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煮酒论史] 老北京的消遣:上街遛鸟书肆淘书(转)

[复制链接] 0
回复
702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8-9-2 10:3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北京的消遣:上街遛鸟书肆淘书
北京人喜欢养鸟。新得的小鸟,野性未除,必须经由上杠、认食再到认人、学艺,这就是“驯鸟”。图中养鸟人正在训练小鸟上杠,这是驯鸟的第一步。将戴好脖套的小鸟用细绳拴到杠上,养鸟人不停用杠子试探,直到小鸟能熟练抓住,自行翻飞到杠上站稳,驯鸟上杠才算完成。
琴棋书画是旧时知识分子的必备修养。民国初年,殷实人家教养女儿,也不再围绕针黹女红,而是更重视她们的文化素养。绘画就是重要的一项。图中一位母亲正在教女儿画画。
满族入主中原后,把养鹰的爱好带入北京。鹰习性凶猛,为了消除它的野性,养鹰人需要昼夜轮流熬驯。“熬大鹰”是玩猎鹰的第一步。熬鹰多是三班倒,用铁链拴住鹰的脖子,让鹰站在驯鹰人的手臂上。白天,驯鹰人专挑热闹的地方去,考虑到生鹰怕人,还会专门给鹰戴一个小皮帽。晚上,驯鹰人则需要不断晃动手臂,不让鹰睡觉。这样几个昼夜熬下来,鹰的野性就消除了。老北京话中常用“你熬鹰呢?”来调侃不睡觉的人。
古筝是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为流传。与古琴更受文人雅士青睐不同,古筝更加通俗。
北京人下棋,以象棋为主。民国初年,北京城出现了不少棋茶馆和棋摊。照片中便是在棋茶馆中下棋的人,长桌上一律用红油漆划上棋盘,摆上一副木头做的棋子。凡是到这儿来饮茶歇脚的客官,都可以坐下对弈。此外,还有不少棋迷在街头巷尾席地而战,同样也能吸引不少的“观棋不语”的“真君子”。
厂甸以书肆闻名。光绪初年,这里的书肆已经发展到220多家,来薰阁、松筠阁等都是保留至今的老字号。每年正月初一,厂甸举办庙会时,书贩们都把古籍、新书一一摆好,让顾客拣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清末民初,逛厂甸淘旧书成为京城文人的一大雅癖。鲁迅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在厂甸买书的经历。钱玄同则号称“厂甸巡阅使”,在书肆中遇见喜爱的图书古玩,必定扫荡一空。
清末,皮影戏在北京颇为流行。大户人家以私养戏班为荣,市井间也有一些小戏班,四处搭台表演皮影戏。艺人们隐身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人物剪影,一边唱述故事。他们手中的皮影,造型考究、色泽鲜艳,因其主要以驴皮制成,北京人又称之为“驴皮影”。后来,随着电影的传入,皮影戏才渐渐衰落。

THE END







我不是好人,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