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煮酒论史] “蒙汗药”和“麻沸散”真的存在吗?(转)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5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8-11-5 07:3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短史记 | “蒙汗药”和“麻沸散”真的存在吗?
问:想问一下编辑,华佗的“麻沸散”真的那么神奇吗?古代是否真有“蒙汗药”这种东西?
文 | 杨津涛
“麻沸散”和“蒙汗药”,按照古籍当中的记载,实际上是一种令人丧失意识的麻醉药物。上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界搜集相关资料,曾致力于研制“中药麻醉剂”,可以视为“复原麻沸散/蒙汗药”的一种尝试。
这段往事,有助于我们判断“麻沸散”和“蒙汗药”的有无和效果。
古代史料中的记载
麻沸散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蒙汗药一词,则多次出现在《水浒传》中。
今人一般认为,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洋金花”(又称“曼陀罗花”、“押不芦草”),依据是古代史料笔记中的种种记载。
比如,北宋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说:
“五溪蛮反,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
此事也见于《宋史.杜杞传》,说是杜杞平定广西环州蛮人叛乱后,用曼陀罗花泡制的药酒招待投降的蛮人,趁他们昏倒时,全部杀死。
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也说:
“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①
周去非曾在广西为官,他听说,强盗会把曼陀罗花磨成粉末,掺杂在饮料、食品中,让吃过的人昏倒。
图:曼陀罗花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列有曼陀罗花的入药方法:
“八月采花,阴干,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如醉,割疮炙火,而不觉苦也。”
就上述记载来看,这种“麻醉剂”的制作,可谓相当简单。只要先把曼陀罗花晒干,再用热酒服用,就能让人完全陷入麻醉,即使刀割、火烧,也不觉得疼了。
明代《新锲药性会元》《资蒙医径》、元代《世医得效方》等医书中,也都载有含曼陀罗花的麻醉药的配方,内容与《本草纲目》大体相同。
清代医书《石室秘箓》中,还记有一种不含曼陀罗花的“忘形酒”:
“羊踟蹰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晚。人即如睡寝,任人刀割不痛不痒。”②
如果真如书中所言,能让人感觉不到痛痒,那这种“忘形酒”,无疑乃是一种特效麻醉药。
还有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曼陀罗花”在梵语中是mandara-puspa,“麻沸”两个字分别对应了mandara(曼陀罗)和puspa(花)的首音节ma-、pu-,据此推测,“麻沸散”的配方,很可能来自印度。③
图:《三国志》记载了关羽治疗箭伤之事,但未提及任何麻醉药物
“中药麻醉剂”往事
上世纪60年代,国内麻醉剂短缺,中国医学界曾试图用“针灸麻醉”作为代替品;70年代,又开始致力于“使埋没了一千七百多年的中药麻醉重放异彩”;及至80年代,还曾出现过“气功麻醉”。
这场“中药麻醉热”的结局,有助于我们判断“麻沸散”和“蒙汗药”究竟存不存在、效果几何。
“中药麻醉”的研究者王延涛等,曾四处拜访老中医、老药工,请教相关问题,得到的答复是:
“这些药许多都是剧毒药,而且很长时间都没有当作麻醉药应用于临床,内服有危险。”
据说,研究者听了之后,本着“宁愿自己试服千付药,也决不让阶级兄弟错服一口”的精神,通过“服下一碗碗红橙橙的药汤,筛选出了有麻醉效果的药物。”
图: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王延涛“特殊贡献奖”
这些被筛选出的药物,以曼陀罗花为主,另包括草乌、汉防己、当归、川芎等。用它们制作的“中药麻醉剂”,包括复方洋金花煎剂、洋金花流浸膏、复方洋金花冲劲、洋金花肌肉注射液、复方洋金花总生物硷注射液等。④
牵头研究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声称:截至1971年,他们应用“中药麻醉”,成功进行手术425人次,其中包括91岁高龄的老人和50多天的婴儿。这些研究者认为,“中药麻醉”不仅较为安全,还有一些西药麻醉不具备的特点:
1、有利于战备;
2、适合于农村;
3、剂型多样,给药途径多;
4、病员乐于接受。
但是,这些研究者却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研究出来的“中药麻醉”,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麻醉深度不够”;而且,如果加大使用剂量,不但不能增加麻醉深度,反而可能带来躁动、惊厥等副作用。
无奈之下,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所编《中药麻醉》一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应用中药麻醉剂时,均辅以氯丙嗪及杜冷丁等药物,以加深中枢抑制及镇痛效果,使手术能更平稳地进行。”
图: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编《中药麻醉》
该书对氯丙嗪、乙酰马嗪、异丙嗪、度冷丁、海得琴等“辅助药物”(又被称为“冬眠药物”)的药理及使用方法做了详细说明。书中建议:
“在麻醉诱导时,若感麻醉不深,可在短时间内同时追加小量冬眠合剂(或冬眠合剂中的某一种药物)及少量中麻药物……腹部手术时,若需要一时的麻醉加深,可在手术某一步骤操作前给予一定量的度冷丁。如脾切除手术,在探查和搬脾前,由静脉注入度冷丁25~50毫克,以加深麻醉。”
如此,当不难理解当年所谓的“中药麻醉”的实质。
此外,“中药麻醉”还存在“可控性较差”(无法控制患者苏醒时间)等问题,以及“术中窦性心动过速,术后短时视物模糊,少数病人有尿潴留,体温增高,体表包块,末梢神经炎”等并发症。⑤
以曼陀罗花为主药的“中药麻醉”,之所以药效不佳,是因为:其主要成分东莨菪碱,只是一种“M胆碱受体阻断药”,可以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某些部位产生抑制作用,使人暂时丧失意识,但不足以发挥真正的麻醉作用。
进入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氟烷、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丙泊酚等优质麻醉药逐渐普及,“中药麻醉”几乎完全停用。徐州医学院创办的《中麻通讯》(1974年),也先后更名为《麻醉学通讯》(1979年)、《国外医学资料》(1980年)、《国外医学.麻醉与医学分册》(1984年)和《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2006年)。⑥
部分研究者,则开始尝试在“中药麻醉”中加入镇痛作用更显著的芬太尼类、肌松药、镇静催眠药、催醒药等,以“优化药效”。⑦
2017年出版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列为“高等院校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系列丛书”之一)中,对“中药麻醉剂”有如下描述:
“动物实验时有时也用到像洋金花和氢溴酸冬莨菪碱等中药麻醉剂,但由于其作用不够稳定,而且常需加佐剂麻醉效果才能理想,故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到普及,因而,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进行麻醉。”⑧
2017年出版的食品类专业教材《食品毒理学》中,在“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部分,对“中药麻醉剂”的介绍是:
“如曼陀罗等,但其作用不够稳定,常需加佐剂后麻醉效果才好。”⑨
也就是说,应用现代制药技术生产出来的“中药麻醉剂”,尚且不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古人以曼陀罗花为主药,或能借着酒力,让人一时陷入昏迷,亦即产生“蒙汗药”的效果(并不是那种用手帕捂鼻子就立刻让人昏迷的“当代都市传奇”式的蒙汗药),但要达到《三国志》中所载的“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的“麻沸散”的效果,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类记载,当视为一种不严谨的夸张。
图:80年代还有人用“蒙汗药”作案(见于《刑事技术》1988年第4期)
注释
①王春瑜:《明朝酒文化》,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3—127页。
②刘祖贻、孙光荣:《中国历代名医名术》,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49页。
③林梅村:《麻沸散与汉代方术之外来因素》,《学术集林 卷10》,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233—237页。
④⑤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药麻醉》,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年。
⑥张立生:《已停刊的中国麻醉学杂志历史》,《实用疼痛学杂志》2017年第4期。
⑦戴体俊:《“中药麻醉”的回顾与思考》,见于《2017年麻醉药理学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⑧蔡照胜、刘红霞、吴静编著:《药工程专业实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23页。
⑨孙素群:《食品毒理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26页。




我不是好人,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