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歌》 明代哲学家王艮(字汝止,号心斋),少时最大的特点就是酷爱读书。由于出生盐丁,7岁时曾入私塾读书,但不久就因家贫而停学。19岁那年,他随父亲去山东卖盐经商。途经曲阜,拜谒孔庙,瞻仰之际,突发感慨,奋勉自己:“孔夫子是人,我亦是人!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于是,下决心奋发读书。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将书籍携于袖筒之中,抽暇阅读。遇有不懂,即向塾师请教疑难。经过10余年自学苦读,学问大进,形成了以“淮南格物”为显著标志的安丰之学;在明朝理学界树起了一面平民学说的旗帜,在中国学术界首创了“泰州学派”。 读书、教学成了王艮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为勉励诸学子,他作《乐学歌》一首:“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吁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乐学歌》以极其简朴的语言,向世人昭示了读书为学之乐的道理。明嘉靖五年(1526年),43岁的王艮受泰州知州王瑶湖之聘,主讲于安定书院后,常以《乐学歌》激励他的学生,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勤学不辍,攀登高峰。王艮病故后,《乐学歌》被他的学生收入了《王心斋全集》,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