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煮酒论史] 三则谣言 深度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转)

[复制链接] 0
回复
256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9-5-29 05:4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短史记丨三则谣言,深度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短史记    2019-05-28 08:15:05
文 | 谌旭彬

做历史工作的人,常喜欢说“真相的力量”之类鸡汤话。其实,有意捏造或刻意误解而造成的谣言,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往往并不亚于“真相”。

以晚清民国为限,择其影响极深者,举三个例子。

例一:形容晚清改革停滞的“Sick Man”,被谣传成嘲讽国人体质虚弱的“东亚病夫”。

“东亚病夫”一词,在中国近代激起了许多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但西媒使用该词形容晚清中国,其初衷所指,与国人体格并无丝毫关系。

溯其根源,如《上海体育志》所言,1886年10月17日,“租界英文报纸转载了英国伦敦《学校岁报》专论,称‘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此后,中国人常被西方人贬为‘东亚病夫’”。

所谓“租界英文报纸”,指的是《字林西报》;所谓“专论”,《时务报》当年曾登有中文译稿,标题叫做《中国实情》。文章主旨,是针砭清廷改革的成败,开篇就批评清廷的政治,说它“麻木不仁久矣” ,乃是“病夫” (Sick Man) 。全

这篇“专论”,全文无一字提及中国人的身体素质。

事实上,直至今天,作为一种使用习惯。“Sick Man ”一词仍时常出现在西方媒体的政治新闻标题中。如《The Economist》杂志,即有报道如下:《The sick man of the euro》(1999/06/03)、《Reviving the sick men of Europe》(2003/07/24)、《The real sick man of Europe》(2005/05/19)……

第一个使用“病夫”一词,来形容国人身体素质者,乃晚清民间舆论喉舌梁启超。

在1903年发表的《新民说》里,梁如此指责国人:

“不讲卫生,婚期太早,以是传种,种已孱弱 ……绝无运动……以文弱为美称……缠绵床第以耗其精力,吸食鸦片以戕其身体……合四万万人,而不能得一完备之体格,呜呼!其人皆为病夫。”

此后,洋人骂国人乃“东亚病夫”之说,伴随清末民初“民族主义救中国”的思想风潮,愈传愈广,骤成“定论”。

这种曲解,在当日虽有鼓动民族情绪的奇效,却也消除了“ Sick Man ”一词在批判中国改革停滞这个层面的价值。

图:“东亚病夫”的牌匾,频繁出现在各种影视剧中
图:“东亚病夫”的牌匾,频繁出现在各种影视剧中

例二:“捕杀汉兵”的谣言,将武汉新兵逼至“今反亦死,不反亦死”的绝境,开启清廷灭亡之门。

辛亥年政权鼎革,“武昌首义”的功勋,曾是革命党各派系争夺的焦点。

其实,促成“首义”的关键因素,还包括了“谣言”。

当年初夏,“八月十五杀鞑子”之说,已传遍武汉。作为因应,湖广总督瑞澂下令,自闰六月(7月26日)始,武汉刀店售卖刀具,须刻明牌号,凡购买五把刀以上之顾客,须登记姓名住址。并突击命各兵营提前一天过中秋,以打乱可能的预定起义日期。

中秋无事,谣言渐息。

10月9日,革命党人制弹时不慎爆炸,引来搜查,谣言又起。

先传言“正按花名册捕杀党人”,稍后,又变异为“正按有无长辫捉拿党人”,再变异为“正编制汉兵花名册,要捕杀所有汉兵”。尽管湖广总督瑞澂已采纳多数新军军官建议,拟销毁缴获的花名册,对军中党人不予追究,但谣言并未止息。

如果谣言没有发展到“要捕杀所有汉兵”的程度,“武昌首义”有可能就不会发生——按最乐观的统计,当日的武汉新军中,能够勉强被归入革命党者,尚不足八分之一。革命党骨干刘公也承认,在正常情况下,要鼓动士兵起义有很大的困难:

“孙武在士兵中做工作,……有一段时间,士兵们胆怯了,他们……不愿明确承诺在确定的时间参加革命。我们多次举行秘密会议,最后认为去诱导他们中的一些人参加革命的惟一办法是威胁说,如果他们不参加就会被炸死。”

绝大多数士兵,并不愿为“革命理想”而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但“要捕杀所有汉兵”的谣言,将他们逼入了“今反亦死,不反亦死”的绝境。于是,“首义”在革命党人的计划之外,突然爆发了。

图:武昌首义后民军在都督府门前合影
图:武昌首义后民军在都督府门前合影

例三:史迪威及其幕僚长期造谣,污蔑中国“不愿积极抗战,只想坐待美国打败日本”,严重破坏中国形象。

抗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期间,驻华美军统帅与蒋介石之间的冲突,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因史迪威及其幕僚的游说与宣传,自1942年起,中国政府逐渐在盟国之中,尤其是在美国军政高层及舆论界,形成了一种不愿积极抗日、只想坐待美国将日本打败的自私形象。

自来华伊始,史迪威即以塑造中国的负面抗战形象,来威胁中国。

蒋介石曾致信罗斯福,提及此种威胁——开罗会议后,英、美背信,不愿履行反攻缅甸的承诺,但史迪威“ 不问夹攻有无”,仍欲“从事于北缅局部之战争 ”,被蒋否决后,即威胁称:

“ (蒋)之保留态度,将启盟邦以‘中国不肯贡献所能’之怀疑。”

担任驻华美军统帅期间,史迪威本人及其幕僚戴维斯、谢伟思等,不断向美国政府灌输此类论调。

比如,戴维斯1942年7月31日报告称:“中国抗战目的只在保存实力,供争取国内优势之用。”谢伟思则利用其与美国媒体的关系,指责中国政府:“已决定由美国打赢战争,并已自积极参预中退出”。

这种论调,深远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罗斯福总统特使居里1942年7月来华调解蒋、史矛盾,即公然责备中国囤积美援军火,不用于抗日,而准备留待以后打内战。

面对指控,蒋介石当场愤然邀请居里亲自去做实地调查。

事实上,当日美援物资的调配权,完全控制在史迪威之手,即便国民政府欲囤积军火,亦不可得。蒋介石后来向罗斯福控诉:

“史迪威把持其可以移拨之租借军火,不许用于东战场作战,以致在今年(1944年)6月以前中国军队除远征军外,迄未在中国租借案中得到一枪一炮。 ”

史迪威被驱逐后,魏德迈来华调查,证实了蒋的控诉。

与史迪威等人的臆测与诬蔑不同,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政府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尽快击败日本,而非消极拖延。

譬如,1942年1月7日,蒋在日记里写道:“英美战略思想以大西洋为主,太平洋为从之观念……应使之彻底改变,尤其使美国全力注重太平洋,解决日本为第一要旨也。”1月14日,蒋又写道:“转移英美先德后倭之心理,应告其东亚战局果延长,则其殖民地民族必动摇,且必为倭军利用,则大局不堪问矣”。

当时,中国的经济已不堪重负,抗战继续拖延下去,自政府至国家均有崩溃的危险,故举国上下皆寄望于英、美在亚洲尽早开辟战场,尽快击败日军。但美、英不以亚洲战场为重,援华物资的数量远不及援苏、援英物质,对日战事只能被迫延长,继续苦撑待变。1942年,美国海军金上将曾分析各战区情状,将中国的贡献能力划为丙等,理由是中国战场“人力全备,物力全缺”,可谓中肯之论。

但这种“中肯”,只局限于部分盟军高层的认知之中。因史迪威及其幕僚的宣传,中国政府“消极等待美军击败日本”之说,在盟国影响甚广,至今仍被很多人深信不疑。

(完)

图:1944年,罗斯福总统特使赫尔利(右二)与史迪威(右三)等在重庆合影
图:1944年,罗斯福总统特使赫尔利(右二)与史迪威(右三)等在重庆合影

参考资料

①杨瑞松:《想像民族耻辱: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东亚病夫”》,(台)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5。

②《辛亥革命目击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第26页。

③梁敬錞:《史迪威事件》,商务印书馆,1973,第219-230页。

④《蒋总统大事长编·卷4》,第143-147页。


我不是好人,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