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言语攻击的危害,你还在用言语鞭笞你孩子的心灵吗?

[复制链接] 0
回复
1386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30

主题

398

帖子

1887

积分

昭武校尉(正六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887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4-24 17:21: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喵咪 于 2017-4-24 17:22 编辑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创造物,我们能用语言来表达爱和感谢,生活的琐碎和压力却让我们要不一言不发要不“出言不逊”。简单粗暴的语言可以是把刀子,不花什么成本直戳对方的心,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还不成熟的孩子被语言暴力描述成“失败者”、“麻烦鬼”,暴力型语言到底给孩子留下多少心理负担,短期内无法估量。


       具体的这种语言暴力包括了否定性的言语,没有经过思考的判断,发泄性的情绪语言,施加不合理压力或者控制的语言,恶意的揣测,不合理的道德标杆和漠视人性,甚至很多还是侮辱性的语言。


原生家庭(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对自己的个性塑造、与他人的亲密程度有深刻影响,孩子就像父母的镜子,父母抚养孩子时表现出来的性格和观念,都会被孩子一一复制,这将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没有哪个家长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可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做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父母,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并没有随着孩子的诞生而自然习得。


      家长们容易用前人的经验来教育子女,“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才是害”,中国的虎爸虎妈们通过进攻性、威胁式语言建立家长权威,没有把孩子当做是独立个体,尤其在孩子的未成年期,孩子被视为家长的所有物、情绪的回收站,孩子的心理成长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心理成长被忽略的孩子会随着自己的成熟,逐渐感知到心理的某些缺陷和弱点,陷入自卑、冷漠。


       人的社会属性注定如何与人相处是一辈子都要学习的事,孩子初来这个世界懵懵懂懂,亲子关系是最初的人际关系,从亲子关系里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理解自己,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人格塑造的最初期亲子关系是唯一的社会交往,父母负面的评价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语言会给孩子一个负面的自我感知。

       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就白过了!


       你不给我好好念书,就不给你买玩具。


       你不做完作业,就不给你吃饭。


       你这么笨,以后怎么出去跟别人竞争。隔壁小王,比你小,都比你厉害了,你有什么用?!


        这类威胁式话语是我们熟悉的中式教育话语,可“恐惧让人成长”的观念里有多少正确性呢?很多家长在孩子童年时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听话”、“乖孩子”,孩子从小就得讨他人欢心,成年了就活在世俗的标准里,既讨厌权威又缺乏自我思考能力。家长对孩子任何行为都缺乏正面反馈,冷暴力导致长期的自卑与焦虑,孩子们绞尽脑汁希望得到正面回应,可家长却选择只在孩子犯错、惹了麻烦后怒火冲天,而不是积极分享生活的美与善意,成长中的关爱得不到传递,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何以建立?


北京奥美的一则公益广告:暴力语言终成凶器


       语言暴力营造了缺爱的环境,在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难产生共情,不懂如何自如地表达自我感情,无论是爱、感谢或是愤怒,都无法自然而然的表达,脑海中总有父母尖酸刻薄言语的影子。不懂爱自己,不会爱别人,如何处理亲密和独立的关系,如何包容和尊重又不忘捍卫。在言语攻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克服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是努力消除言语暴力对自己造成的心理伤害和负面影响,二是时刻告诉自己不能成为这样的施暴者。


       语言暴力带来的最严重影响就是——自卑感。心理学上对自卑的解释是一种自我攻击,孩子被家长语言攻击后,孩子自身的弱势和孝道要求使得他们不可能去攻击父母,只能攻击自己来释放情绪。暴力型语言不断地冲击孩子脆弱的心,他们无法逃脱这样的环境,无法脱离家长,唯有接受自己确实错了,认为骂的对,以免负荷不了过多的焦虑。最亲近的人给予的言语伤害,造成孩子不信任亲密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很敏感,怕被抛弃、被指责。



      被言语攻击伤害了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永远是个讨好者,讨好权威,讨好爱人。他们在意别人的评价尤其是负面反馈,容易怀疑自我,漠视情感又不敢爱。在需要展现自己的场合永远不自信,不敢张扬不敢打扮自己,不想引起瞩目效应。一个内心敏感脆弱,自卑又畏畏缩缩的人。


孩子不是父母的影子,不该过多承受父母的喜怒哀乐,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孩子长大成人后渴望拥有独立,父母却给了窒息式关爱。一回家,父母就会围上来和孩子聊天,他们的焦点全在孩子身上,“你做了什么啊”“有没有和女孩交往”“你这样做不对”“你应该那样做”……总之,多数是对他目前生活状态的指手画脚,孩子不甚其烦地对父母说“不要光说我,也说说你们的事吧”,但父母回答说“我们老了,没什么好说的,还是说你吧”。


       父母的说法是可怕的,他们没什么好说的所以只好关注他。其实他们即便老了,也可以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孩子身上。那样一来,他们的儿子就是同时在承受着三个人的命运。每代人有着自己不同的生存困境,但50后父母还是喜欢对80后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如果孩子在交谈中表现出不认同,父母会说更多来逼迫孩子认同,孩子只好沉默,父母又怪孩子态度不好。父母若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是完美的家长,那么和孩子间无法真正有效地沟通。


       父母随心所欲地说着自己的人生道理而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问题,孩子尽管痛苦还在尽力满足父母。


      3岁前,父母悉心照顾孩子不虐待他,孩子不会长成一个有严重暴力倾向的人,这一点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可以做到,难得的是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探索时,多数中国父母会拿自己的经验限制孩子的探索,按照自己的蓝图培养孩子,孩子如果不听话就用各种方法压迫他,这绝对是自私。这是中国的特色教育。爱是理解和接受,爱是快乐的事,健康的人际交往必定是以爱的传递维系,家庭,是为了向下传播爱。但我们太注重孝道,压抑的孝道打着爱的名义让人痛苦,下一代拼命还上一代的债,这只能形成一个封闭的家庭体系。


稚嫩字迹里的心事是不是也被当做一种”不懂事“,随意对待了呢?


       在父母教育或批评孩子时,重要的原则是就事论事:指出孩子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开展讨论,或提供建议,引导孩子去改变。如果劈头盖脸地把一个帽子盖下去,扔给孩子一种负面的自我定义,那么便会导致自卑感的加剧。作为父母的,一定要善用语言。为了做到这一点,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


       “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他们是那样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为这就是人世间的模型,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以不良家庭模式对待他人,将紊乱和不协调传染到更远的范畴。更令人惊惧的是,来自不完美家庭的孩子们,彼此具有病态的吸引力,仿佛冥冥中有一块恶作剧的磁石,牵引性格有缺陷的男女,格外同病相怜,迫不及待走到一起。病态中的家庭,如履薄冰,全是悲剧。如果不能卓有成效的打断铰链,这种会伤人的家庭,就象顽强的稗草,代代相传,贻害无穷。”


——毕淑敏《家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