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产品不稳定、服务不到位、消费扯皮多……2月12日,现代快报记者从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获悉,针对智慧养老的规范空白,江苏拟出台《智慧养老建设规范》地方标准。标准规定了智慧养老建设的概念模型、系统架构、技术要求等内容,从应用、安全、监管等八大方面进行了具体要求。比如,在安全服务方面,不仅要有一键求助,还要提供定位预警、跌倒检测、体征检测、视频联动等服务。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标准正在公示,公示期到2019年2月24日。如对公示文本有异议,可以在2月24日前向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意见和建议。
采集基本健康参数,提供定位预警、跌倒检测
《智慧养老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由无锡市民政局提出,江苏省民政厅归口。起草单位包括无锡市民政局、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项标准将适用于民政部门、养老服务机构智慧养老建设的整体规划、建设管理及效果评估。从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到第三方监管都有详细规定。
智慧养老到底是什么?标准中提出,这是一种新型服务形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借助各类智能化数据采集设备和控制终端,对养老服务活动做出智能响应。其中,老人们最常接触到的是各种采集设备和控制终端。标准拟规定7种感知设备,对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全感知设备和健康感知设备。
安全感知设备包括陀螺仪、甲烷传感器、智能床头护理终端等。要具备涉及老年人安全信息及行为的采集能力,比如火警、有害气体、跌倒或其他突发事件。健康感知设备包括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固定式健康检测机、智能床垫等。这些设备要能采集老人的血压、心率、血糖等基本健康参数。如果有特殊需求,还要有对心率、呼吸率、体动的持续采集能力。如果指标参数出现异常情况,要有报警功能。
在安全服务中,对智慧养老还有更具体的要求。不仅要有一键求助,还要提供定位预警、跌倒检测、体征检测、视频联动等服务。其中,特别提及紧急救助除了利用呼叫器、求助门铃、远红外感应器、人员定位器、老年人手机、腕表,必要时应与医院、120等服务机构实现联动。
对服务人员实时位置、服务状态进行监管
服务不到位,也是被大家吐槽的问题之一。标准也提出了养老运营监管规定。针对居家养老服务,要对服务过程进行信息监管,包括但不限于服务人员的实时位置、服务的实时状态、服务的时长、服务的频次。同时,通过服务满意度反馈、服务商满意度统计服务质量。
具体来看,可以采用感知设备及系统提供照护服务和管理功能。比如,照护服务工作登记、质量检查、移动照护、机器人护理等。照护服务登记支持刷卡或语音识别等方式,同时可以无感的方式对老年人身命体征进行采集,形成24小时无间断监测。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将管理运维信息与行政管理部门、评估机构系统对接,实现评估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