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能否讲一讲花园口决堤的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有多少老百姓死亡,以及对抗击日军产生的实际效果?
文 | 杨津涛
1938年6月,为延缓日军攻势,国民政府下令开掘黄河花园口,造成黄河改道。花园口决堤是抗战史的重要事件,其是非功过,长期以来众说不一。
借黄河阻击日军的建议,最早来自于蒋介石的德国顾问法肯豪森。
1935年8月,法肯豪森在一份关于抗战的建议书中指出:在北方,“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蒋介石在此处批注了“最后抵抗线”五个字,并未特别在意。①其后,陈果夫也有“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 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制敌”之类的建议。
1938年5月徐州会战期间,日军在数处切断陇海铁路,封锁了数十万中国军队向西撤退的道路。为保存实力,国民政府下令放弃徐州,主力向苏北、皖北、豫东突围。日军占领徐州后,继续向西追击中国军队。
为阻止日军西进和从豫北、鲁西穿插的日军,很多军政要员也建议开掘黄河大堤,延缓日军攻势。
譬如,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琼建议,在“河北省之刘庄,鲁省之朱口,倘即施以决口工作……则河必改道南向,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虽不能淹没敌军,至少可使其行动困难,全战局情势必将改观……”
军令部高级参谋何成璞也建议,“倘施工决口,则黄河即循故道直奔徐州,不特大地泛滥,使敌机械化部队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毁其战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图仍归泡影。”②
由于当时情况尚未非常紧急,以上建议并未实行。
随后,中国军队又在兰封会战中失利。兰考、开封失守,郑州告急。郑州地处平汉、陇海两大交通线要冲,其中平汉线是中国在北方能控制的唯一一条南北交通动脉,是军事物资、部队运输的要道;陇海铁路也是苏联援华物资运往各战区的重要通道。同时,郑州扼守黄河天堑, 是从中原南下、西进的必经之地。如果郑州失守,洛阳、西安必失,襄樊、南阳也难保,武汉自然也是岌岌可危。
郑州如此重要,但国军当日已无力防守。一方面,在此地区集结的中国军队,都是从徐州战场撤下来的疲兵;另一方面,从其他地区调兵增援,已来不及。③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遂将开掘黄河大堤,提上了日程。
1938年5月31日夜,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与军事委员会电话密商,确定要掘开黄河大堤。次日,蒋介石正式下达了决堤命令。6月9日, 中国军队在郑州北郊的花园口决开黄河大堤,在以水代兵, 阻挡了日军的同时,也造成了大片黄泛区。事后,国民政府将此次决堤宣传为日军轰炸暴行所致。
图:花园口决堤后,在黄河水灾中受困的日军
花园口决堤带来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
对日方来说,黄河决口为日军带来相当困扰。
据日方《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1938年6月13日,为救援被困中牟的第14师团一部,日军“从第五、第十、第一百十四师团、军兵站部抽出工兵各约一个中队及架桥材料一个中队,配属给第十四师团。随后于16日又从第一军调来独立工兵第二联队主力及渡河材料一个中队。”6月15日,同样被困大水中的第16师团,也从各处急调工兵,“然后向泛滥地区以外撤退”。6月16日~24日,日军通过飞机,向被困的第14、16师团投下合计61吨半的补给物资。④
据时人记载,被大水所困的日军,“状极狼狈,自由分住于本城东北各街户……大抵裸身者十居八九,枪械等更属不伦。后闻黄水到时,驻军均在睡梦中,除被淹毙者外,存者均赤身逃出……后闻驻予西席家之敌军士言:我军共一小队,计百二十五人,现所剩只七人,官长均死,正留待改编云云。要之,是役敌兵死于水者虽不及万人,而军器等损失十之八九。又闻河边居民目睹者谈,全师团之机城化军器,过去时,计大炮七八十尊、坦克二百余辆、卡车数百辆,迨撤退时,仅轻型坦克一辆、卡车数辆而已,其他军械辎重,无一还者……此后敌军至者,莫不先找黄河委会,对于河水必深加研究,益已成惊弓之鸟……”⑤
对中方来说,花园口决堤制造了一些有利于中国的态势。
首先,日军谋划进攻武汉时,原计划将进攻的主力置于沿淮河向大别山北部地区方面,因为黄河水在淮河流域泛滥,影响物资运输,只能将进攻主力改在长江。日方承认,武汉会战时“淮河沿岸浸水严重,作战行动十分困难。”需要说明的是,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仍是按照既定方针开展,所谓“被花园口决堤推迟6个月”的说法,并不成立。⑥
其次,花园口决堤后出现大范围黄泛区,让日军很难通过。改道后的新黄河成为中日双方东西对峙的分界线。此后,直到1944年豫湘桂战役,日军才攻入新黄河以西地区,占领河南中西部。这其中固然有日军兵力不足的因素,黄泛区阻挡也是重要原因。
除了上述军事上的正面意义,花园口决堤也为黄河沿岸的民众,带来了巨大伤害。
决堤之前,国民政府对花园口附近百姓进行了疏散。当时“第一战区长官部规定:每人发迁移费10元,叫农民迅速搬家。”“郑州的专员和县长组织代表团到工地来慰问,并到掘口附近一些村庄发放款,每人发五元逃荒费,动员老百姓限两天内一律迁出去。下午在大堤上即看到老百姓扶老携幼大车小辆的向西逃难,一直延续到第三天上午才逃完。”⑦
上述疏散范围很小,且补偿只有5~10元,发挥的减灾作用极为有限。
据统计,花园口决堤后,遭洪水冲击较大的县共有44个。其中河南20个、安徽18个、江苏6个,影响范围约3万平方公里,实际受淹成灾面积1.3~1.5万平方公里,淹没耕地1993.4万亩;约1250多万人受灾,390万人外逃,89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折合银元超过10亿元。⑧
上述“89万人死亡”的数据,并非黄河决堤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而是整个黄泛区在此后9年时间里受灾死亡人数的总和。1948年,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出版了韩启桐、南钟万的《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一书,该书提供了如下数据:从花园口决堤到1947年堵口,九年间,黄泛区河南死亡人数325598人,江苏死亡人数160200人,安徽没有统计数据,书中根据河南与江苏的灾区人口死亡比例推算,得出安徽死亡人数在40万左右,进而得出了共有89万人死于黄泛区的结论。黄河决堤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因没有留下任何统计数据,已无从知晓。
决堤之后,灾民困苦流离,状况甚惨。据时人记载:
“(河南)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间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株守泛区者,更是迫于饿馑,无暇择食,每多以含毒野菜及观音粉争相充饥,草根树皮,亦被罗掘殆尽、糠粕杂食,反为上撰,饥民面目浮肿,肤肌绽裂,或便秘脱肛,伏地惨呼……”⑨
《申报》(香港版)也报道说:
“黄水肆虐,污坑遍地,蚊子多,死尸多,难民们又经常露宿在外,遂致瘟疫流行。患霍乱、伤寒、痢疾的人很多,特别是得了霍乱,上吐下泻,有的人半天时间就死去。花园口决堤不久,在黄水包围的开封就发生了霍乱,死亡者众多。”
花园口决堤后,国民政府亦曾启动赈灾,命屈映光带200万元拨款到河南办理急赈,发放医药,控制疫情;在难民经过的地方设立施饭场、施粥场。1938年~1945年间,国民政府各级官员,及历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卫立煌、蒋鼎文,亦曾赴灾区慰问,救济灾民。相当数量的黄泛区难民被送往西北、西南大后方垦荒。至战争结束,共垦荒1444209万亩,大致相当于花园口决堤时淹没的耕地面积。⑩
在当年的决策者看来,花园口决堤“功在国家,害在地方”,如蒋介石对负责指挥决堤的刘和鼎所言,“这次决口有关国家民族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在这紧要关头,切戒妇人之仁,必须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做,克竟全功。”但此举究竟是否值得,迄今仍是一个难有定论、见仁见智的问题。
图:中央赈济委员会进行的救济活动
注释
①《德国总顾问法肯豪森关于中国抗日战备之两份建议书》,《民国档案》1991年第2期。
②《郑州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郑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第3、4页。
③渠长根:《1938年花园口决堤的决策过程述评》,《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④《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81页。
⑤赵隐侬:《梁园沦陷前后(上)》,河南文史资料(总第55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年,第11页。
⑥马仲廉:《花园口决堤的军事意义》,《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⑦王果夫:《花园口决口纪实》,《承德文史(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承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7年,第35页。
⑧⑩渠长根:《功罪千秋——花园口事件研究(1938—1945)》,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⑨《专题资料选编(建国前部分)》,《河南省粮食志》编辑室1986年,第371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