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养出弱孩子,谁该反思? (2017-09-14 14:21:51)[url=]转载▼[/url]
好日子养出弱孩子,谁该反思? 乔志峰
中学生运动会纪录40年无人破,好日子养出弱孩子。中学生运动会记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体育课长跑改短跑……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体质下滑引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被广泛关注。(新华网北京9月13日消息)
中学生运动会纪录40年不破,莫非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40年前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跟今天相比肯定有天渊之别。为什么吃饱了、穿暖了,孩子们也长高了、长胖了,却“跑不快”了呢?也难怪此事会引发“吐槽”。 其实,类似现在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并且不仅存在于中学,大学也不例外。比如,郑州大学男子3000米纪录50多年没破,系1960年成绩。甚至,各地频频传出的大学生长跑猝死消息,以及个别高校取消运动会长跑项目的做法,也曾引起公众对高校学子体质问题的关注。
当然,单纯的运动会纪录或许说明不了什么。但现在不少国人缺乏运动、体质不断下降的现状,却是不争的事实,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最需要反思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应试教育。如果分数代表前途、考试决定命运的教育体制不改变,学生头脑僵化、四肢简单的现象就不会得到根本改善。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但记者梳理发现,不少省份的细则至今仍未出台。这种态度和工作效率,是否该强化督查和问责的力度呢?
二是体育举国体制。体育健身本应该是快乐的事儿、全民参与的事儿,而“举国体制”只能催生“锦标主义”和“金牌至上”。如果体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在运动会上夺奖牌,夺牌就是夺面子、夺政绩,夺牌就是夺利益、夺金钱,偏偏忽略了对更重要的全民健身的关注和投入;如果国民的身体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甚至还面临重新沦为“东亚病夫”的危险,那么,我们在运动会上拿再多金牌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当然也有令人欣慰的好消息,据媒体报道,面对愈演愈烈的“取消长跑”风波,一直将长跑作为传统的清华大学也发出声音:不会因一些学校个别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发生意外,而取消这个坚持多年的传统。这样的坚守无疑是难能可贵的,甚至还可能会冒一点“风险”。我们期待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坚守原则,但更期待类似的做法能够以制度的形式被确立下来,用制度为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兜底,确保其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新闻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