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舒博士心理教育 |
在家庭教育里,从父母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孩子去发现自我,强化优点; 第二,多对孩子说支持性的语言; 第三,当孩子受挫时,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帮助其分析原因,引导其找解决办法; 第四,孩子做错事,打骂的方式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对孩子造成阴影,用双方都能接受的责罚方式(视错误的轻重程度给予不同的惩罚方式),培养孩子的担当意识。 第五,消极的暗示不可取。换句话说,家长不可在孩子面前说一些侮辱性的话语,不要伤了孩子的自尊,最后导致孩子自暴自弃,成为你语言中的人。 从自我或者孩子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去做: 第一,用正念切换状态(可以尝试冥想); 第二,多给自我鼓励,从一个点切入逐步增加自己的自信; 第三,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你并不孤独,常以此提醒自己。 End |
—03— 如何利用心理暗示的正向作用 既然心理暗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去切换另一种状态以获得能量,同时帮助他人或者孩子呢? 期望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对某件事或者人物怀有强烈的期望时,我们所希冀的事情或者状态就会出现。这也启示我们,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所期待,要心怀希望,即便身处绝境也不要放弃,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是不是就能看见幸福绿光了。从自我来说,对于自身的期望就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用正念开启生活的每一天;从他人的角度而言,严于律己,但宽以待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给对方留一点白。 |
我接触了一个10岁的多动症儿童,他/她几乎没有一刻能够停下来,但是在一次团辅活动中,我就发现了他/她极具艺术想象力和导演潜质,给他/她一个主题词,他/她能够根据主题利用现场资源排出一个生动的场景,令我欣喜,而在他/她表演结束后,我就将自己的想法与他/她说了,并针对他/她的表现给予了肯定,这样的效果是,每次的团辅以及活动他/她都能积极参与,并且有不错的表现。 |
—02— 心理暗示的分类与作用 暗示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二者均是通过语言等信号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自我暗示就是自己将某种观念传递给自我,以改变自己现有的状态。他人暗示是他人通过语言等信号传递给自己某种观念,进而改变自己状态的情形。与此同时,暗示也有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之分。 当我们自己面临困境、遭受挫折时,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帮助自我走出困境,比如每次出门前,对着镜子说:“我可以,我能做到,我一定行”,那么从出门的那一刻,一点点自信就会显露在你的脸上,你的心情会因为你积极的自我暗示而得到提升,因为你的一天是从正念思维开始的。在家庭教育中,倘若自己的孩子缺乏自信,家长可以强化自身孩子的优点,引导ta每天给自己正向的暗示,同时父母也给予积极的暗示,那么我相信孩子的心境和状态一定能够得到改变。我一直都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只在于你是否发现了它。 |
—01— 心理暗示究竟是什么 心理暗示指的是个体容易受到外界诸如情绪、观念、行为等影响的一种心理现象。人是环境中的人,意思就是人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当你所处的环境是积极向上、健康的,那么你会不由自主的受其影响,慢慢变得积极进取;反之,若你所处的环境是颓丧消沉、毫无生气的,那么你也会变得如此。人受暗示性的特性让你拥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也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不仅是人,某些动植物也将达尔文“适者生存”的思想和暗示应用得淋漓尽致。 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我们能够了解到,变色龙属于爬行类的一种动物,与蜥蜴归属于一个亚目,根据变色龙的种类不同,有根据周围环境来改变自身体色的,也有根据自身体色传递情绪的。除此之外,还有北极熊,利用自身厚实的脂肪层去抵御严寒;青蛙在水里用皮肤呼吸,在地表用肺呼吸;向日葵向阳生长、根据纬度的不同植物的叶片大小逐级递减(纬度越高,叶子越小)等等。 |
父母对孩子说的这些话,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都是一种严重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父母的言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于父母评价自我的认知,如果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那么就会给予ta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即便是暂时的受挫,父母也会通过语言和行动逐步带孩子走出困境,反之,父母会以责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希望他们“知耻而后勇”,但事实是,孩子在父母的辱骂中逐渐失去自信,变得越发颓丧,自暴自弃,最终成为父母认为的人,即你的孩子也许会成为你语言中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