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荷 于 2016-5-22 21:19 编辑
百鸟朝凤,向天悲鸣
最近网络上常有报道,63岁的著名制片人方励在某微博直播平台下跪磕头,向全国影院经理呼吁给中国电影和文化一个机会,请求为吴天明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争取排片,同时也请求网友帮忙传播扩散,支持吴导演的绝唱之作。方励此举感动无数人,带着这份感动,带着一份敬畏,5月17日傍晚,我走进横店了影城。
这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电影。质朴隐忍,无可奈何的悲壮一直贯穿全剧。随着镜头缓缓推开陕北沟壑纵横的黄土地,随着演员丝丝入扣的表演,随着唢呐声在影院里的绕梁回旋,唏嘘喟叹声就一波接着一波。观影人的思绪也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跌进了那淳朴的黄土高原,仿佛亲历着当年那些鲜为人知的过往......
唢呐是流传久远的民间艺术,吹唢呐可是有讲究的,谁家有红白之事,便请唢呐班子吹奏一场,多以白事为主。白事,便是替死者吹奏,死者的身份越是高贵,吹奏的级别越高,二台,四台,八台。而《百鸟朝凤》,是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有资格获得吹奏的曲目。《百鸟朝凤》是以唢呐吹奏出布谷鸟、鹧鸪、燕子、金丝雀、画眉、百灵、蓝腊嘴等百种鸟儿的和鸣之声,以及唢呐特有的旋律,让听者犹如置身于生气勃勃的大自然中,非常有气势有意境。
影片中唢呐王焦三爷是无双镇焦家班的掌门人,只有他能吹《百鸟朝凤》。焦三爷年事渐高,开始有目的地培养接班人。在焦三爷的眼里,进入焦家班的徒弟必须人品端正,恪守真诚质朴,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要真正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唢呐是要吹进骨头缝里的”,只有让具有坚守衣钵情怀的人来掌舵,香火才不会断。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少幼稚,因为父亲领着他拜师跌破头时,他心痛地热泪直流,而让师傅对他刮目相看,也重点培养。他对师傅十分敬畏,凭着坚定的毅力、耐力和勤奋,吃得苦中苦,练就过硬的吹奏唢呐基本功,得到了师傅的肯定和认可,得以继承师傅衣钵。带领游家班历经艰辛,排除万难,最终把唢呐文化吹奏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百鸟朝凤》是唢呐的挽歌,也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拍摄于2012年,2014年2月才完成剪辑制作,仅一个月后,75岁的吴天明便因心梗离世,加上这期间该片缺乏宣传发动资金,就一直搁置着。在这部电影中,无声的陈述多于表演,悲凉的生活高于戏剧。如结束时焦三爷走向山野的落寞背影,焦三爷坟前只有游天鸣一人吹响百鸟朝凤,向天悲鸣!此时这首意味深长的唢呐曲调,就显得更加孤独悲凉;此时,在我们的耳畔,会不会想起这样的画外音:天明热爱电影,电影更需要“天明”?
一种久违的质朴与纯粹,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眷恋构筑了电影的主脉络。当今时代的车轮高速运转,变化是翻天覆地,当唢呐即将被西洋流行乐取代,传承者们为生存无奈浮躁,珍贵民俗文化将被遗落,一身傲骨的焦三爷泣血吹响起唢呐,那一声声唢呐所吹响的不仅是对逝者的挽歌,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本不该被遗落的匠人精神的坚守。
影片其实就是对传承、情怀、信念之弘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技艺的传承,对尊师重教、怀师感恩精神的传承;对传统技艺坚守不渝的崇高情怀;对生命不息传承不止的执着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心如何浮躁,总有人保持最初的纯真。
老戏骨陶泽如把焦三爷演活了,一举一动一眼神,样样皆深刻入戏,真不愧是名副其实的表演艺术家。这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