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如果父母都不鼓励,还能指望谁给孩子动力?

[复制链接] 0
回复
54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6

主题

203

帖子

697

积分

翊麾校尉(从七品)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697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12-2 14:4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风扶露 于 2015-12-2 14:45 编辑

    知名教育家、有仙人指路之称的徐小平,在家庭教育上也很成功——他的两个儿子,目前分别就读于耶鲁大学和纽约大学。都是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的两个孩子,性格差异很大:大儿子学习非常好,性格内向而敏感。小儿子学习不怎么好,但性格积极、乐观、开朗。作为一位父亲,徐小平非常明白:父母不能用统一的成功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因为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成长路径和结果都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面对小儿子一直糟糕的数学成绩,徐小平从没批评过他。当小儿子写作也不怎么样,运动、美术都没展现出什么天赋时,徐小平还是一直夸奖他是个天才。既然儿子不能做到“全能”,徐小平决定尽量做到一件事——抓住孩子生命中任何时刻表露出来的那一点点、一丝丝的能力和兴趣,让它们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并把这些能力和兴趣变成一种素质。
    在《换个角度做父母》一书中,徐小平讲了两个关于儿子的家庭教育故事。小儿子因为学习不太好,曾一度非常缺少自信,整天情绪不佳,甚至走路也低着头。但到了10年级的时候,他突然爆发出一种热情,来势之迅猛,让徐小平震惊——小儿子爱上了音乐、爱上了街舞。他的表演充满热情,把大家都震撼了。徐小平不由地想起与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一次谈话。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类共有八种智能,他说徐小平的小儿子肯定属于运动智能和音乐智能比较发达的孩子。于是徐小平坚决支持他跳舞,给他找最好的老师,并风雨无阻地送他去上舞蹈课。
    虽然,学艺术出身的徐小平深知,小儿子跳舞激情有余韵味不足,很难成为优秀的舞蹈家。可是既然儿子喜欢,父母就应该鼓励他,这样他才会自信。“孩子的生命能量是弱小的,如果连父母都不鼓励自己的孩子,我们还能指望谁给他安全感和前进的动力呢?”事实证明,音乐和舞蹈确实给小儿子带来了巨大的自信。
    还有一次,徐小平陪小儿子去办入学手续。在众多选修课程表里,儿子选择了烹饪班。那一瞬间,徐小平很吃惊:这孩子,居然看中了烹饪班?!徐小平身上中国爸爸的“传统”心态立即发作。庆幸的是,他没有直接反驳儿子的选择,而是惊诧地问:“你要做厨师?”小儿子很不解地望着他:“怎么了?难道你不喜欢我学这个吗?我喜欢做厨师呢!”13岁的少年看着徐小平,充满了奇怪和不解。他仰着头,等着爸爸给出一个反对的理由。突然之间,徐小平患了失语症。平心而论,儿子对烹饪的兴趣是发自内心的。虽然家里有保姆,儿子却一直对做饭很着迷。有一次,保姆放假,小儿子居然一个人给全家做了六菜一汤,色香味俱全。而且,他也不能在儿子面前表现出自己不快的心绪,儿子不可能理解爸爸背后那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职业歧视和一些根深蒂固的过时的价值观。于是,徐小平马上装作很热情地说:“我一向支持你发展自己的爱好,走,我们去报名!”回到家,徐小平没有和儿子再谈论这个问题。天真贪玩的小儿子,早就把这件事抛到天边去了。但徐小平却一直在思考。小儿子说他喜欢烹饪,这反映了他的一种爱好,是他天性深处成长起来的一株未来人生大树的幼苗,作为家长,绝对不应该破坏这个刚刚从他心头冒尖的嫩芽。儿子有了对烹饪的爱好,发展下去,即使他将来不以厨师为职业,但有这个爱好陪伴他,毫无疑问是非常有用的,能够大大丰富他的生活情趣,提高他的生活品质。
    而这,其实也是徐小平特别想与众多家长分享的育儿经:孩子的好奇心、好学心,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性,只要不是恶习,就应该鼓励。“中国有句古训:‘360行,行行出状元。’可今天,更多的孩子都在为了一个状元——高考状元而奋斗,却忘记了还有359行可以成为状元、获得成功、赢取财富、享有尊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