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娴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古诗中的这句诗是对三寸金莲的最好描述。
行动如弱柳扶风,三寸金莲曾在历史以及近代史上给先进人士所诟病,认为这是禁锢人性以及约束女性灵魂及肉体的封建信条。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令文说: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生理所证,岂得云诬?至因缠足之故,动作竭蹶,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共服世务?以上二者,特其大端,若他弊害,更仆难数。 十三医不去评判三寸金莲的存在是否合理。然而想从另外一个角度(生理及健康角度)来阐述是否合理。 我见过裹足,小时候我的二奶奶就是典型的裹足妇女,大门不迈小门不出,好不容易出一趟门,你还得扶着她,就算那时的我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我印象当中的她永远都是扶着墙快速小跑,或者是雨天的时候抚摸着她的小脚。 然而,三寸金莲是一种性暗示? 文人们甚至总结出了小脚的“四美”(形、质、姿、神)、“三美”(肥、软、秀)。到清朝。缠足之风大盛,汉族女子没有不缠足的。三寸金莲这种审美心理事实上包含了浓厚的性意识,清朝文人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甚至公然声称,缠足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性欲。 裹足,从三岁开始,伴随终身的习俗 为了让皮肤缩紧,有人还会在女孩的脚趾间洒明矾。然后,除大脚趾外,4个小脚趾用力向脚心推进并压在脚板下,再以一条长十尺、宽两寸半至三寸半的蓝布,从四趾,经足背、足跟,再至足背、足跟,一圈圈狠狠裹缠。缠足时代,女子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方可解去布带。也有终身缠裹,至老不除的。女孩儿从三四岁开始缠足,一般三四年就可“定型”。 从现代医学看来,裹足之后脚会有哪些变形? 一般来说,小脚从正面看,像火伤之后,脱去陈皮烂肉,露出变形、变颜的一个肉疙瘩。只有一个翘起的趾头,依稀可辨上面的指甲,其它,一概呈现出可憎的模糊轮廓。 从侧面看,脚趾和脚跟已从中折断,两部分紧挨在一起,在软肉的附和下,形成一条由两端站立的曲线,脚跟臃肿,脚掌消失,脚背凸起。脚的全长不及自然长度的一半,整只脚像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最恐怖的是从正面看脚底。那是一幅完全消解了人足的原始形象的荒诞图案。 除了变形的足跟之外,已没有一丁点平滑的脚板。四个脚趾长短不一地向外转折,围绕在以大脚趾为轴心的脚心下面,脚趾的正面因此变成了脚板心,完全扭曲地压在了脚板底下。 裹足,仅仅是一个动作或象征吗? 清朝女子裹足是导致足部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外部压力的影响;是血液不畅。由于在裹足时对骨骼的造成一定的损坏导致骨骼畸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