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将至,很多人已经收拾好出门的行囊。沉醉于壮美的山川河流,浸润在灿烂的历史文化,见证着辉煌的发展成就,当我们用脚丈量、用心感受,或许也会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地、这个时代,产生更多认同感、归属感,激发更强的“国家意识”“国民意识”。
的确,在天宫二号扶摇而上的升空轨迹中,在奥运会、残奥会一次次升起的国旗中,在G20峰会期间杭州璀璨夺目的灯海中,我们能看到祖国发展不断打开的“上升空间”。当此之时,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大国民”,正是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思考的问题。
一个“历史的中国”,需要我们去守护。国庆节前一天的9月30日,已被确立为烈士纪念日。这是一个象征: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烈士们的奉献与牺牲。捷克作家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吁请人们不要忘记英雄,因为“每一个忠实于未来、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牺牲的人都是一座石质的雕像”。共同的历史是国家的穹顶,我们怎能让这天空中闪耀的群星蒙尘?
国庆之际,让我们一起赓续历史记忆、捍卫英雄尊严。无论是造访红色景点,倾听回荡在历史深处的声音;还是进入“网上纪念馆”,为那些无私的奉献者、无畏的牺牲者献上一瓣心香;或是读一本赞美英雄的书籍、看一场回望历史的演出,都能在精神的熊熊火光中涤荡我们心灵的尘埃,更好地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
一个“文化的中国”,需要我们去传承。不久前,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见到这样一幕:距离开馆还有近一个小时,购票的队伍已成一条长龙。这一场景,折射出人们对千年历史的温情、对传统文化的敬意。“站立在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广袤大地上,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燃灯者’”,网友的话,生动道出一个大国国民愈发自立自强的文化心态。
国庆之际,让我们一起感受文化的魅力、思考文化的价值。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名胜,都不要仅仅把它们当做拍照的背景。细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因子,体悟其中展现的文化哲思,把我们的见闻、感受,定格成一幅“思接千载”的心灵图景,才能在与文化的对话中,更好地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
一个“世界的中国”,需要我们去展现。从津巴布韦华侨中“非爱不可”的妈妈团体,到中国教练指导墨西哥跳水队包揽泛美运动会跳水金牌,习近平主席在很多国家的演讲中,都会讲述普通中国人的“民间外交”故事。地球村时代,与中国一起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是亿万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国家名片”。
国庆之际,让我们一起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当每年超过1亿人次跨出国门,注意举止文明、学会入乡随俗,刷新“中国游客”的形象;当媒体、网络让世界与我们“零距离”,少些隔阂对立,多点对话交流,展现“大国网民”的风采,就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更自信的姿态,更好地回答“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
心理学上有“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说法——你会成为自己所期待成为的那个人。从自己做起,把爱国情怀变成“大国气质”,守护历史中国、传承文化中国、展现世界中国,你就能成为更加从容大气的“大国民”。(陈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