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人物掌故] “女娲补天”的真相

[复制链接] 6
回复
572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73

主题

2190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10-10 17:46: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女娲补天”的传说家喻户晓,一般人都把它当作神话。
    但是,作为历史学家的唐朝人司马贞,却不这么看。他把这段故事当作真实的历史。
    他根据前人的记录,在他所作的《三皇本纪》中写道:
    “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按礼明堂位及系本,皆云,女娲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犧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考证各本,承作乘。今从单本】,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按其事出《淮南子》】也。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其中,关于“以济冀州”这一句,《淮南子》原句是“杀黑龙以及冀州”【《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彩石以补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不知道司马贞为何要去掉《淮南子》原句中的“杀黑龙”三个字。
    另外,“天是地平天成”这一句的第一个“天”字,似乎是“于”字的误写?
    那么,到底“女娲补天”是神话传说呢?还是真实的历史呢?它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这里就来考证一番。


link333333333333333.jpg (33.14 KB, 下载次数: 0)

link33333333333333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90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7:46:35 | 只看该作者
   一、女娲其人
    要了解“女娲补天”的真相,我们首先要了解女娲氏这个人。
    “女娲”之“娲”,是一个“女”加一个“呙”,这就是表示,她是最早使用鬲鼎烹煮食物的女人。
    而使用鬲鼎烹煮食物,是发生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的事情,所以,最早使用鬲鼎烹煮食物的女人,绝不会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或者部族里所有的女人。
    那么,“娲”,就不可能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而只能是一个部落或者部族及其首领的名号。这个名号,是根据这个部落或者部族里的女人最早使用鬲鼎烹煮食物这个现象而取的。
    而“娲”的前面再加一个“女”,就是说明,有资格叫“娲”的,并不止这一个部族;另有一个部族,也可以叫“娲”;那个部族的女人,也是最早使用鬲鼎烹煮食物的。
    那么,那另一个女人最早使用鬲鼎烹煮食物的部族,是哪一个部族呢?
    当然就是伏羲氏部族了。
    众所周知,伏羲氏和女娲氏是兄妹。
    既然女娲氏是最早用鬲鼎烹煮食物的部族,伏羲氏部族,当然就也是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想到,女娲氏和伏羲氏,其实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族。他们两个部族同源,以前都叫“娲氏”。而由于女娲氏部族性格阴柔,行事低调,所以,就被称为“女娲氏”。至于伏羲氏,他们当然就是由于性情阳刚,行事张扬,所以,就应该叫“男娲氏”。
    那么,伏羲氏为什么又不叫“男娲氏”,而要叫伏羲氏呢?
    这里面,当然是有原因的。
    这个问题,我们就留在后面再作探讨吧。这里,我们还是先说女娲氏。
    中国汉字,同音往往同义。
    “娲”和“蛙”同音,说明“娲”中包含“蛙”的意义。
    就是说,女娲氏是以蛙为图腾的。
    蛙图腾的本意就是生殖崇拜。而传说中的女娲氏“抟土造人”,正好映证了女娲氏部族的生殖崇拜。
    根据这一点,我们就结合考古学,可以发现,原来,女娲氏就是仰韶文化的主人。
    仰韶文化是承袭于大地湾文化、而在距今7000-5000年间,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的一种文化。
    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而这些彩陶中,就有大量的蛙纹图案,显示他们具有蛙崇拜的意识。
    而仰韶文化承袭于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又起源于甘肃成纪地区的事实,也证明了伏羲氏和女娲氏为兄妹,而伏羲氏生于成纪的历史传说,所言非虚,是确确实实的历史事实。
    那么,伏羲氏又是谁呢?伏羲氏是否也是仰韶文化的主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90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7:47:00 | 只看该作者
   二、伏羲疑踪
    关于伏羲氏,司马贞的《三皇本纪》记载:
    “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蛇身人首【按伏犧风姓,出《国语》。其华胥已下,出《帝王世纪》。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按谯周《古史考》,伏犧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也】。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按事出《汉书·历志》。宓,音伏】;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考证《索隐》单本,以下无庖厨故曰四字】。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按位在东方,象日之明,故称太皞。皞,明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按皇甫谧,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胤也”。
    从司马贞的记载中,我们可知,伏羲氏前后有三个名号,分别是“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最后就是“伏羲氏”。
    而伏羲氏“蛇身人首”,和女娲氏“蛇身人首”的图腾与信仰相同;“生庖犧于成纪”,和女娲氏出生地大地湾文化的所在区域相同;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女娲氏又“代宓犠立”。由此可见,伏羲氏与女娲氏确实是同源同宗的兄妹。
    而从仰韶文化的发掘来看,女娲氏后来是崇拜蛙、鱼、花等;伏羲氏却是“有龙瑞,以龙纪官”。
    由此可见,他们后来确实是发生了较大的分化,连图腾信仰就不一样了啊。
    那么,我们从考古发掘中,发现伏羲氏后来生活在哪里呢?
    伏羲氏生活在东北的辽西地区。
    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
    而最早的龙,是出现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的8000年前的堆塑龙。兴隆洼文化后来转变为7000年前的赵宝沟文化,龙的样子变了,但是,龙的总体象征意义没有变;再后来,赵宝沟文化转变为红山文化,龙的样子继续变化,但其象征意义继续不变。
    而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都在东北的辽西地区。
    但是,他们也不仅仅是在东北的辽西地区。他们也到过中原。
    《三皇本纪》中不是记载他们“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吗?
    而“陈”,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
    他们不但曾经立都淮阳,而且还曾“泰山封禅”。他们在淮阳建立政权达一百一十一年。
    那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就是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之交,距今6400年的事。
    当然,这个时间,历史上没有记载,而是我们通过考古发掘推断出来的。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有着历朝历代的文化遗存。而其最大的看点,就是其处在最下层的一座天盖墓。
    这个墓葬,学界一直认为是属于仰韶文化。因为,其上层的文化遗存,就属于仰韶文化。
    然而,老曹经过仔细分析,认为这个墓葬,其实是一座伏羲氏部族的首领之墓。
    它说明,伏羲氏部族这时候到达过中原,并且,他们当时的首领还死在了这儿。
    而从濮阳位于淮阳及黄河以北的位置来看。这个伏羲氏首领,应该是死在伏羲氏进攻中原的前期。
    这个首领死后,伏羲氏继续南下,越过黄河,立都于淮阳。
    而他们立都于淮阳的目的,显然是想进攻山东,上泰山封禅。
    那么,如何确定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天盖墓,是属于伏羲氏的首领之墓呢?
    第一,墓葬中的龙、虎、鹿,都是赵宝沟文化的标配,其她文化,都没有这些符号。
    第二,天盖墓所表达的一元论文化意识,与赵宝沟文化的龙、虎、鹿等等威权、阳刚性文化符号相互印证,显示其统一性;而与仰韶文化所表达的好事成双等等阴柔性的文化意识,则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这个墓葬只能是属于赵宝沟文化,而不可能是属于仰韶文化的墓葬。
    第三,墓葬主人正处在天盖中北极星的位置,显示其代表权力中枢。其为伏羲氏首领,是毫无疑问的。
    濮阳西水坡遗址显示,伏羲氏在远离故土之后的距今6400年,又在向他的故乡遥遥招手:“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那么,伏羲氏是什么时候离开故乡甘肃成纪的呢?他们又是什么原因离开故乡的呢?他们是如何离开故乡到达东北辽西的呢?
    从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而女娲氏又“代宓犠立”这个关系来看,伏羲氏是在宓犠时代的末期离开故乡,由女娲氏顶立门户,继承华胥氏的正统的。
    而宓犠时代,就是渔猎时代,也是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女娲时代,则是新石器时代,也是农业时代的早期。
    “娲”代表的是陶器,也就是新石器。而新石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凡是有陶器的地方,必有农业生产;凡是有农业生产的地方,必有陶器。
    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只有陶器,才能够保护早期农业生产探索时代的作物种子。只有作物种子保护成功,才有农业生产的探索成功。
    所以,陶器的产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那么,伏羲氏在宓犠氏的末期与女娲氏分道扬镳,就说明伏羲氏是在农业生产时代来临之后,才离开故乡成纪的。
    2012年,在中国江西省的仙人洞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中国、美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对该处遗址取样进行放射性碳素断代法测定,将最早出现陶器的时间确定为2万年到1.9万年前。
    不过,遗憾的是,在遗址中发现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据说,分别距今只在12000年前和10000年前。
    又据2004年12月17日《三湘都市报·中国稻作探源历程》(作者 肖欣 肖夜明)报道:1995年11月,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将稻作农业起源时间前推至12000年前。
    虽然没有证据显示,农业生产的起源其实比报道出来的时间要更早。但是,据2010年02期《沉积学报》之《兴凯湖沉积物有机碳和氮及其稳定同位素反映的28kaBP以来区域古气候环境变化》(作者:吴健 沈吉)报告,距今18185~12650年前,中国北方处于气候波动的暖期,这个时候,是适宜于农业生产的。
    反倒是到了距今12650年左右,气温骤然下降,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
    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
    这就是地球历史上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
    所以,在南方发现稻谷遗存的12000年前,在北方,是不可能有农业生产的。
    然而,如果不是在距今12650年前,伏羲氏就开发了农业生产并且因此离开成纪,那么,他们在距今8000年前在东北辽西发展出兴隆洼文化,就不好解释了。
    所以,老曹相信,伏羲氏他们在距今18185~12650年这段时间,是一定发展出了农业生产,并且因此离开成纪。
    这就有待考古工作者们在今后的时间里,去努力地寻找证据了。
    伏羲氏离开成纪,最早到了哪里呢?
    《遁甲开山图》中记载:“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竹书纪年》也记载:“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
    陈仓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
    陈,是部队在山野间排兵布阵的意思;仓,就是堆放粮食的土仓。
    陈仓这个地名,透漏出这个地方是用武力夺取的产粮之地。
    这与伏羲氏乃“男娲氏”的阳刚、张扬之性格特征相吻合。
    而陈仓北面的山,现在叫六盘山,以前是叫“陇山”。甘肃简称“陇”,也是因“陇山”而来。
    “陇山”之“陇”,就与伏羲氏的“龙”相联系。这说明,“陇山”可能是伏羲氏当年的朝圣之山。
    从兴隆洼文化遗址中的堆塑龙来看,最初的龙,可能就是源自对恐龙的崇拜。
    伏羲氏当然不可能看见真实的恐龙。但是,他们从地表的变化中,看见被暴露出地表的恐龙骨架,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他们从恐龙巨大的骨架中想象着恐龙的身体之伟大,力量之巨大,那么,对于恐龙的崇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毕竟,农业生产是个体力活,有了像恐龙那样大的力气,干活就不吃力了啊。
    但是,后来的龙,又有变化,倾向于崇拜智力和福利,如赵宝沟文化之猪首蛇身龙。还有如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龙,就是扬子鳄与马的结合,显示的是武力、威权与霸力。
    那么,伏羲氏又是什么原因,怎么样从陈仓转移到东北辽西的呢?
    应该就是与距今12650年发生的“新仙女木事件”,气温骤然下降有关。
    这次气温骤然下降,世界各地转入严寒,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就进行不下去。于是,伏羲氏就“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了。
    畜牧业,应该是他们作为辅助产业,早就有了的。
    而将之作为主要产业,应该是他们在农业生产遭受打击之后,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一旦开始以畜牧业为主,那么,小小的关中平原,就养活不了在农业生产大发展当中,爆发性增长出来的那么多人口了。
    所以,伏羲氏的大部,就穿过陇山,北上进入河套平原,然后,就游荡在蒙古的草原之上。
    直到距今11500年,气候再次转暖,他们才就近定居在东北辽西,发展起兴隆洼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90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7:47:40 | 只看该作者
    三、“补天”之“石”
    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
    石头能够“补天”。这样的石头,也是够有灵气的哈。
    不过,也许,还真是存在这样具有灵气的石头。
    不信,你看看现在的网络上,大量地充斥着各种推销“泰山石敢当”的广告呢。
    据说,古时候有很多禁忌和崇拜,“泰山石敢当”就是其中之一。
    福建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
    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就可以镇压一切不祥之邪。
    西汉时期的史游《急就章》,是一种类似于现在《三字经》一类的儿童读物,里面就有:“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的句子。
    “泰山石敢当”风俗不仅在山东泰山地区盛行,在广东、福建、台湾、琉球,乃至于日本,也都有大量的存在。
    2006年6月,“泰山石敢当”还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女娲氏“炼石补天”关系更为密切的事件是,1981年,人们在辽宁省朝阳市境内的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发现了属于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的牛河梁文化遗址。
    牛河梁遗址群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单体建筑,海拔高度5648米。
    1989年,考古专家发掘证实:这是一个人工夯筑的土山。整个建筑为正园丘形的土石结构,中央部分为夯土土丘,土丘外面围包砌石。
    土丘直径40米,从山岗基岩面到现存土丘顶,残高约16米。土丘的外包砌石在直径60-100米之间,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
    在山顶堆石间,出土有大型镂孔红陶器和人骨。而在土丘的顶部,又有大片炼铜坩埚和少量冶炼渣。
    这是一个炼铜遗址吗?
    然而,如果单纯地是为了炼铜,为什么要在土丘的顶部去炼铜,而不在平地上炼铜呢?
    围绕小土山周围的山头上,还发现有30多座积石冢群址。
    整个积石冢群都是圆锥形、大抹顶,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故,考古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从主“金字塔”顶上向四周望去,女神庙遗址与主“金字塔”,在一条南北线上,而东西两侧的积石冢群址,也与主“金字塔”等距离地排列在一条线上。
    这种布局,使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主“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也就是说,这个土丘的宗教意味明显。
    所以,上面出现的炼铜坩埚,绝对不是为了炼铜,而是为了一种宗教活动。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活动呢?
    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
    那么,这就是传说中的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的地方吗?
    非也,非也。
    女娲氏是仰韶文化的主人。而仰韶文化最多到达河北中部,没有越过河北。
    可这里是辽西,是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势力范围。
    也就是说,这里是伏羲氏及其后人所统治的地盘。
    那么,伏羲氏或者它的后人,为什么也会“炼石补天”呢?
    显然,我们对这个“炼石补天”之“五色石”的宗教含意,还没有搞清楚。
    围绕着宗教,我们发现,伏羲氏为“木德王”。
    而女娲氏则因为“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犧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
    这就是说,伏羲氏和女娲氏之所以为“木德王”或“频木王”,是根据《五行图》的“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的原理而来的。
    按照《五行图》的宗教原理,人世间的变化,就像一年四季的变化一样,是周而复始的。
    而一个周期的变化中,就有木、火、土、金、水五运。木运就对应春天,火运就对应夏天,土运就对应长夏,金运就对应秋天,水运就对应冬天。
    当然,运气也与地方有关。木运就对应东方,火运就对应南方,土运就对应中央,金运就对应西方,水运就对应北方。
    女娲氏因为性情阴柔,对人世间的变化推动不大,所以,就没有承载五运中的任何一段运气而称王。
    但是,因为他们对维护世界的和平有功,所以,世人就给他们一个崇高的虚位,称为“频木王”。
    由于“频木王”就是每一世都为王,而每一世的第一运就是木运,所以,女娲氏也是“木德王”。
    但是,女娲氏的这个“木德王”,是虚位;而伏羲氏的“木德王”,则是实打实的。
    而女娲氏和伏羲氏为“木德王”,这是在什么年代呢?
    这当然应该是在伏羲氏入主中原之后,也就是濮阳西水坡遗址所显示的6400年前。
    那么,这时候的《五行图》,会是怎样的呢?
    这可是在距今6400年前啊。
    这个时候,有金属出现吗?这个时候,会有《五行图》中“金克木”“金生水”的“金”之概念产生吗?
    《拾遗记》曰:“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则说:“管子曰:蚩尤得庐山之金造五兵。”
    查考古资料,在距今6600-6400年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出土了一件黄铜片和一个由黄铜片卷成的管状物。
    而在甘肃东乡林家村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把由单范铸成的青铜小刀,则是距今5000年左右,属于黄帝时代。
    这说明,虽然在仰韶文化时期,金属确实已经出现,但是,在伏羲氏和女娲氏乃至于更后面的神农时代,还没有发明范铸,没有制造出青铜器。所以,这时候的金属,还不具有相应的硬度,并不具有砍削的功能。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中国文化,就不会形成《五行图》中“金克木”之“金”的概念。
    只有到了黄帝时代,发明了范铸,产生了青铜器,金属具有了砍削的功能,当时的中国文化,才能够形成“金克木”之“金”的概念。
    那么,在黄帝时代之前,《五行图》中“金”的概念还没有产生,那时候的《五行图》,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五行图》中的“金”元素之位置上,又会是个什么东东呢?
    那就是“石”啊。
    在金属未出现之前,具有砍削功能的器物,就是石器啊。“砍”字,不就是由一个“石”字旁加一个“欠”字组成的吗?
    所以,在金属不具有砍削功能的伏羲氏与女娲氏时代,《五行图》的样子,应该是:“石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石;石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石”。
    这就应该接近了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真相了。
    其实,女娲氏“炼石补天”,并不是真的把石头拿到天上去补天的窟窿,而是利用《五行图》中“石生水”、“火克石”的原理,通过“火”克“石”,来阻止“石”生“水”,从而“切断”洪水的来源,“阻止”洪水的泛滥。这样就达到了“补天”的效果。
    这样来看,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就正是女娲氏“炼石补天”的意外收获,也是后来《五行图》中“石”变成“金”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90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7:48:09 | 只看该作者
  四、“天”外有“天”
    但是,如果仅仅把女娲氏“炼石补天”,理解为“切断”洪水的来源,“阻止”洪水的泛滥,似乎与史籍记载的原意不服。
    共工氏“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也。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
    在这个记载中,是共工氏把“不周山”撞倒,而导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滥”,所以,女娲氏才“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从而实现“地平天成,不改旧物”的。
    那么,这里的共工氏所撞倒的“不周山”,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这里的“天柱折”之“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天”?女娲氏为什么要“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
    “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
    这里,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战争的双方——共工氏和祝融氏,他们各自都具有什么样的角色身份与地位。
    “共工”之“共”,就是双手相捧;“共工”之“工”,就是古代工人所使用的多用途工具。所以,“共工”的本义,就是用双手劳动的人。相对于“祝融”,“共工”就是奴隶。
    “祝融”之“祝”,就是祭奉神灵、祷告求福;“祝融”之“融”,就是冬眠的动物在春天恢复了生机。所以,“祝融”的本义,就是在春天里祭祀祷告,准备进行农业生产的人。相对于“共工”,“祝融”就是奴隶主。
    这样,共工氏对祝融氏的战争,其实就是奴隶们对奴隶主们的战争。
    而奴隶身份的共工氏到底是谁?奴隶主身份的祝融氏又到底是谁呢?
    我们要仔细分析,共工氏是“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这里的“以水乘木”,到底有什么含意?
    是共工氏乘着洪水,坐在木头上去与祝融氏作战吗?
    这样的场景,恐怕不怎么独特,不值得在历史中予以特别地记载。
    如果我们结合《五行图》文化来理解,就可以想象,共工氏是属水德,行水运;而祝融氏是属木德,行木运。所谓的“以水乘木”,实际上就是共工氏以自己的水运承载着祝融氏的木运,就如《五行图》中的“水生木”。
    这实际上就是共工氏以奴隶的身份在供养着奴隶主身份的祝融氏,所以,他们就不服,他们就要反抗。
    那么,共工氏到底是谁呢?祝融氏到底又是谁呢?
    因为战争发生在冀州,就是现在的河北,所以,共工氏就是被外族征服的河北地区原居民;而祝融氏,就是从辽西侵入中原,征服了河北、河南,成为了当时之“木德王”的伏羲氏。
    由于共工氏力量不济,并没有打赢这场战争。
    但是,伏羲氏的江山,因此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变得不周全了。
    这就是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崩”。
    这时候,瞅准了空挡的女娲氏就去临门一脚,“杀黑龙以济冀州”。
    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黑龙”,当然就是伏羲氏部族中的一个部落了。
    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就是到河北去帮助共工氏部族打击了伏羲氏部族。
    那么,女娲氏是不是想借此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呢?
    当然不是。
    如果女娲氏是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那历史的记载,就不会说他们“以济冀州”了。
    女娲氏“以济冀州”,就是在帮助河北的共工氏部族恢复从前的安定生活。
    那么,这么说,是伏羲氏被女娲氏打败了,或者被女娲氏和共工氏共同消灭了?
    也不对。
    “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这个“天”,是谁的“天”?
    就是伏羲氏的“天”啊。
    我们要想一想,为什么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也有“炼石补天”?
    因为,伏羲氏的德运就是木运,而“石”却克“木”,所以,所谓的“炼石补天”,就是要通过“火克石”,来避免“石克木”的发生,从而确保伏羲氏部族的木运昌隆。
    所以,“炼石补天”,就是补的伏羲氏的“天”。
    这就是说,女娲氏既帮助共工氏打垮伏羲氏在河北的部落黑龙氏,同时也在帮助伏羲氏维持天下的安宁。
    可是,这不是很矛盾吗?
    既然女娲氏要和共工氏共同对付伏羲氏,为什么女娲氏又要反过来帮助伏羲氏呢?
    我们再看历史记载:“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伏羲氏“都于陈”的目的,就是为了绕过黄河的阻隔,方便向泰山进攻,从而达到“东封太山”的目的。
    为什么伏羲氏一定要“东封泰山”呢?
    因为,他们伏羲氏是属于木德,行的是木运,而根据《五行图》的原理,“木居东方”,所以,他们就一定要占领东方的山东,以泰山为自己部族的神山,在泰山封禅。
    可是,山东也不是那么好占领的。
    我们想想后来的蚩尤氏与黄帝大战的历史传说。
    而这时候与伏羲氏作战的,就是蚩尤氏的祖先们。
    蚩尤氏的祖先创造了北辛文化,到神农时代赵宝沟文化转变成红山文化的时候,他们的北辛文化就转变成大汶口文化。那是和红山文化“龙马精神-海鹤姿”,有得一拼的一种文化。
    我们从西汉时期的史游《急就章》里面“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的句子,就可以领略到伏羲氏当时的惨败。
    所谓的“师猛虎”,就是说伏羲氏的兵马如猛虎。而“石敢当”,就是伏羲氏行木运,这在山东人看来,就属于“木妖”,所以,山东人就根据“石克木”的原理,用“泰山石”来镇妖。这就是“泰山石敢当”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历。“所不侵”,就是因为有“泰山石敢当”,所以,“木妖”就不能侵犯山东。“龙未央”,就是伏羲氏没有被完全消灭,龙的气息还在。
    当然,伏羲氏之所以惨败,一个主要原因,怕还是由于河北的黑龙氏被女娲氏所消灭,从而导致伏羲氏的后方空虚,特别是与老家辽西失去了联系,使他们的前线部队,成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孤军。
    这时候,伏羲氏就只能经河南,向湖北湖南逃窜。
    “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从这句话来看,伏羲氏的前一个首领是战死在山东;接任的首领,带领大家逃窜到湖南后,也死在了湖南。
    伏羲氏所谓的“伏羲”之名号,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伏羲”,就是打了败仗,一边逃跑,一边用伏击的方式阻击追兵的意思。
    伏,伏击;羲,就是兮,号角吹得兮兮无力的意思。
    当然,羲的本意,还是祖先的意思。
    羲上一个羊,表示他们是牧羊民族;里面一个禾,表示他们也种庄稼;禾下一个丂,表示他们的图腾是龙;右边一个戈,表示他们是战斗民族。
    宓犠、庖犠,都是以羲为字根,可见羲就是祖先的意思。
    羲为祖先,而女娲却不为羲,这就是把女娲氏排除在祖先的牌位之外。
    由此可见,这个字是由黄帝部族的人员创作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和炎帝的神农氏部族争夺华夏正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2190

帖子

8665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665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7:48:59 | 只看该作者
    五、四岳并举
    这里我们再来解释,女娲氏为什么既打伏羲氏,又帮伏羲氏呢?
    女娲氏打伏羲氏,是因为,伏羲氏太霸道了。
    赵宝沟文化的的价值观念,与仰韶文化的价值观念严重对立。
    女娲氏帮伏羲氏,是因为,他们毕竟同宗同源,女娲氏不可能亲手帮助外人消灭自己的胞波。
    相对于伏羲氏的同源同宗,中原地区的共工氏,可能是来自于长江流域的糯民之后裔。
    贾湖文化中的稻谷与龟壳,显示共工氏不论是在生产还是在文化上,都与仰韶文化及赵宝沟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
    而北辛文化的海鹤标志,显示他们是来自滨海地区,当然与女娲氏和伏羲氏的内陆文化就更是风牛马不相及。
    所以,从感情上讲,尽管女娲氏不喜欢伏羲氏,他们也不可能帮助外人,来消灭伏羲氏。这在祖先面前无法交代。
    进一步地说,女娲氏“炼石补天”,并不是要恢复伏羲氏的霸道政权,而是要恢复伏羲氏侵入中原之前,山西、辽西、中原、山东各自为政,天下安宁的局面。
    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蘆灰以止滔水”,这三句话中,只有“聚蘆灰以止滔水”这句话,才是真正的治水动作。
    “聚蘆灰以止滔水”,就是根据“火生土”而“土克水”的原理,来焚烧芦苇以生“土”,从而达到以“土”克“水”的目的。
    “炼五色石以补天”,就是要恢复农业生产时代初期,各个部族各自为政的秩序,是要恢复被伏羲氏搞乱的那个伏羲氏入侵中原之前的“天”。
    农业生产时代的初期,才是真正的一个时代的第一季,才是真正的“木运”之季。
    “断鳌足以立四极”,就是恢复被伏羲氏搞乱的那个“天”的具体动作。
    “断鳌足以立四极”是什么意思呢?
    鳌,就是龟。“断鳌足以立四极”,就是把龟的四条腿去掉,使龟保持平稳,不再动弹多事。这样,天下就安稳了。
    从红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都发现了“无足玉龟”。
    并且,从“无足玉龟”的墓主人其它的陪葬看,“无足玉龟”的墓主人,生前的身份都是十分显赫的。
    这样来看,“断鳌足以立四极”,就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的政治方案。
    那么,这种方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呢?她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
    具体的措施,我们从史籍中的“四岳”这个官职就可以看出来。
    “四岳”的官职,一定是依据东、西、南、北,四岳而来。
    而东、西、南、北四岳,分别是当时四个部族的神山,是分别代表四个部族,四方势力。
    东岳泰山,就是蚩尤氏部族的神山,其周围,是蚩尤氏部族北辛文化的势力范围;西岳华山,就是女娲氏部族的神山,其周围,是女娲氏部族仰韶文化的势力范围;南岳衡山,就是伏羲氏部族的神山,其周围,就是伏羲氏部族的势力范围。当然,伏羲氏部族的主要力量,还是在东北辽西。北岳恒山,就是共工氏部族的神山,其周围,就是共工氏部族的势力范围。
    我们从四岳的四个名号中,能不能够揣摩到当时他们四个部族各自的心态呢?
    当然,不论他们当时各自的心态如何,在女娲氏的积极斡旋下,他们这个时候就是要立足于现实,“四岳并举,天下结盟”,从而实现天下大治,四方安宁。
    而实现“四岳并举,天下结盟”的组织措施,就是四方各自派出代表,推举盟主,大家在盟主的协调之下,组成一个共同议事的机构。
    这不就是今天的联合国常任理事会吗?
    当然,既然是“联合国”,就不能光有“常任理事会”,还应该有“联合国成员国大会”。
    所以,在“四岳并举”之外,也有“八方共和”。
    相对的,表现“八方共和”之含意的“八角星纹图”以及“八角星玉器”,就比表现“四岳并举”之含意的“无足玉龟”,要多得多了。
    不但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很多带有八角星纹的陶器,就是在现在的少数民族服饰中,也可以发现很多八角星纹的纹饰。
    这是因为,“无足玉龟”,是“四岳并举”的标志,它只能为四岳首领所拥有,也就是只能为四个文化部族的首领所拥有。而八角星纹,就是“八方共和”的标志,但是,所谓的八方,并不是真的只代表八个方向,而是代表天下所有的部落,所以,天下所有的部落,每一个部落的酋长,都会拥有一个“八角星纹”的玉佩,来代表自己的部落酋长之身份。这样,“八角星纹”,当然就比“无足玉龟”要普及得多了。
    六、洛书河图
    那么,女娲氏是用什么方法,说服大家“四岳并举、八方共和、共推盟主、天下结盟”的呢?
    女娲氏借助“神”的力量,给共工氏和伏羲氏分别送去了一样东西。
    因为共工氏的图腾是“神龟”,所以,女娲氏送给共工氏的,就是一只“神龟”;因为伏羲氏的图腾是“龙马”,所以,女娲氏送给伏羲氏的,就是一只“龙马”。
    当然,“神龟”和“龙马”的身上,各有一幅象数图。
    这就是“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简称《河图》《洛书》。
    《洛书》,就是借共工氏的神灵之口,劝告共工氏部族:来日方长,要识时务者为俊杰。
    那么,共工氏的领袖们,在得到这个“上天神谕”之后,是怎么明白、理解他们的这个“上天神谕”的呢?
    《洛书》中一共有从一到九的九个自然数,分别用“阴”“阳”点数表示。
    其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阳性的奇数分别在龟背的头、尾、两腰以及中央,分别是:头部方向为阳九,尾 部方向为阳一,左腰方向为阳三,右腰方向为阳七,背部中央为阳五。
    阴性的偶数就在龟背上分别对着龟的四条腿,分别是:左前腿方向为阴四,右前腿方向为阴二,左后腿方向为阴八,右 后腿方向为阴六。
    这就是所谓的“左三右七,戴九履一,四维四正皆合于十五”。
    共工氏看到这个“上天神谕”,也就是“上天示象”,他们首先就会发现,这里面的九个点数,分为“阴”“阳”两种性质;而阴性的点数正好也是偶数,阳性的点数正好也是奇数。
    而阳性的五个点数,正好组成一个正方形的布局;阴性的四个点数,也组成一个和阳性奇数的正方形相交错的正方形布局。
    也就是说,两种点数组成的图案,都是正方形。
    那么,正方形意味着什么?
    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天圆地方”观念,可以为我们点开这个谜。
    濮阳西水坡遗址所埋葬的那个身份地位要用北极星来象征的墓主,就是伏羲氏的前任领袖。
    他是在伏羲氏征服了河北,却还没有征服河南,没有立都于淮阳的时候就死了的。
    不然,他就应该是葬于淮阳,而不是葬于濮阳。
    而《河图》《洛书》显然是创作于伏羲氏立都淮阳,进攻山东,并且吃了败仗之后。
    所以,用濮阳西水坡遗址中所表现出来的“天圆地方”的观念,来理解《洛书》中的正方形,正合乎当时的文化氛围,是恰如其分的。
    “天圆地方”,不仅仅就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天,实际上还代表着“气运”的变化,就像《五行图》,是表示结构关系的变化。
    那么,地呢?地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代表结构关系的稳定,就是代表关系的结构。
    所以,《洛书》中的阳性点数和阴性点数都组成正方形的布局,说明《洛书》表达的是关系的结构,也就是上天注定的一个关系结构内部的地位与秩序。
    这个秩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是谁也不能违抗的。
    那么,具体的,这个关系的结构又是怎么理解呢?这个地位与秩序到底是怎样的呢?
    既然《洛书》是表达关系的结构,那么,其中的阴性点数,当是表示相对稳定的主体性结构,就如《太极图》中的鱼头,《五行图》中的金、木;其中的阳性的点数,当是表示相对流动的功能性结构,就如《太极图》中的鱼尾,《五行图》中的水、火。
    只是,《太极图》和《五行图》是原始性的,而《洛书》则比较发展和高级,所以,《太极图》和《五行图》中的主体结构与功能结构,就没有《洛书》里面的多。
    这样,就让我们看出了一个问题。
    原来,任何一个关系结构,里面的主体结构之间的实力,都是不可能相等的,都是具有差别层次的。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很好解释。
    假如两个小贩站在一起卖水,他们的其它方面都相同,而只有他们的位置不同。
    这时,来了一个买水的。他们,谁会把水卖出去呢?
    当然是买水的人从哪个方向来,哪个方向的小贩就能够将水卖出去。
    那么,这两个人的实力相同吗?当然不同。
    因为,他们一个把水卖出去了,一个没有卖出去。
    而他们实力不同的原因,是来自于他们自身吗?
    并不是来自于他们自身,而是来自于他们的外部因素,是来自于他们所处的位置给他们造成的机遇。
    那么,两个主体,即使它们的其它方面相同,它们所处的空间位置,可能相同吗?不可能。
    所以,它们的实力就是不可能相等的。
    而在实力不等的情况下,可以要求主体之间形成平等的关系吗?
    这不符合“惯性”原则,不合乎“道”之原理,所以,大自然中,不可能有这样的实例。
    《太极图》已经表达过这种道理。
    那么,在实力不同之中,弱者,将如何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呢?
    《洛书》中的点数之间的关系,告诉了我们。
    《洛书》中的阴二、阴四、阴六、阴八,作为四个不同层次的主体,当他们处于同一个关系结构中时,它们开始是阴二被阴四支配,阴四被阴六支配,阴六被阴八支配。
    而发展到最后,就完全反过来了,是阴八被阴六支配,阴六被阴四支配,阴四被阴二支配。
    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看到的阴八,是处在下(阴)之左(阴)位,这个位置是阴中之阴,是最弱之位啊;而阴二呢,是处在上(阳)之右(阳)位,这个位置是阳中之阳,是最强 之位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再看阴六与阴八之间的阳一,它处在这个位置,明显表明,它是阴八的功能结构,是代表阴八作用于阴六的;阴四与阴八之间的阳三,明显是阴六的功能结构,它是代表阴六,分别作用于阴四和阴八的;阴二与阴六之间的阳七,明显是阴四的功能结构,它是代表阴四,分别作用于阴二和阴六的;阴二与阴四之间的阳九,当然就是阴二的功能结构,它是代表阴二,作用于阴四的。
    为什么主体结构的层次越低,其功能结构还越大,主体结构的层次越高,其功能结构还越小呢?
    这就在“惯性”之道的基础上,又显示出了另一种道,即:“压力等于动力”。
    失去了压力,就失去了增长的潜力;有多大的压力,就有多大的增长潜力。
    正是由于“惯性”之道,加上“压力等于动力”之道的配合,才使一个关系结构中,弱者逐渐变强,强者逐渐变弱。
    所以,才有阴八处在下(阴)之左(阴)位,而阴二处在上(阳)之右(阳)位的情况发生。
    由此,我们知道,《洛书》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关系结构表达图,而是一个动态的关系结构表达图。她表达了一个关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次主体和最低层次主体之间的地位变换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关系结构及其演变过程。
    大概就是这个关系结构的演变过程,使得共工氏幡然醒悟,知道了弱者不可争一时之短,而要争未来之长的道理,才决定接受女娲氏的劝说,与伏羲氏停战结盟的吧。
    但是,我们还没有明白,《洛书》中的阳五,是怎么来的?它在《洛书》的中央,又起什么作用?
    仰韶文化中,有很多的彩陶纹。
    其中,就有描述人们跳舞的彩陶纹。
    女娲氏部族的人们跳舞,是手拉手围成圆圈旋转。
    他们旋转的圆圈会有一个中心。
    那个中心,就有他们的祭师站在那里指挥他们。
    那就是他们共同的意向,就是他们共同的寄托,也是他们共同的理想。
    任何一个关系结构形成之后,除了相连的主体结构之间产生联系外,所有的主体结构之间,就没有一个共同的联系?就没有一个共同的惯性?就没有一个共同的行为趋向吗?一定是有的。
    而且,正是这个共同的联系、共同的惯性、共同的行为趋向,才是维持这个关系结构不至于分裂的原因,也是促使这个关系结构越来越壮大的原因。
    这个中心,能够很好地协调各方,凝聚各方,使关系各方形成一个统一的惯性,从而保护整体,也保护整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洛书》的外部形象不是一个圆。这一点和《太极图》与《五行图》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我们看它,“四维四正皆合于十五”。
    这不是一个圆吗?
    圆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平衡,是平衡地对抗外部压力。
    而《洛书》的“四维四正皆合于十五”。
    这不是平衡吗?这不是平衡地对抗外部压力吗?
    只不过,这种平衡,不再是像鸡蛋的蛋壳硬抗外部压力那样的静态平衡,而是像仔鸡的大脑指挥仔鸡的躯体那样的动态平衡。
    而鸡的这个大脑,就是《洛书》中的阳五。
    所以,阳五代表的是协调,代表的是高级,代表的是能动性,代表的是智慧,代表的是大脑,代表的是神经中枢。
    不过,这个阳五作为所有主体结构的协调者,作为整体结构的中央,它是来源于各个主体的,也必然受制于各个主体。所以,随着关系结构的不断变化,它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但是, 无论如何,它都是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是各个主体表达意志的地方。她是维系着关系结构整体的团结的。
    我们可以看到,《洛书》的阴二、阴四、阴六、阴八各个主体之间的方位,组成的形象是一个S型。
    而其实,这个S型是上下开放,可以无限延长的。
    这么看来,它是否和我们生物学中的基因片段DNA的分子形状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我们发现,地球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之间,在工业化革命之前的各地区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发展速度,是否可以和这个S型也产生联系?这个联系,又能够说明什么呢?
    还有,光为什么会有波粒二重性?它到底是波?还是粒?波粒二重性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就不能结合这个《洛书》所表达的哲学原理,来考虑一下吗?
    在我们观察《洛书》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其中的阴性点数和阳性点数看成是两个方形。
    那么,《河图》中也是这样吗?
    不,《河图》中的阴性点数和阳性点数,都不是以方形的阵势排列的。
    那么,《河图》中的点数布局,又有些什么规律呢?
    《河图》中的点数,是不论阴阳,只按点数的大小顺序排列的。而这个排列顺序组成的布局,是以螺旋线的方式,由一二三四和六七八九分成内、外两段,一共四层,组成的一个螺旋线型的圆盘。
    而在内外两段之间,按顺序应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点数阳五,却在整个圆盘的中央。
    并且,阳五的上下,还分别有两个阴性的点数五,也就是阴五。
    这个图象怎么理解呢?
    她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空间结构图。是以阳一为起点,逐渐向上盘旋的,并且盘旋的圈子由小到大。而两个阴五,应该是和阳五对应,分别取上、中、下的位置,在这个盘旋上升的螺旋线的线头、线中、和线尾。
    这是表达的什么意思呢?
    这其实就是表达“天圆地方”文化中的“天圆”概念,是在表示一种“运气”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描述一个事物在其系统性变化过程中的种种表现。
    而三个点数五贯穿始终,是在说明,任何一个事物的变化,都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变化,它有辉煌,也有暗淡,它踩着其它事物走向辉煌,也会被其它事物踩着走向暗淡。
    《河图》是刻画在一只“龙马”的背上的。
    “龙马”是伏羲氏的图腾。
    女娲氏创作《河图》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告诉伏羲氏部族的领袖们: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为了自己的子孙,走路还是要悠着点。
    也许正是对这种规律的揭示,也许正是对这个“道”的揭示,把伏羲氏部族的领袖们给吓着了,所以,处在强势地位的伏羲氏才愿意停战议和,和其他部族进行天下结盟。
    《河图》从平面上看,是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分成了内、外两圈。而从空间上看,又是以阳五为中点,分为了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的由下到上的两个阶段。
    内为阴,外为阳。下为阴,上为阳。地为阴,天为阳。所以,《河图》的整个结构,就是显示一、二、三、四为“地数”,六、七、八、九为“天数”。“天”“地”就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循环。
    这表明,《河图》内圈的一、二、三、四,是表示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阶段;外圈的六、七、八、九,就是表示事物发展过程中受人关注的阶段。
    这就是说,在一、二、三、四的发展阶段,本事物是受其它事物支配的弱者;而在六、七、八、九的发展阶段,本事物就成为支配其它事物的强者了。
    这实际上就是表达了一个事物从生到死、由弱小到壮大再到衰落的一生发展的全过程。
    而在这个全过程中,中央的阳五,就是这个事物的最大的转折阶段。在阳五这个阶段,本事物作为一个白眼狼,推翻并且取代了从前保护过自己,却也支配过自己的强者;而他同时又养了一个白眼狼,保护却也支配着一个反抗自己,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最后推翻自己的弱者。
    那么,《河图》中的两个阴五,又具有什么意义呢?
    《河图》中的下面一个阴五,应该与阳一同位,乃表示本事物是在前一个事物的最辉煌时刻诞生并且开始发展的,而且,正是由于本事物的发展壮大,导致了前一个事物的衰亡;《河图》中的上面一个阴五,应该与阳九同位,乃表示本事物的衰亡时刻,就是下一个事物的最辉煌时刻,本事物的衰亡,就正是下一个事物由弱到强的不断发展壮大而引起的。
    实际上,《河图》中的变化发展,与《洛书》中的结构变化是一致的。只不过,《洛书》是重点表达关系结构的存在状态,而《河图》是重点表达关系结构的变化状态。
    事物的变化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量变,一种是质变。
    量变是结构的增加与积累,是秩序之内的变化;质变是关系的破坏与重建,是秩序之外的变化。
    量变不知不觉,不引人注目,所以为阴;质变是惊天动地,不仅让人关注,而且动人心魄,所以为阳。
    《河图》中除两个阴五外,其它各数都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就是说,凡是奇数,就是质变;凡是偶数,就是量变。
    阳一,是一个事物的诞生。这是关系结构的建立,当然是质变。
    阴二,是关系结构的增长。这个增长态势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所以为量变。
    阳三,是关系结构的增长上了一个台阶,事物就以一种新的面貌面对世界了,比如小孩学会了走路。
    但是,这个新面貌的本质,却是关系结构中的被支配者通过发展,产生了与支配者分庭抗礼的力量,所以,双方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就是调节了一下平衡。
    因为关系结构中,只有被支配的结构在发展,而支配性的结构不发展,所以,这是一个由量变而必然引起的质变。
    阴四,就是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结构的增长。这个增长态势又是相对缓慢的,所以又为量变。
    阳五,就是关系结构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了,就是关系结构中原来的被支配者,像一个白眼狼,推翻并且取代了曾经保护自己,却也支配自己的支配者,使自己变成了支配者。
    这当然是质变了。
    阴六,就是新的支配者在继续发展,而这个继续发展,却不再是它自己的发展,而是被它支配的新的弱小者的发展,所以,它的这个发展,看似繁荣,却也掩藏着祸患。
    阳七,就是弱小者的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足以显示自己的力量了,所以,这又是一个质变。
    不过,这个质变和阳三一样,只是稍微调节了一下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平衡,并没有造成天翻地覆的变化。
    阴八,就是关系结构继续发展,当然,这个发展仍然是被支配者在发展,支配者并没有发展。
    阳九,就是又一个被支配者也当了白眼狼,推翻并且取代了曾经保护自己却也支配了自己的支配者了。
    这当然又是一个质变。
    阳一为起点,阴二与它的次序不同,性质也不同,所以,它与阳一上、下相对。
    阳一、阴二为一个发展阶段,与阳三、阴四的发展阶段又是次序不同,性质也不同,所以,阳一、阴二以上、下方向,与阳三、阴四的左、右方向相对。
    而在阳三与阴四之间,它们也是次序不同,性质不同,所以也是左、右相对。
    经过阳五阶段大的转折后,阴六、阳七、阴八、阳九之间也是发生同样的故事。
    所以,阴六与阳一同位,阳七与阴二同位,阴八与阳三同位,阳九与阴四同位。
    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曾经说过:历史的画卷,就像你在一楼的窗户看完窗外的风景,又到二楼的窗户再看窗外的同一处风景,除了你所处的高度有所不同,别的,没有什么两样。
    这就是说:历史是一条螺旋线,历史上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除了层次上的不同,本质上,都是重复的。
    《河图》《洛书》曾经失传,是北宋年间的陈抟老道士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得到,而使之重见天日的。
    而陈抟老道士就有一篇文字流传下来,为《易龙图序》,其文如下:
    “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犧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今存已合之位,或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况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少有差则不成次序矣。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累然如丝之缕也。且夫龙图本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龙图之未合也,推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五、十之用,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六分而几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气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为用。三若在阳则为孤阴,在阴则为寡阳。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今略述其梗概焉”。
    初看之下,文字中的有些话,因为指向不明,所以就很不好理解。如“中贯三、五、九,外包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五、十之用,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还有“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这些话到底在表达什么,就让人很费猜疑。
    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和“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今略述其梗概焉”这两句话,直接从“龙图之变,歧分万途”这一点切入,就不难理解整篇文字的含意。
    “龙图之变,歧分万途”,直接点明了《河图》是表达千种万种的变化。而“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说明通过对孔子“三陈九卦”之意旨的理解,就知道《河图》的含义。那么,孔子“三陈九卦”之义的意旨是什么呢?就是分析卦象之机理,探察事物之变数啊,就是一个“变”字啊。所以,这两句话都表明了,《河图》的总体含义就是表达一种变化模式。而根据这个要点,我们就可以将整篇文字理解为:
    ‘龙马负图’的故事,发生在伏羲时代,乃远古之流传。现在即使与‘神龟载书’相合,也不容易让人明白,更何况还不与‘神龟载书’相合呢?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理解其含意呢?回答是:从孔子的三陈九卦之中,探察其意旨,就能够知道。天时显象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就如同用线穿珠一样,稍有差池,就成不了次序啊。所以从一到万,都是累累成串如丝如缕。《河图》本来应该与《洛书》相合。《河图》为事之变,《洛书》为物之形。然而,道可道,无常道,名可名,无常名,事与物相合为一个对立统一的事物,圣人就难以从这个对立统一的事物中单独观察和表达事之变的次序,所以,圣人就要将事与物分开,而单独对事之变进行形容。圣人观察和表达了事之变的规律,就能够对它进行运用。这个《河图》《洛书》,当初分开显示,伏羲则把她们联合起来考察,孔子也默默地在心中领会。《河图》不与《洛书》相合,单独表达事之变化,就有从一到九的九种点数,一共五十五个点,表示五十五个次序。前二十五个次序,就是《河图》里面的一、二、三、四、五等数之和,它们是先天之数,就像一个小孩的成长被其父母家庭的变化所遮掩一样,是不容易被人感觉的变化次序。而先天与后天相连贯,就像一个人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这是以《河图》中的三、五、九数来代表;外面再包以此人父亲的中年、自己的中年、儿子的中年,以《河图》中央的三个五数来代表。以少年、中年、老年的三、五、九数加上父亲中年、自己中年、儿子中年三个五数的质变之阳,而对比分别在《河图》中以一、六数表示的自己出生之始和自己衰老之始的质变之阴,这出生之始与衰老之始的一与六数,就相对没有次序的显示了。因此,我们实际上只能够看到二十四个次序,也就是二十四个点数。这就是所谓的天垂象啊。后三十个次序,就是《河图》中六、七、八、九等数之和,它们是后天之数,就像一个人成长到壮年,成为家庭中的主角一样,他现在的每一个变化次序,都是引人注目的,是容易让人感觉的。它们也是经少年、中年、老年的三、五、九数加上父亲中年、自己中年、儿子中年的三个五数,一共五个主要的次序连接。从一至九,九九归一。五在中央,是九九归一之起点。所以,五亦为转折。这就是五数在次序中的特殊作用。从一到十,以六为前后之分,前虚后实,虚则不见其象,实则象而有形。六分而见其象,象则可见六、七、八、九之四形。阴六隐于阳五之中。整个次序在前则隐去一,显示出二十四个次序,在后则隐去六,也是显示出二十四个次序。综合前后所有的次序,阳一在前面是显示变化规律的缘起;阴六在后面是显示变化现象的从来。阳三崛起于阴二,阴四依托于阳三。阳三在质变的情形中,是属于唯一一个不被人感觉的质变次序;而在所有不被人感觉的变化过程中,它又属于唯一一个质变的次序。伟大啊,《河图》所表达的变化,对应世事万物,我们现在来大略地介绍其梗概。
    可以认为,这段文字,表明陈抟对于《河图》的意涵,是“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而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河图》表达的就是万事万物的变化形式。
    其实,陈抟之前,相同的观点早已出现。
    唐初孔颖达,以及东汉末年郑玄,均引《春秋纬》:“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那么,什么叫“天苞”?什么叫“地符”?为什么河龙“图发”?为什么洛龟“书成”?为什么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天”,一年四季、日月运行也;“苞”,层层包裹的花朵,按次序开放也;“天苞”就是各种不同的变化与次序。“地”,长宽广大、厚德载物也;“符”,以竹隽刻、成图成形也;“地符”就是各种不同的存在与结构。“图发”,《河图》是表达一种动作;“书成”,《洛书》是表达一种成形。“九”为阳,“六”为阴。
    所以,“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可以理解为:《河图》显示阳性,表达一种变化之次序;《洛书》显示阴性,表达一种存在之结构。
    易学界的权威是孔子。我们再来看看孔子弟子所作的《易传·系辞》,看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于《河图》,又说了一些什么呢?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一段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不就是《河图》中的“阳一阴二阳三阴四阳五阴六阳七阴八阳九阴十”吗?
    后面的“开物成务”是什么意思?“物”,物体,既有之物也;“务”,事情、事务,需要掌握的事情,或者需要经营的任务也。“开物成务”,就是揭开事物既有的表象,找到事物变化的规律。
    所以,这段话整个地就可以这样理解:
    “阳一阴二阳三阴四阳五阴六阳七阴八阳九阴十,这是《河图》。《河图》就是《易》。孔子说,《易》是做什么的?《易》就是剖析事物的表象、找到变化的根源、透露客观世界运行的规律,如此而已”。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这段话以“天数五,地数五”为界,前面讲的是卜筮之法,后面讲的是卜筮之法的依据。这个卜筮之法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河图》。《河图》中央有三个五,上面一个五代表将来的儿子,即“天数五”,下面一个五代表过去的父亲,即“地数五”,中间一个五就是代表自己,这就是“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河图》中内部各数加起来是二十五数,表示自己小时候的历史;外围各数加起来是三十,表示自己成年之后的历史;内外相加共五十五,就是“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数五十有五”。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不就是表明《河图》是对变化模式的一种表达吗?
    所以,这段文字的整个意思就是:
    根据广大的易理衍生的变化之数是五十,用五十根蓍草表示。其中只用四十九根,分为两把以象征前后阴阳,另外拿出一根以象征‘三生万物’的三。(这个‘三生万物’的三,其实就是《河图》中的阳五。因为它是整个运行变化的转折,不在前后阴阳之内,所以不能用于计算。这也就是总数五十五而演算之数只用五十的原因)。将象征前后阴阳的两把蓍草四根四根地数,直至不够四根为止。四根就是象征一年四季。而两把数下来的余数就象征闰年。因为历法中是五年一闰,所以两把余数合起来后还要再以四除一遍,剩下的就挂起来。《河图》中先天一个五,后天一个五,三个五是根据自己、父亲、儿子的身份而匹配位置。自己先天的、小时候的虚数是二十五,在《河图》中就是里面的一、二、三、四、五、各数相加;后天的、成年后的实数是三十,在《河图》里就是外面的六、七、八、九各数相加。前后的虚实之数加起来是五十五。这就是以变化而显现鬼神之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云麾将军(从三品)

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0167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7#
发表于 2017-10-10 21:51:44 | 只看该作者

物是人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