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第三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从政府到民间组织到个体,国人对阅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读书,正成为人们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
读书是必要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几乎可以看作对读书作用最经典的概括。世上从无一个人能仅凭天生聪颖,无师自通人类所有的知识和奥秘,人类的智慧,多数还要从读书和实践中来。
读书也是重要的。男子因读书儒雅,女子因读书清丽,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人脱俗。甚至在真正的读书人看来,物质上贫乏不要紧,长得丑陋也不要紧,只要有书读,总可以有骄傲的资本,可以有一览众山小的勇气。
读书庇佑我们的灵魂,也滋养我们的灵魂隐秘地成长。每一本好书,都足以为我们打开一个未知的世界。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习惯,也多来自于阅读。
读书无疑是有趣的。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的读书十分绝妙:“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读书读得这般入神,这般乐在其中,状态令人神往。
读书是一种享受,这一点,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反复强调。他说,读书真正的出发点在于得到深沉而持久的乐趣,而非为了顺从大众的口味或者一昧炫耀自夸。在他的概念里,“养成阅读的习惯实在受用无穷”,而且“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读书在当下,还是一种责任。4月11日,荣膺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回到他执教的北京大学,在媒体记者见面会上,谈到了中国国民阅读的现状。他说,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不是“大”国,而是“强”国,必须从国民阅读抓起。尤其是,要让孩子多读点打精神底子的,有文脉、有高贵血统的书。
书香社会正渐行渐近。虽然,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让我们“读”的目光,分了不少在电子屏幕上,但“读”的氛围毕竟越来越浓,“读”的条件障碍也正越来越少。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让心灵在阅读中沉静下来,让审美的意趣在阅读中苏醒过来。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读书,此刻不应该再是一种需要被提醒的举动和值得自我标榜的符号,而更应该成为每个人自知与自觉的行动。
2014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谈到自己的个人爱好时,他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列举出多项读书的好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在采访中还说:“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你知道,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期待着,读书也成为自己、成为你、成为我们大家所有人共同的美好的生活方式。
作者/阅读公社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