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属乡镇根据自然区划习惯分为沿冈、内河、沿荡三个部分沿冈即上冈、冈东、草埝口一带,因这一带地区为古黄海海岸,原有三条南北走向的海岸沙丘从其间穿过,位于串场河东岸的沙丘叫头条冈,又叫东冈,位于沙汪头以南的沙丘叫二条冈,又叫中冈,位于石桥头南北的是西冈,又能叫三条冈。人们习惯把这一地区称之为沿冈地区。 上冈镇 位于县境东部,地跨古海岸沙丘遗址东冈、中冈和西冈;地当串场河、黄沙港交汇处和通榆、建冈、冈合三公路连接点,是县境东部的水陆交通枢纽。南邻盐城市郊区,东与射阳县接壤。镇政府所在地上冈距县城22公里,土地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万亩,水域2万亩。1987年,全镇共有5个居委会,30个行政村,173个自然村,21435户,749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号4976人,是全县人品最多的乡镇之一。镇办工业企业25农,街道办9农。乡办工业企业80家,村及村以下工业57家。 上冈镇因位于古海岸沙丘遗址东冈的最高处而得名。上冈地带古临黄海,秦汉时已兴渔盐之利。从南唐起,为新兴场北部灶区。明初,新兴场于上风设便仓收盐,集市贸易由此崦兴。明代中后期盐法改制,实行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安徽歙县盐商在该镇设垣收盐,新安江商人利用盐商的同乡关系,来该镇经营店铺,上冈兴而为镇。上冈镇之名始见明万历年间编写的《盐城县志》。明清之际,海岸接涨,沿冈古灶地卤气渐消,盐灶陆续东迁范公堤外,垣商亦占用卤旺草茂的滩涂兴办商灶,垄断盐产。堤西报废灶地,经人民长期爽碱各青,宜稻宜麦。 上冈旧有南北两海口,地处要冲。明盐城千户所曾设沙沟海口寨于大团口东备倭。清雍正十年(1732)又设巡检司署于该镇以维护治安。嘉庆九年(1804)新兴场盐课司署由新兴镇北迁上冈,文武坛庙,应制而建,典当、钱庄应时而设,上冈以了新兴场灶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安徽歙县商人为避战乱一次迁入上冈经商的就达15家。彼此,徽帮商人在该镇的商业活动中占绝对优势,并建造了新安会馆以联乡谊。同治八年(1869),镇江商人来该镇设蛋厂,加工的半成品运交洋行出口,这是县境内与外资有联系的现代加工工业之始。民初废灶兴垦,上冈又成为旧制盐城最大的棉花集散市场。每逢花市,舟车云集,贸易繁荣。花市带动了其他商业的发展,人口增至2万多。民国4年(1915)该镇所产三伏酱油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抗战前所建的沙明火力发电厂,是县境首创的电力工业。 上冈镇先后为旧制盐城县上冈市与十四区行政机关驻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上冈地区已建有中共基层组织。抗日战争初期,地下党组织领导的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活动十分活跃,影响深远。民国27年(1938)4月下旬,日本侵略军首犯上冈,先后68天。日军兽行,惨绝人寰,街市、民居、工厂大部分被毁。次年秋,中共地下赏在该镇创建盐城县第一中学生实习团。民国29年10月9日,八路军五纵队某部首次解放上冈,建立了民主政权。次年7月下旬,上冈再度沦陷,时间长达4年之久,工厂倒闭,商店关门,人户锐减,70%的居民迁往农村避难。民国34年夏,日军撤离上冈,逃亡地主和漏网汉奸、恶霸拼凑的武装还乡团,向我沿冈地区的翻身农民反攻倒算。党领导武装农民进行反复辟斗争。次年夏,上冈再次获得解放,凋敝不堪的工商业才得以逐步复苏。1951年上冈由区属镇升为县属镇。1985年,前上冈乡与该镇合并。 建国以来,上冈拓宽了旧街,增辟了南北大街,市区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从50年代起,县属、市(专区)属部分企业,先后设在市区及其近郊,带动了这一地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区常住人口2万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一半以上。上冈地区地势较高,过去旱象“十年三遇”,50年代开始解决提水工具不足的问题,逐步实现旱涝保收。1987年农业收入3798万元,镇办工业总产值1137万元,乡办工业总产值634万元,建筑业年产值71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046万元,人平均纯收入582.82元。其中棉花部首为全县各乡之冠。 上冈地区历史上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人文荟萃之所,晚清爱国诗人陈玉澍和当代已故的著名学者陈中凡的故乡即在此。(注:文中提及的数据都是来自县志编制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