此在学术的假象下,这场纷争似乎平静下来了。在莱布尼兹去世6年后的1721年牛顿督导了皇家科学院报告的第二次印 行,作了许多更动,意图损害莱布尼兹的可信度。1726年,牛顿的《原理》出版到第三版时,他里面提到的莱布尼兹的部分全部删掉了。牛顿被当成全英国的英雄,整个事件被看作维护英国荣誉、对抗欧洲大陆“攻击”的事件。在莱布尼兹死时几乎已被人遗忘,只有他的秘书参加了葬礼。而牛顿死时得到国葬的待遇,葬在伦敦的西敏寺。这种荣誉通常只保留给政治家及军事领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89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8#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1:18:19 | 只看该作者
七、被低估的大科学家
一份被尘封了300多年的手稿2006年3月重见天日后,被以百万英镑的天价拍卖。
这份由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一个被低估的大科学家执笔的手稿,记录了英国皇家学会20多年时间中的很多次内部会议,以及发生在惠更斯、牛顿等著名科学家之间的一桩桩公案。
胡克是一个全才式的人物,他以惊人的动手技巧和创造能力对当时的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气象学、钟表和机械、天文学、生理学等学科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因此被誉为“英国的达芬奇”。
万有引力定律作为经典的三大定律之一,早已被牢牢地归在牛顿名下,以至于那个苹果掉下来砸到头的故事,几乎被每本教科书广泛引用,使果园变成了不亚于图书馆的读书好去处。但有些“疑古”的科学史家却毫不信邪,他们始终认为引力定律就是那份手稿的主人——胡克的发现。
其实,关于这个物理学上最重要发现的归属权问题并非滥觞于今世,早在胡克和牛顿都在世的时候,这两位心胸都不怎么宽广的大师,就为这个名分“针尖对麦芒式”地争斗得不可开交了,这份手稿中的一些内容就揭示了他们间的对抗。
胡克在力学和行星运动方面花过许多心血,早在1661年,虽然没有和任何苹果有过亲密接触,胡克还是凭借在科学上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引力和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有着某种的本质联系。1662年和1666年,他曾分别在山顶上和矿井下用测定摆槌周期的方法做实验,试图找出物体的重量随离地心距离而变化的关系。
1674年胡克根据修正的惯性原理,提出了行星运动的理论。在发表的《试证地球的运动》中,他详细阐述了研究行星运动理论的成果:一切天体都具有倾向其中心的吸引力或重力;天体在未受其他使其倾斜的作用力前保持直线运动不变;离吸引中心越近,吸引力越大;行星的运动是惯性、外在引力和自身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简而言之,胡克认为,地球和地球上的物体之间肯定有某种吸引力,如果没有这种引力的话,那么地球在自转的时候,这些物体就会像雨伞上的水珠一样,因旋转而向四周飞散。
1679年,胡克找到了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虽然以前他和牛顿在光的波粒问题上存在一些争论,但他还是写信给在力学方面有着不俗造诣的牛顿,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设想,想交流切磋一下。在1680年1月6日寄给牛顿的信中,胡克讲到了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概念,但是当时他在信中说得比较模糊,并未将这一理论加以量化。
事实上,看到胡克这一信件的时候,牛顿在引力方面也有了很深入的研究,他只是没有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罢了——虽然他当时把引力看做是不随距离而变化的常量,行星运动是在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两个平衡力同时作用下进行的。胡克与牛顿的这次通信在科学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节。牛顿后来虽然从不肯承认从胡克那里得到了一些启发,但明察秋毫的科学史家则认为胡克的信件给了牛顿关键性的帮助。
但是,胡克直言不讳地纠正了牛顿的错误,自认为胜出一筹的他在得意之下还把牛顿的错误在皇家学会大肆宣扬,而这有些过火的行为令牛顿十分恼怒,他认定胡克此举是存心炫耀,并有意让他在大庭广众下出丑。1684年,胡克和牛顿之间的科学“战争”再次升级,他们分别试图证明平方反比的引力导致椭圆轨道(即ISL定律)。他们争相宣布了自己的胜利:胡克骄傲地宣称他证明了这一点,但未拿出结果,还说要等别人的努力都失败后才肯把自己的证明公布出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这可能是“大话王”的又一次表演。牛顿也说他早就证明过这个定律,虽然当下同样没拿出任何证据,可几个月后,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论运动》,这成为后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前奏。 1686年,牛顿完成扛鼎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于4月把原稿交给皇家学会。他在书中公布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在和胡克的“口水战”中赢得了压倒性胜利。虽然由于经费问题以及牛顿和胡克关于万有引力定律发明权的争执,皇家学会未能安排该书付印。但牛顿的朋友哈雷深知该书的价值,于是决定出钱替牛顿出版这一巨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直拗的胡克还是要求牛顿承认,是他优先发现平方反比定律的,起码要在书的前言里将他对牛顿启发的“功绩”提及一下。由于没有得到牛顿的有效回应,胡克在1693年的皇家学会会议上再次正式提出他发现万有引力的优先权。面对胡克如此接二连三“不识相”的行为,牛顿暴跳如雷,他一直认为万有引力完全是个人的发现,所以一气之下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大部分涉及对胡克的引用都通通删掉,剩下少数实在无法避免的,用词也从“非常尊敬的胡克先生”变成不顾基本礼仪的“胡克”两字。
得益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在牛顿强大话语霸权的压力下,可怜的胡克至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1703年3月3日,胡克在落寞中去世。在他死后不久,由于在科学上的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牛顿登上了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宝座,这也导致了胡克在后来的科学史上更没有可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和承认。因为随后,或许是出于大权在握的原因,英国皇家学会中的胡克实验室和胡克图书馆都先后被解散,胡克的所有研究成果、研究资料和实验器材也被分散或者被销毁。没多久,这些属于胡克的成果就全都消失在历史深处了。胡克死后甚至连一幅画像也没有留下来,据说是因为他长得“太丑了”,但也有学者言之凿凿地声称,正是精通权术的牛顿利用职权有意毁弃了他的“敌人”胡克的遗物,作为对他最后的报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89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9#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1:18:36 | 只看该作者
想起一句老话:同为奴隶,有人却想着当高级奴隶。又想到宗教上的“七宗罪”的说法,因此选了上面七个奴隶的故事。自然科学的发展道路上,其实也无处不遍布政治,世界之大,无清静之地。正像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所言:“我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语文’学的好”。
好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