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5月9日,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在南京召开。民政部部长黄树贤指出,各级民政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养老服务的职责使命,不断增强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关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进一步增加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大城市养老服务路径。确保各项任务部署落地见效,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亲情、更有尊严,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致辞并介绍江苏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成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出席会议作交流发言。
北京
22项养老服务地方标准
让老人幸福感有衡量标尺
北京市人大颁布全国首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通过立法引领将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就近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让首都老年人就近养老变得触手可及。北京先后发布22项养老服务地方标准,优化完善养老机构、驿站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制度标准,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运营1年以上的机构全部建立服务标准或制度体系。这些举措让老人的幸福感有了衡量标尺。
上海
全面试点长期护理保险
为25万多老年人买单
上海强化支付保障,让养老服务“买得起”,聚焦失能失智刚需,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8.2万困难老年人得到托底保障;全面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已为25万多老年人居家和机构照护服务“ 买单”。
同时,上海还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评估标准,作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的“守门人”。
南京
“30家中型养老院”
建在老人家中
南京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截至目前,全市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达147万,占总人口的21%。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介绍了南京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经验。
南京正大力创新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把养老院“搬”进家,对3.45万户老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养老机构还通过“互联网+”链接居家老人,利用刷二维码、刷指纹,实现养老服务质量监管“前端有评估、中端有比对、末端有记录”,实时掌握老人动态和生理指标。目前全市已开设家庭养老床位3150张,这相当于建设了30家中型养老院,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和运营成本,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老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江苏
全省已初步建成
“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会上,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致辞并介绍江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江苏全省都将养老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求省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50%以上投向居家和社区养老。全省已有6个设区市开展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南京、苏州、徐州、南通市被评为优秀试点城市。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建成1.93万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13家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094家社区老年人助餐点。
不断完善智慧养老服务网络体系,省本级建成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各县(市、区)均建成1个以上虚拟养老院,初步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不断深化医养结合。实施护理型床位补贴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新建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全省护理型养老床位达到22.91万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54.1%;建成护理院167家,居全国之首。
江苏的养老服务体系正从“保基本”向“高标准”转变,多元、优质、高效、智能化的服务供给模式将助力化解养老服务领域的“难点”“堵点”和“痛点”,为1800多万江苏老人带来新的养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