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答疑解惑] 独处的世界很精彩,家长的打扰很无奈

[复制链接] 0
回复
401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616

主题

2647

帖子

8906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906

首届研讨会纪念勋章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2-16 15:12: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贝贝妈对你说: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和机会,即使他是在发呆,即使他是在傻笑又或者是简单的重复着某个在大人看来很无聊的游戏。孩子是自己在成长,在慢慢体会酸甜苦辣咸的个中滋味。  作者介绍
  嘟爸教授:嘻游记专栏作者。曾专攻心理咨询、精神卫生,后投身教育行业至今。爱读书更爱行万里路,“行游教育”理念践行者。
  正文
  你有没有在家注意过这种情况——
  孩子趴在地上,推着手里的玩具小车,很长时间内一直重复单调的运行线路,一遍又一遍,嘴里还叽里咕噜自言自语。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干,手里拿一个玩具,定定得盯着出神。而当你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凑上去问:“嗨,你在玩什么呢?”换来的却是孩子爱理不理的一句“干嘛啊?”脸上还带着满满的莫名其妙的表情。
  嗯,很可能这让你的内心突然一股无名火起,仿佛有一万头小怪兽在咆哮,有没有?在你要让孩子停止这种无聊游戏、去做点看书练琴之类的正经事之前,请停下来认真观察一下孩子的表情——有没有看到那专注的眼神、舒展的四肢和丝丝入戏的神情?那是孩子陶醉在“想象的世界”里的典型表情。换个专业的说法就是,他正沉浸在幸福的“心流”中。
  作为家长,这时候你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或是在这里等待……
  
  独处是儿童成长的生理性需要
  小婴儿从出生开始,大多数时间都在独处。慢慢地开始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建立与世界的联系,并形成独特的意识体验。(比如在床头挂个彩球,婴儿会盯着看很久。)直到孩子长到五六岁之后还会延续这样的习惯,这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如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需求。反而是大人,成年后很难真正安静下来,所以冥想、打坐或者瑜伽这些活动才会如此受到追捧。很多伟大的沉思者做的事情其实跟小孩是一样的,只有陷入完全的自我世界中才会获得智慧或灵感。
  所以,如果你有一些冥想、打坐或瑜伽的经验,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孩子的这种状态。在这种放松中,孩子跟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联系,体会到内心深处的喜悦。即便是想象的情节非常紧张激烈,他仍然能从其中体验到幸福感。这些对他保持情绪健康和情感的平衡是非常有益的。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去功利地衡量孩子到底从独处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如果总是随意地打断、生硬地剥夺孩子消磨时间的机会,孩子可能会产生一些情绪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后果。
  “发呆”是孩子梳理思维、学习经验的过程
  从总体上看,儿童喜动不喜静,喜欢跟同伴们玩耍嬉戏。但独处跟玩耍一样,对孩子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想象的游戏里,孩子进入某种角色,成为公主或骑士;想象自己完成一些伟大的事情,比如铺路造桥、指挥千军万马或者给小朋友们上课。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他们的游戏内容往往跟自己最近的生活事件密切联系在一起,常常把平时学到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巧妙整合到游戏情节中。在想象的游戏中,孩子们会对最近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梳理,就像我们把房间的物品分门别类、打包整理,然后收拾储存或者清理抛弃。因此这些看上去无厘头的游戏不是无中生有、随机生发的,而是孩子回放记忆、梳理知识经验的过程。呃,就跟电脑运行内存整理程序是一样一样的啊。
  从孩子不同的想象游戏类型的选择、内容情节的安排,能看出他们不同的兴趣倾向。比如女孩可能会选择玩娃娃,一个人分饰数角儿过家家;男孩可能是玩玩具汽车、变形金刚,甚至安排激烈的战斗、复杂的人物。他们在想象的游戏中映射了自己“社会角色”的兴趣倾向,比如自己过家家时模仿大人怎么控制秩序、管理小孩;玩车的时候观察事物如何运动、如何控制,脑子里出现爸爸妈妈在开车时的画面,回忆见过的汽车灯、刹车、开关的各种细节。
  很有意思的是,在这种想象的游戏中,孩子自己是绝对的主角,完全不需要别人的介入。即便父母参与,但意义还不如一个“死跑龙套的”——简直就是一个高级道具。(儿子玩赛车游戏时,常常会自己大呼小叫的玩得开心,把我这个赛车对手晾在一边)他们不需要互动,即便随口问你意见,但完全心不在焉,类似自言自语。
  但是也正因为这不适合成人们关于游戏的一般逻辑,所以才显得“奇怪”和难以参与。家长们在这时候应该甘当配角、道具甚至路人,一定要克制住想要教孩子“应该怎么玩”的冲动。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听从自己摆布的活道具而已。
  独处和磨蹭不是一回事
  在空闲的时候,爸妈们乐得趁孩子“独乐乐”享受一下轻松。但是换到平日里满满的日程安排,父母们可就没那么宽容了。上班就要迟到、才艺课的作业没做,这些时候往往对孩子冷面冷语,批评说这是“磨蹭”的坏习惯,一定要改正。
  其实从本能上来说,孩子是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的。儿童都是兴趣导向,而非纪律和规则导向的。哪怕他规定自己七点要干什么、八点干什么,但实际上也很难落实。孩子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来做事情,兴趣是第一位的。(孩子能坚持的事要么是特别感兴趣的、要么是身不由己被迫的,呵呵。)这样看来,家长的反对更多来自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把自己的需要凌驾于孩子的需要,这是不是个很自私的决定呢?况且我们大人的时间表,本来就是有问题的。大人们都习惯了每天用时间表的完成进度来评估自己的效率,殊不知这正是一种现代病和城市病的典型体现。
  好吧,看到这里你可以吐槽我是站着说话腰不疼。不过正像毛主席时常教导我们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只要大人们把姿态放低,其实总能找到有效利用时间的办法:比如,跟孩子共同商量时间表,并制定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比如,尊重孩子独处的需求,在计划里预留出机动时间。假设孩子习惯了早上起床后要先独自玩20分钟再洗漱,那么你要做的,是把全家的起床时间提前20分钟。
  你看,调整时间表这种事也没啥大不了的,我们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多给孩子留一些美好的小时光,而不是只手打造一个可怜的早衰城市人。挺好的,我觉得,你说呢?
      文章转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