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郭沫若是考古界的“疯狂达人”,一辈子心心念念的就是挖开各种各样的墓,美其名曰是“要让老祖宗的东西重见天日”。
可是,他却忽略了“保护”,在不能做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的发掘,那都是变相的毁灭。
比如郭沫若挖墓成瘾,普通的古墓根本满足不了他的胃口, 一心要挖“帝陵”,终于在他各种的周旋下,上方同意了。
于是郭沫若打算先从明十三陵中朱棣的陵下手,奈何找不到入口,此时又整好发现万历皇帝的定陵凹下去一块,于是就挖了万历皇帝的陵。
结果,由于没经验,墓中的一切精美器物都氧化在空气里了,根本没有来得及保存下来,这次的发掘除了毁了一座帝陵,其他什么也没得到。
郭沫若只叫嚣挖掘,却连基本的措施什么的,一概没有做过,真心不懂老郭到底图个啥?只图个挖掘的快感?刨坟还能上瘾?
当年满清入关,可是都没动明朝帝陵,没想到毁在了自己人手里。
这次帝陵的发掘十分的失败,可怜万历皇帝的尸骨都被烧了。
里面的东西除了氧化的,剩下的棺椁什么也被扔了。
知道的这叫考古,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盗墓的和寻仇的一起组团来了呢,对墓主人来个先盗墓再鞭尸。
幸好上方立刻叫停了郭沫若的这种疯狂行为,并且下了一道死命令,永远不能再动帝陵!
估计上方心里也是骂娘,说好的专家呢?就是这种啥都不知道,只是疯狂的盯着挖墓?
心塞的想毙了他,天天瞎嚷嚷挖挖挖。
另一件事也和郭沫若脱不了关系。就是我国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青铜器——后母戊鼎。
是的,这个鼎叫“后母戊鼎”,不是“司”,因为商朝的铭文是反着刻的,“后”的意思是“王后”,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
但是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亲自跑过去考证的,因为看到鼎上有“司(后)母戊”三个字,直接就给这鼎命名为“司母戊”了。
以至于,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的一直都是“司母戊”,老师也从来没解释过这名字的意思,怎么解释?
原本就是错的,哪来自圆其说的解释?
考古不是只挖掘而已,更不是草率的随便确定,没有合适的保护措施,没有保护的能力,就让他长眠地下不好吗?
既然打着考古的名义,那就请认真点,别又过了十几年之后,突然告诉我们的子孙,那个啥啥啥是错的。
说实话,这种闹着玩的行为,真是接受不了。
非常想知道,如果有需要,也有人打着瞻仰遗容和研究的旗号,要挖郭沫若的墓,不知郭沫若泉下有知,是个什么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