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银发社会,众多老城区正陷入土地“寸土寸金”、养老“一床难求”的困境。为化解养老“床位荒”,南京市正试点推行家庭养老床位,鼓楼区首批计划把2500张养老床位“搬”进居民家中。
把养老机构搬进家门
南京郊区地方大,养老床位多,但是城区的老人嫌远,入住率不高,而鼓楼、秦淮、玄武等老城区则是老人多,地方少,养老床位难找。鼓楼区17日发布《养老白皮书》:截至去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2588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05%,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该区目前现有6053张养老床位,入住费用从每月两三千到近万元不等。排队等养老院床位,已成为常态。龙江某小区的一家嵌入式养老机构,只有10张床位,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老人排队已经排到3年以后。
另一方面,许多老人仍守着“养儿防老”的观念要在家养老。一项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人养老习惯可概括为“9073”,也就是90%的老人想在家里养老,7%愿意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愿意住在养老机构。“推出家庭养老床位这一举措,是现实问题倒逼出来的。”南京市鼓楼区民政局副局长陈昕说,该区启动建设家庭养老床位行动,政府补贴建设费、运营费,引导专业养老机构,把养老设施、标准化服务搬进老人卧室。“这是开门办院的‘升级版’,把养老院的所有服务都搬到家里面,唯一的区别就是,老人还住在家里。”
99%家庭养老床位一周内被认领
国庆节后,鼓楼区首批推出2500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计划,反响热烈,68家养老机构一周内已“认领”2490张床位。区财政埋单,一张床位补贴3000元建设费用;根据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给予养老服务机构每月480元、720元服务补贴。
厕所里装上扶手和防滑设备,房间里安上夜灯、烟雾报警器、摄像头,床上铺上智能床垫……对于家住祖师庵4号的蒋奶奶而言,率先尝试这一服务就“救了一命”。10月16日,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的她不慎从床上跌落,智能床垫及时报警后,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调用智能摄像头一看,老人趴在地上起不来,15分钟内就赶到化解了险情。
鼓楼区瀚瑞老年人服务中心承接了300张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120多张。“试点很受欢迎,从长远看,这是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趋势,解决了办养老机构房源紧张的难题,也适应众多老人不愿入住养老机构的心理。”该中心负责人梁飞说,对于在家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而言,这一服务无疑是“雪中送炭”。鼓楼区此前抽样对4.3万名老人进行能力评估,失能、半失能老人占到30%。“除了清洗沐浴、排泄护理等生活照料服务外,医疗、护理、康复等专业服务特别受欢迎。”梁飞介绍,他们组建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小组,每一个小组里有护士、康复师、护工和行政人员各一名,每两个小组配一个医生,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片区。
走入百姓家还要过“信任关”
“养老机构有大量潜在‘客户’,但苦于扩张没空间,没有充足床位;日间照护中心靠上门服务维持运营,有人手缺‘市场’。”鼓楼区民政局老龄工作科科长嵇峰说,鼓楼区力推“家庭养老床位”,既是化解主城养老困局的先手棋,也是养老机构转型发展的一次重大机会,众多养老机构从一开始的犹豫观望变为积极参与。
鼓楼区公布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后,各个社区的报名点一天能接到30多人咨询,其中三分之一有强烈申请愿望,还有不少居民在观望。“居民安全防范意识高,送服务上门,会不会套取隐私、做推销?不少居民会有疑惑。”陈昕说,为提高政策知晓率,街道、社区介入帮助养老机构上门做政策解读工作,取得不错效果。“这不是政府托底养老服务,而是政府补贴降低养老成本。从长远看,要培育居民‘花钱买服务’的养老理念,通过政府引领,搭建机制制定标准,发动养老机构参与,进行市场培育,形成一种养老服务新模式。”她强调。
对于更多养老服务机构而言,参与其中也是一种试水探路。“我们觉得这也是一个方向,做好了会有很大的市场。但家庭养老床位必须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摊薄运营成本,也有利于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如果只是零星开花,‘一对一’上门人力成本很高,虽然有政府补贴,机构会难以为继。”一位养老机构负责人说。(仇惠栋)
(责编:萧潇、唐璐璐)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
手机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