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年来辨是非,道得尽的是沧桑,道不尽的是元春的辛酸。
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思。
面对着中兴贾府心切的贾政,元妃竟道出了如此丧气之话,如此消磨贾政志气,怎不叫贾政心寒。
问君何事伤离别,如此儿女情长,这分明又是一个贾宝玉——女宝玉——贾元春。
这应当也实属元春之秉性。元春选进宫廷之前,身为女孩儿,谁又会真正去关心她的性情呢?古代之女子本就是为父母而活,为男人而活。女子之婚姻也就更是如此了。元春的进宫,应当就是贾政一手的安排。也不说为了家族,也不说是为了贾府的未来,元春只知道她就要进宫了,就要成为皇帝的女人了。因为那一切又何须元春去考虑。唯命是从,谨遵父命就罢了。
元春得皇帝看重,选为贵妃,就是其秉性的最佳体现。不看《甄嬛传》也知道皇宫里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吧。但是元妃地位的得来,又何曾是勾心斗角的结果。才选凤藻宫,才是其无尚的荣光。因此名义晋升,实属说明元妃对于功名富贵的获得,对于贾府的未来发展,并不曾积极用心。一切还都只是上天对其纯良淑德的垂青。
其实早该还红楼梦一个至情至性的贾元春,她的眼中甚少功名富贵,她的心中也应当甚少考虑贾府长远的未来。一进入贾府,见了贾母、王夫人,元春立马泪眼阑珊。道着那遭囚禁似的的凄寒。说那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她又何曾顾及隔墙有耳,又何曾顾及太监把这些话语传进了皇帝的耳朵。做皇帝的女人岂能享受到什么自由。
元妃是真善美的化身,也是真性情。元妃小的时候就当属如此吧。
对于孩子的养育,隔代的教育,隔代的爱总是会深过一重。我们不要忽略了元妃可是由贾母带大的。元妃所获得的一切教养,几乎均为贾母施出。王夫人什么人物,贾政什么人物,贾母什么人物,想必大家心里也十分清楚。——贾母年轻时就是活跃分子,又精明能干,远胜王熙凤。如今年纪上了,也依然保持着童心,对晚辈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宽容。乐于见到晚辈们精彩的个性。一切她都包容,她当时红楼梦中心地最柔软的人吧。
元春经贾母教养,躲在深闺,自然是少沾世俗之气,而是注重涵养的积蓄,注重阅读经典怡情养性。
王夫人后来添了宝玉,元春自忖己乃长姊,宝玉乃弱弟,又上念王夫人年迈,也就为母分忧,十分地怜爱宝玉。不同于诸多姊妹幼弟。元春如此有爱心,这又当是贾母之功劳一件了。
因为怜惜,元春跟贾母一起住,宝玉自然又是痛岁贾母,日夜不离。贾母培养出了元春,对于宝玉的教导,自然就再也不用贾母操心,而是落到了元春的头上。元春待之,其情状如母子。那宝玉未入学之前,元春也就教他识得数千字,手引口传,宝玉更是因此识得几本书。这几本书,据我猜测,除了儒家的经典,肯定那本《太上感应篇》吧。
这本书对于宝玉性情的形成实乃大有影响,这种影响非启蒙读物而不能。而元春教授宝玉的那些书籍,当都属于启蒙书籍。而贾母、元春之个性,又深合道家之精神:富有慈善之心,主张顺其自然。哪像典型的儒家人物贾政,对宝玉不是打就是骂。如果说宝玉天性如此,那么元春对于宝玉的这份天性是肯定的。如果说宝玉的性情是后天形成,那么宝玉的启蒙老师对于这份性情的形成,也就是功不可没。最后还是别忘了,他俩的人生观都是师承贾母。而贾母不正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可爱老太么?只是辛苦了元春,一个洁净之人,硬是生生被置之于一个是非之地。二十年来辨是非,终是自身过于渺小,被是非吞噬。
人生是非无穷无穷,一个弱女子又能够每次都辨析得过来,有时候辨析得出来,就是对了,也是错了。脱离了贾母的怀抱,滚滚红尘之中,元春又能于何处觅得一片干净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