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素有“水乡明珠”之称的青蒲,是东台市溱东镇的一个村庄,地处东台市最西南端,同样更是盐城最西南端,位于姜堰、兴化、东台三区市的交界处,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周边环水,波光粼粼,环境优美。 青蒲盛产稻米、棉花、鱼虾、簖蟹,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青蒲位于苏北里下河南端。里下河从南到北,有溱潼、兴化、建湖三大洼地,青蒲属溱潼洼地,在溱潼镇东边三公里处,泰东河与姜堰河的交叉点上。青蒲庄东西、南北长大约250米左右,近似一个方形地块。庄北面是一个阔约400米左右的大水泊。 解放前,后大河一望无际,水下有中、东、西三个沙滩,很平整,是清明节下会船的好地方,青蒲、青蒲阁是下会船划龙舟的发源地,水小时才露出三个沙滩,今年泰东河引江水扩建工程实施,后大河沧海桑田,面貌全新。 泰东河西来从这里折向东北。庄东西南三面都有小河与之相隔,且有桥与之相连。南边叫大河南,西边叫河西,西南角叫小河南。东边叫河东,解放前也有河相隔,有桥相连,后来打坝镇平连成一片了。庄南面的内河在庄东南角与姜戴河交汇处,河面陡加宽,变成一条东西向的大河。 青蒲庄东到西有一条主街道,解放前铺有不太整齐的小青石。南北向有两条街道,主街道的南面还有一条不太连续的东西向街道,因此青蒲庄上的街道基本上成“井”字形。 据说青蒲阁又名曹家庄,在青蒲庄东北角,距庄约一公里,即现在的丰收港闸口附近。在它旁边原有两个水塘,一个叫瓦塘,一个叫秦家池子,该地下水确有好多破碎砖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挑河造闸时,曾在该地点1.5米以下挖到碗、砖瓦、古钱币(王莽新币)、用带榫的砖头砌的水井等,这里确实有人居住过,后来曹家庄消失了。有人说,曹家庄有人在朝廷做官,与皇上相左,于是满门抄斩。曹家庄的人都跑光了,曹家庄被烧掉了,姓曹的改为姓姜的,居住到青蒲庄上,加入姜姓家族。 上世纪六十年代造闸时镇水利人员当时仔细考察过,在现场亲眼看到地下深处,有好多灰烬,确有被烧过的痕迹。
至于曹家庄为什么会埋在地下,因为苏北里下河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水灾,黄淮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每一次水灾,土地淤塞增高几寸。据《明史》、《清史稿》有关河渠志的记载统计,黄河在苏北溃决次数,明代45次,清代47次,每隔几年就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水灾,曹家庄埋在地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皇娘阁风景区】局部
(二)历史悠久的村庄
青蒲,位于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西南角。史载,早在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这里为海陵属地。据《晋书》记载,海陵县界,四面湖泽,皆是菰葑(gufeng,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青蒲地名当由是得之)。 地处九州之一的古扬州的溱东青蒲,走过禹贡,走过殷商,走过春秋。当年,汉高祖在这里建广陵县,隋文帝又将此地并入海陵,吴王刘濞在这里“招致之命,海水煮盐”。 青蒲是个古老的村庄。据史志记载,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地属徐州的海陵郡,领建陵(侨置)、宁海、如皋、蒲涛(今白蒲)、临江五县,其中建陵县就设在泰州东北距泰州六十里路的青蒲阁,早在东台设县1357年,直至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海陵郡建置,建陵县并入宁海县,前后存在172年。 而历史上也鲜有青蒲的记载。民国初年大旱,溱潼镇东郊的青蒲人掘沟接水,得唐代《李符墓志》云:“青蒲南临吴渚,北傍秦泓,遂家焉”。据此,《东台掌录》明确指出,“秦泓”即今“溱潼”,而青蒲仍然是现在的青蒲。 青蒲历史悠久,文人汇聚,在清朝,有姜庚,1820年前后出生,是清朝进士,寒门书生,他的字刚劲有力,姜慎汉家,解放前挂有他书写的中堂。他接到皇上圣旨,到山东做官,当时是数九寒冬,他穿的衣服很单薄,他坐在轿子里,衙役抬进官府,打开轿门,众人下了一跳,他几乎冻僵了,连忙拿来裘皮衣被让他取暖,才得以生还。 他在山东即墨任知县,有一年山东发大水,水稻田生了一种当地人称“阉虫”的害虫,有一个人把他捉住扔到他人稻田里他人以牙还牙,于是打起官司来,告到官府,姜大人叫人把害虫捉来给他看一看,原来是家乡的特产。他没有声张,宣布第二天开庭,第二天双方来得很早,等待开庭,可是一等也不开庭,二等也不开庭,十二点钟突然宣布开庭,双方坐下来吃饭,上了两碗豆腐汤,一碗是普通豆腐汤,一碗是放了害虫肉的豆腐汤,当场问大家哪一碗好吃,大家都说第二碗好吃,鲜美无比,知县大人才告诉大家,“阉虫”实名叫螃蟹,螃蟹是一种美食,于是双方不再打官司了。
(三)美轮美奂的民间传说 “青蒲阁上出皇娘,东窑烧出金龙床”,这一脍炙人口、神奇的传说,一直流传于民间。 不知哪个朝代,朝廷到民间为皇帝选后,将龙舟停在青蒲阁,如若哪位女子踏上龙舟,船身晃动,即为皇后驾到。左邻右舍的姑娘,特别是大户人家的千金闺秀都来争先恐后,踏上龙舟,然而龙舟纹丝不动,这时一位满头癞痢的放鸭姑娘,路过这里,也想试一试,众人都有些嬉笑,谁知姑娘一踏上跳板,龙舟就晃动起来,众姑娘非常惊讶。随即癞痢姑娘被直接接到船舱梳洗打扮,更换衣服,癞痢姑娘的头皮顷刻变成一个银碗,掉在梳妆台上,满头乌发锃亮迷人。众人都羡慕癞痢姑娘即刻变成贵人。 癞痢姑娘被选中了,人们奔走相告,男女老少赶来祝贺。新皇娘站在船头与乡亲们挥泪告别,龙舟在鸣炮奏乐、锣鼓喧天的热闹声中起锚,杨帆荡桨、北上皇都。 这天青蒲西的溱潼镇东窑突然窑崩地裂,出现一顶金龙床。传说丫头“命贵福大,天锡龙床”,当地的土地老爷,特命窑神烧炼这顶金龙床,作为陪送皇娘的嫁妆,专船随后送往京城。 有人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也有人说这是明初朱元璋选皇娘,还有人说,这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选皇娘,众说纷纭,谁也说不清。青蒲人都为青蒲庄出过贵人自豪。 皇上在青蒲阁选了皇娘后,为了给青蒲庄做点好事,派官员运了许多青石为青蒲庄铺路,官员把石料错运到上海青浦,青浦大街铺好后,官员才发现弄错了地点,为了交差事,把剩下的石料,运到青蒲庄,铺了一条不太整齐的青石路。 因此青蒲庄原东西大街,铺有破碎的青石,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存在。1950年前,上海青浦镇确实有一条类似青蒲大街的青石路,但较青蒲大街长得多,且比青蒲大街好得多。 另外,青蒲有一大姓姜姓,说法很有来源,明朝初年,皇上为了开发苏北,从苏州阊门一带向苏北大量移民。同时苏州是张士诚的城府,为了消除张士诚的影响,皇上也需要从苏州向苏北移民。
何以佐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蒲十二队人姜宏文,当时二十多岁,到苏州出差,偶遇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问他:“你姓什么?哪里人?”宏文回答道:“我姓姜,家住苏北青蒲庄。”老者说:“青蒲姜姓是从我们阊门一带迁出去的,还有不少姜姓迁至兴化沙沟”。老者又问:“你们姜姓传到了第几世?”宏文回答不知道,老者告诉他,这里姜姓已传到第十九世。当时我们青蒲姜姓也传到十九世、二十世。从此可以说明青蒲姜姓与兴化沙沟、苏州闾门一带有较近的血缘关系。另外兴化蒲塘姜姓也与青蒲姜姓有较近的血缘关系。
(四)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小时候在水乡青蒲长大,逢年过节,大人小孩走街串巷,观看当地的村民组织各种传统民俗表演,如舞龙灯、唱凤凰、打莲湘等活动,年年搞,年年赋予新意,热闹非凡,让人目不暇接百看不厌。同时也吸引了四乡八邻远道而来,淳朴的民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舞龙灯是第一个出场,龙灯由集体出资制作,以竹篾扎成龙头,用彩色纸裱糊龙身骨架每节都有竹柄,用布做成龙身外壳,布上画有鳞片,罩在骨架外面,形成长龙。另扎有带柄彩色圆球,内有响铃。由16~18人组成,一人执龙球,在前引路,前后左右上下翻动,龙头跟着球转,龙身各节紧紧跟随,时站、时坐、时卧、时跪,翻舞自如,动作协调,浑然一体,犹如真龙翻滚一般。加上敲锣打鼓伴奏,鞭炮烟花的助兴,气氛非常热烈。 紧跟其后的是唱凤凰,领唱者手举扎成五彩缤纷的凤凰,在前引路,凤凰彬彬有礼,频频点头,接着领唱,锣鼓过后,齐声伴唱最后一句。唱词不仅顺口而且押韵,领唱人见景生情,随口编唱。即兴发挥很有挑战性。 打莲湘是女孩们最喜欢参与的,她讲究技巧,要求动作整齐划一,节奏明快,场面很壮观。就好像当下流行的广场舞,健身又娱乐。 现在这样喜庆民俗表演,不再局限于过时过节,每年的新兵入伍、工厂开张等也同样敲锣打鼓热情欢庆! 清明节划会船是青蒲人非常隆重的民俗活动,流传最广的有四种说法: 其一,相传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山东义民张荣、贾虎率兵与金人转战溱潼村,大胜金兵于缩头湖,义民伤亡也惨重。溱潼百姓埋葬阵亡将士后,并于每年清明节自发撑船去上坟。船多篙多,形成争先恐后祭扫场面,以后便渐渐发展成一种民俗赛事。 其二,传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侵入里下河神童关一带,周围村民纷纷组织船队协助官兵杀敌,战时以篙子当武器,后来就演变成了篙子船会。 其三,据传:元末张士诚起义后,挑选“皇娘”。溱东青蒲村一位癞头姑娘上船当选,当她刚跨上跳板,龙舟颠簸,霎时癞头垢面的大脚牧羊女,变成了千娇百媚的美人,旋即被选中。时值清明,村上人于是争相撑船去为癞姑娘父母添坟烧纸。这样,变成了今日水乡会船节。 还有一说,朱元璋治国平天下后,四海太平,老百姓安居乐业。朱元璋和他的开国元勋吗仙逝后,里下河地区的人们选择在清明节撑、划会船,进行隆重祭奠。如此年复一年,便成了里下河的会船节。 会船节场面壮观,当时在青蒲阁开阔的水面上篙船、划船、花船、贡船云集,竹篙如林,桨楫成行,会旗缤纷,鼓乐喧天,载歌载舞,一片欢腾。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年一度的会船节如期举行,可惜由于有一年发生人员溺水伤亡事故,活动很快被当地政府叫停,从此会船节停办。 一河之隔的溱潼嗅到了会船节的商机,借鉴青蒲会船的经验,溱潼政府打出“会船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发展成溱湖会船节,形成旅游产品,打造成旅游产业,这是作为会船发祥地的青蒲始料未及的。
青蒲沟河纵横,水禽养殖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禽蛋加工成了当地人拿手好戏。青蒲一带的村民很早就有腌制咸蛋的习惯,制作松花皮蛋的传统。 松花皮蛋制作方法过去主要为“缸泡法”,此法占地面积大,操作不便,劳动强度大。现今的溱东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采用“以池代缸法”,从技术到蛋质风味及益比以往优越,并开发出“绿色食品”——无铅松花皮蛋,经济效益当然可观。 青蒲食品松花皮蛋早在1961年就开始打入国际市场,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近几年统一包装打出【江苏蛋】的品牌,经济效益当然可观。 松花皮蛋之所以畅销,还因为有药用价值。据清朝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皮蛋,涩、甘、咸,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癞,能散能敛。”中医认为其性凉,可治眼疼、牙疼、高血压、耳鸣眩晕等疾。 青蒲的螃蟹为何称作“簖蟹”?所谓“簖”,就是直立地插在水中的一排排竹箔,用以阻拦回游的螃蟹,加以捕获。这些螃蟹的娘家是在长江入海口。 每年二、三月份春暖花开,蟹苗从越冬卵块中陆续孵化出来。别看这些状如蜘蛛,通体透明的小动物,比一分硬币还小,但他们已开始平生第一次远征,并在途中经过几次蜕变逐渐长大。幼蟹溯江而上,纷纷进入内河,寻找栖息之所。 青蒲这儿水流平缓,沿岸泥滩之处尤其适合它们穴居生长。加之这里水质清纯,气候温和,草食丰茂,所以青蒲的螃蟹生长迅速,肉质腴嫩,膏体丰厚,滋味也就特别鲜美。 一到每年八、九月份,成熟的螃蟹又纷纷离开第二故乡,溯着当初的回游路线,返回“娘家”交配产卵。回游的壮蟹,一碰上簖箔便纷纷改道向两边爬去,结果一只只翻落渔人预设的篾篓之中。如果不是体肥肉壮的大蟹,便无力回游。所以簖蟹不是网捕的蟹那样,不是小蟹、瘦蟹、病蟹统统网罗进去,而只有个肥体大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青蒲当地特色水产,组成一桌丰盛的宴席,可以说手到擒来。 以下引用一位作家的一段精彩描述:银鱼、青虾、螺贝、甲鱼、四喜、水蔬和水禽像众星一样拱着“青蒲簖蟹”这轮皎洁的月亮。若是一对“青蒲簖蟹”再配上一盆半辣半不辣的鸳鸯螺蛳,一盘连壳都是透明的白灼青虾,一份当地土产的绿壳鸡蛋炒银鱼,一份用溱湖里的虾和鱼做的“虾丸鱼饼”,一盆老豆腐顿蚌肉,再炒上一盆碧绿生青的水芹菜,剥上几只老菱,最后上一碗清炖甲鱼,这顿原汁原味家宴才算绝对过瘾,让人终身难忘。 注:四喜有“大四喜”和“小四喜”之分,“大四喜”为青(鱼)、白(鱼)、鲤(鱼)、鳜(鱼)。“ 小四喜”为昂(刺)、旁( 皮)、罗(汉)、鲹(鱼)。
在青蒲有二个比较突出的传统产业不能不提,一个是放鸦,一个是烧窑。 鸦,就是鱼鹰,学名叫鸬鹚,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善潜水捕鱼,飞行时直线前进,鱼鹰是拿鱼星,一只鱼鹰差不多相当一头小牛的价值。 过去青蒲村民饲养鱼鹰用来帮助捕鱼,仅仅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当地村民培育鱼鹰有传统历史,经验丰富,因此鱼鹰的品质在苏北远近闻名,孵化的雏鹰销路很广。我们小时候在街头巷尾玩耍时,常常会碰到操外地口音的人,向我们打听养鸦的人家住哪里?可见那时的销路就十分广泛。 正是由于小时候看多了鱼鹰捕鱼,十分精彩,因此至今对垂钓不感兴趣,因为没有看鱼鹰捕鱼过瘾。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讲究回归自然。在许多风景区都开发了鱼鹰捕鱼这个项目,成了人们游乐休闲观赏的好去处,所以养殖鱼鹰,不管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的市场。全国各地赶到青蒲订购鱼鹰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养殖鱼鹰是一种传统产业,相对于烧窑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青蒲烧窑生产的砖瓦历史悠久。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派尉迟恭到海陵城(泰州)建筑府邸、城垣。砖瓦业传入溱湖地区。 砖品中有小楼砖、卡砖、汪砖、八五砖、罗底砖、廊檐砖、九五砖,还有砌厕所的刀刹砖等。瓦当品种有大瓦、小瓦、筒瓦、天沟瓦、斜口瓦、平瓦等。工艺品种有磨檐博山砖、花砖、窗花砖、有猫头、滴水瓦,还有竹山沟里瓦。猫头、滴水图纹配以花鸟、八卦和太平两字,还有的砖雕有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反映出青蒲窑民的聪明智慧。 改革开放之初挑窑还是个苦力的干活,那时没有大型机械,都是人海战役,但村民挑窑却很乐观,因为有市场、有销路、有收入。 中途休息当地挑窑的男男女女们,或开开心心讲一段段黄黄的小故事、小笑话。或即兴发挥【唱凤凰】。张口就来“一天挑窑十五块,溱东溱潼两搭界。饭茶不要自己带,老板热情相招待。”溱东溱潼两搭界就是青蒲,就这样老板被捧得高高的,此有不好好款待之理? 后来由于青蒲当地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有眼光的老板不久就走出,在全国各地到处开发承包轮窑,产业越做越大。他们或北上徐州、山东,或到镇江苏南等地,有的远到安徽、河南、江西、新疆等。解决了当地的用工,为当地人民增加了收入,为当地政府增加税源。他们有的被当地选为人大代表,有的被选为镇村干部等。
青蒲在姜堰区溱潼镇东边,兴化市戴南镇南边,尽管区域不同,但交流频繁,习俗不分你我,相互之间共同创大业、共谋发展。在思维模式上又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溱东、戴南都是不锈钢名镇,而青蒲开发区高新技术园更成了不锈钢产业基地。溱潼风景秀丽,风光宜人,又成为青蒲人洽谈、招待、休闲的后花园。 改革开放初期,青蒲人小打小闹,刚开始是小作坊的不锈钢生产,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首先致富的老板,他们很快瞄准市场,利用区位优势纷纷加入不锈钢产销扩能行列,他们到全国各地打开市场,前店后厂销售方式很快打开局面,形成“家家机器响,户户办工厂”乡村工业模式,。 青蒲在面积4平方公里左右土地上,共有大大小小企业近400家,年纳税近亿元元,青蒲有青一、青二两个行政村,目前有5000多人口,人平收入30000元。 青蒲是名副其实的文明富裕村,小康示范村!
青蒲别墅区(局部)
(八)青蒲工业园部分私营企业(掠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