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碗摔到地上了;孩子见到熟人不打招呼;孩子早晨不爱起床;孩子把脏袜子扔到客厅了;孩子写作业太磨蹭;孩子做题又错了…… 提起孩子们犯的错误,大人们极其头疼又无奈,不明白孩子怎么总是处于“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的状态。于是,批评、训斥、吼叫、打骂,各种招式纷纷亮相,结果呢?孩子们不犯错了吗?似乎总是屡教不改的模式。 细思的确如此,小孩子为什么会犯错?他们在尝试着,一点点学习自理、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犯错不是很自然的吗?我们大人怎样对待他们犯的错才是关键。 孩子们犯的小错误认真归归类,主要可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因为控制能力差。比如,孩子爱哭,爱抢别的小朋友的东西,什么东西没有拿到手就会闹个不停。 这是孩子还小,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和欲望需要控制。此时需要家长做的是引导,让孩子了解规则。若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教育,孩子根本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只是暂时压制住了欲望,等到家长的“威慑力”减弱,这种“错误”还是会犯。 二是孩子的判断是非能力差。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做不到按规则做事。比如有的孩子还没有物权意识,会不自觉地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时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输入正确的行为规范。孩子接触各种事情多起来,这类小错误就会减少。 三是家长溺爱,舍不得管孩子。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家的好”,做什么都对。但在外人眼里,孩子故意摔打东西,对长辈大呼小叫却不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 四是家长标准太高,孩子达不到。家长总希望孩子学习、做事能尽善尽美。比如,有的家长特别喜欢看孩子打100分。每次看到考试卷子的时候,眼睛盯着的只是那几个大叉叉。比如,扫地能扫净,洗袜子也能洗白白,完全不给孩子一点点进步的机会,否则就都是孩子的错。 这些因素的影响,孩子身上的“错”便越来越多。如何减少,就看家长怎么做了。如果孩子的自控力差,需要家长付出足够的耐心,等着孩子慢慢长大。如果孩子的规则意识差,需要家长将社会礼仪、道理一点点教给孩子,让他们的是非观念不断得到强化。如果孩子是在家长的纵容下行事,那家长就得反思自己是不是管得过于宽松,毕竟“严是爱,宽是害”。如果家长的标准太高,孩子一时无法达到。那就需要家长把步调放缓些,相信孩子会跟上来。 如此,孩子犯的错误才会越来越少。可惜,家长们道理都明白,一旦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失控能力差的就变成自己了。急不择言,有时会说出伤害孩子的话而不知,于孩子改正错误无补。孩子的错误当然无法减少。所以,孩子的错,还是大人的错。 有一句说得好:随便发脾气的家长,都不是好家长。如果家长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好了,想清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指责孩子,那问题会简单得多。冷静得下来的家长,不犯冲动的错,孩子的错也会由大化小,由小化了。 文章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