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在书的世界,人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

[复制链接] 0
回复
12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616

主题

2647

帖子

8906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906

首届研讨会纪念勋章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12-11 15:1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进入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和这一年就要说再见了。说再见,却是永远不见,时间之箭不曾停下。
  然而,这一年我们读过的书,阅读时的感触却留了下来,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思想,从而影响着这个世界。
  本期,有这样几位读书人在此分享自己2015年的私人阅读。让我们在书香中拥抱下一刻、下一天,拥抱2016。
  >>厚夫 我更喜欢非虚构纪实类图书
  (厚夫,本名梁向阳,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代表作品《路遥传》)
  我的鼻子长得非常尖,以前每到一个城市总能很准确地找到书店。现在虽然买书的渠道很多,但我还是保持年轻时的习惯。这几天在京城出差,专门抽出时间去了趟三联书店的“雕刻时光”咖啡馆,翻了会儿书,喝了杯咖啡。也去海淀的“万圣书园”翻了会儿书。只有在书的世界里,人才能沉静下来,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
  每年我都会读很多书。这些年,我除本专业的学术著作外,更喜欢看一些非虚构的纪实类图书。今年,有这样几本书我想与华商报读者分享,分别是《抗日战争》《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以及《路遥传》。
  《抗日战争》是我国著名纪实文学作家王树增今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三卷本力作。该书立意宏阔,叙述扎实,是我们认知“抗日战争”这个民族历史的很好读本。《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是一本纪实作品。作者用良知与悲切之心,采访与撰写了人类历史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事故的前因后果。人类在不断前行,如何避免科技悲剧也应该是我们所思考的!《路遥传》是我的毛遂自荐之作。也是我“十年磨一剑”的诚意之作。这本书在历史理性与文学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准确还原了路遥的写作时代,传达出路遥的文学精神。
       >>杜君立 读“无用的书”
  (杜君立,知名作家,代表作品《历史的细节》《历史的慰藉》)
  2015年即将结束,作为一个阅读者和写作者,我深为今年能读到那么多好书而感到高兴。在当下这个时代,各种新信息和新知识呈几何倍数增长,每年出版的新书汗牛充栋。
  我所说的读书,是指那些“无用的书”。书分为两种:有用的书和无用的书。有用的书包括各种教科书和各种实用性书籍。至于无用的书,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求真的书,如各种非虚构、严肃的历史类、科学类和思想类著作;二是求趣的书,如各种小说、历史趣谈、新奇科技等;三是审美的书,如各种优美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唐诗宋词类的古典艺术,甚至所谓的心灵鸡汤也是。相对于有用的书,无用的书缺乏功利性,但可以慰藉人的心灵,在某种程度上,充斥车站机场书报亭的那些励志、权谋和成功学的书,应属于有用的书。
  很多人常常感叹没有好书看,其实好书还是不少的。我个人偏重于历史类的书,我以为所谓“好书”,就是好读、易懂,有新意,读后大有收获的书。
  我要推荐的书是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本书副标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许倬云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学贯中西的历史大家。《说中国》一书,是许先生最新以“中国”为话题而撰写的一部简明历史读物。虽然我们每个当代中国人都以“中国人”自诩,但如果真的追问起什么是“中国”,想来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茫然不知。《说中国》认为“中国”作为一种群体认同,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中国”。“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周代青铜器“何尊”(1963年出土于宝鸡)的铭文中。从孔子时代起,中国就是一种文化概念,按照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说法,就是“想象的共同体”。在历史变迁中,这种族群文化的“共同体”从“华夏”到“中国”,从“天下帝国”到“征服王朝”,许先生高屋建瓴的识见令人耳目一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