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思想,被错误地批评过,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被称为儒家的正法眼藏。良知每个人都有,而且本自具足,无需繁文缛节,只要正心诚意,即可抵达良知;抵达清澈的良知,是为了随时随地启用清澈的良知。当一个人没有名利私欲羁绊的时候,是最有力量、最有智慧的时候。致良知是一个正循环,良者从善,善者更良;致良知,于己有利,于国有益。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6日电(通讯员 戴雨珊)距离我家一小时的路程,即是王阳明龙场纪念馆。因为学文科,我对哲学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从小到大父母的耳濡目染,我对阳明先生这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有些初步的了解,在此将我的粗浅见解也一并呈上。
阳明先生乃一“立功、立德、立言”的大儒圣贤。他于500年前,在贵州龙场这个天高皇帝远、蛇蝎满地的地方,实现了一次惊天动地的“龙场悟道”,即证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通过龙场悟道,阳明先生不但发现了一切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之人的潜在性和可能性,同时还给人们指引了一条成圣的道路。他的思想在大多数人眼中虽如阳春白雪,却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对阳明先生思想的初步理解——此心不动,德智双收
阳明先生是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德川家康幕府初期,被传入日本。后来,被西乡隆盛等仁人志士所继承并发扬,成为“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原动力”。
但在中国,人们对他思想的误解远多于理解,其中有一定历史和政治原因,比如对于剿匪的功过是非,会因政治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论。在这里我不敢妄论。
对于阳明先生思想的批判,最典型的就是将它划分于“唯心之说”。记得我们高中历史书必修三上,在介绍阳明先生的文字中就明确指出他的“唯心”之谬误,而肯定他的功和德的句段,却少而又少。
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中,强调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核心世界观对我们人生的实践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价值,它教会我们严谨务实,勤奋笃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心学”的真谛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同样至高无上。
阳明先生之“心学”,重视的是人心本来所具备的能量和智慧。
阳明先生可谓“文能提笔定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他这里不论是文还是武,都能做到“此心不动”。“文”的出神在于平平仄仄都是内心的外化,心源澄澈,心静如水,文章自然下笔有神。“武”的取胜在于战略变化万千都气定神闲,临危不乱,良知清净,战术自然出神入化,应变无穷。
我还不能完全领会“此心不动”的境界,但我明白,若是主将乱了心,乱了阵脚,肯定是打不赢仗的。所以我想,阳明先生的“心”不动,并不是轻视敌我实力的客观对比,也不是随意敷衍战略的部署和应变,而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是一种更能提出出奇制胜谋略的智慧,而且从更深的角度来说,这里所说的“心”,并不等同于唯心主义中“意识决定物质”的“意识”。
我想人心就似湖水,若风平浪静,便能看见水底的鱼虾,也能倒映天上的鸿雁。若是波涛翻滚,就算其中蛟龙潜底,也无法目睹。因此,若能保持一颗如如不动之心,心湖风平浪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藻荇交横,鱼翔浅底的湖底景致也会透过清澈的湖水,显现示人。而鸿雁掠过,月出东山,也能在湖面上清晰映照,并且雁过后却也无声,日落后却也无影,不在湖面留下印迹。湖面如果波浪微兴,湖底的丰富就无法发现,外界的倒映也会扑朔迷离。所以,阳明先生的“此心不动”,能开发人内心“已自足”的智慧,对于外界的变化就能运筹帷幄,应变无穷。
所以我认为,将阳明先生的思想归为“唯心”加以批判是欠妥的。他的“致良知”思想是继承于孔子的“致知”和孟子的“良知”之上的,若如此,孔孟之道也免不了被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
2014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有感而发,习主席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习主席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这已经不是习主席首次赞颂阳王阳明了,早在2011年,习主席视察贵州大学和学生们交流的时候就表露过对王阳明的钦慕。习主席说,他很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贵州的文化传人对王阳明的学习更应该有深刻的心得。我们的古代优秀文化值得自豪,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习主席号召我们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其精髓就在于心灵品质的培养。若是我们还戴着有色眼镜,恐怕就会与古圣先贤的智慧擦肩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