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非洲见闻录

查看数: 5212 | 评论数: 8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7-10-21 13:24

正文摘要:

“非洲见闻”之一:纳米比亚的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意 [编者按]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下,非洲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院已经开始向非洲国家派送访问学者和联合培养研究生,他们将作为我院网站在非洲的 ...

回复

Ysscy 发表于 2017-12-11 11:18:14
互帮互助,更好发展
小苦菜花 发表于 2017-11-1 15:02:50
非常好,期待下回
竹怡 发表于 2017-10-29 20:00:18
“非洲见闻”之七:初识坦桑尼亚首都多多马

【编者按】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下,非洲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院已经开始向非洲国家派送访问学者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他们将作为我院网站在非洲的前方记者,不断发回在非洲的见闻。本期作者陈秋月,系我院执行院长刘鸿武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正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留学。

                                    

       2009312日,我从达累斯萨拉姆出发,途径8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坦桑尼亚的首都多多马(Dodoma)。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的首府城市,其实不然。虽然达累斯萨拉姆目前还是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基于开发内陆经济和国防安全的考虑,早在1973年坦桑尼亚国家领导人就决议迁都至多多马,计划将国家机关分批从达累斯萨拉姆迁入多多马市。在现在的官方地图上,只有多多马的地名上才有代表首都的五角星标志。
       说起迁都,不能不提到一位中国领导人——周恩来。周恩来是中国第一位访问坦桑尼亚的总理,1965年1月访问坦桑尼亚时,善意提醒坦桑尼亚开国总统尼雷尔,濒临印度洋的达累斯萨拉姆容易遭受来自海上的攻击。此后,坦桑尼亚议会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把首都迁往内地城镇多多马。由于坦桑尼亚沿海地区经济与内地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多多马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赶不上达市,故而迁都工作进展较慢。坦桑尼亚政府曾于1975年和1990年两次限期完成迁都,但迄今仍未能完成全部迁都工作。届时目前,除坦桑尼亚国民代表大会也就是议会全部迁往多多马外,20个政府部委中只有一半搬到了多多马。现在除了议会定期在多多马举行会议外,坦桑尼亚政府总理每年有一半时间也要在多多马办公,处理日常国务。坦桑尼亚2005年大选后,新一届政府再次提出要加快完成迁都的进程,但没有给出期限。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多多马城郊已经建起供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居居住的房舍。另外,多多马正在建设坦桑尼亚最大的大学——多多马大学。建设首都国际机场的计划也已进入政府辟地实施的阶段。
       多多马位于距达累斯萨拉姆市486公里远的坦桑尼亚中部高原上,接近国土几何中心,是中央铁路和内罗毕至开普敦大北公路(亦非洲著名国际公路干线)的交会点,交通位置重要。多多马占地2669平方公里,建成区625平方公里,面积人口3243472002年)。中部地区是农、畜产品集散地,有面粉、碾米等小型工厂。近10年来,多多马城市建设发展迅速,政府办公大楼、商业区、居住区等相继建成,为保证城市供应,周围地区正在打井供水、开荒造田和建设居民点。中国政府正在帮助多多马解决人畜安全饮用水的问题。
       多多马傍山而居,山下就是多多马大学,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我的第一站就是多多马大学,它赋予了整座城市浓厚的文化气息,由于政府的重视,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被调往多多马大学支持它的建设工作,原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就被调于此。这所大学于2007开始在全国招生,正在快速发展中。值得一提的是,多多马大学已与国内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开展每年互派1-2名科研或管理人员到对方机构进行高访交流、开展合作研究;双方建立网络链接,提供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共享图书资料。
       接下来我去的是议会大厦,一路上,很多地方都在施工。路边,还见到了两位马塞伊人在织“非洲辫”,一直认为能编出复杂而漂亮辫子的肯定心灵手巧非洲妇女,没想到是非洲男士也擅长此活,动作迅速敏捷,让人惊讶。非洲人很注重自己的发型,不论经济条件好坏,都舍得在头发上投资时间和金钱,各式各样的辫子显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沿途我还看到路边有卖非洲传统医药的,各种小瓶小灌里装有不同功效的药,共二十四种,前面的广告牌用斯瓦希里语写着不同药的药效。好奇地跟他们攀谈起来,方知传统医药很受当地居民欢迎,但一般能看得起德高望重传统医生(Traditional Healers)的人毕竟少数,所以他们就以摆路边堆的方式出售,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生意还不错。
       议会大厦外观设计很有特色。当地人都说议会大厦是中国人建的,但事实上是北朝鲜人修的。坦桑人分不清韩国人、北朝鲜人、日本人和中国人,在他们眼中似乎都是中国人,可见中国人已经深入坦桑人的心中。后来我们还看到了一个较大的卖纺织品市场,里面所有商品全写着“made in China”。达累斯萨拉姆买的服装大部分也来自中国。
       最后去的是火车站,这条中央铁路是德国人建的,1929年全线通车。它东起累斯萨拉姆,西至坦噶尼喀(TANGANYIKA)湖畔的基戈马(KIGOMA)。这与坦赞铁路是坦桑尼亚两条主要的铁路干线。由于年代久远,已有点破旧。

    政府的重视加快了多多马的发展速度。便利的公路和铁路运输,多多马大学的修建,议会大厦的坐镇,多多马这座年青的城市,风华正茂,蓄势待发。





竹怡 发表于 2017-10-29 19:58:12
本帖最后由 竹怡 于 2017-10-29 19:59 编辑

“非洲见闻”之六:记卢萨卡中文国际学校成立

[编者按]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下,非洲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院已经开始向非洲国家派送访问学者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他们将作为我院网站在非洲的前方记者,不断发回在非洲的见闻。本期作者王涛,是我院执行院长刘鸿武教授的在读博士生,目前在赞比亚大学留学。

       2009年3月9日,赞比亚卢萨卡中文国际学校(Chines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Lusaka)第一次股东大会在卢萨卡市内金筷子大酒店召开,标志着试运行两年的学校正式成立。笔者作为会议记录者有幸参加了成立大会。
       卢萨卡中文国际学校第一次股东大会列席者主要有参股较多的七名股东及会议筹备人员。这次会议通过了学校成立的章程,并就章程的各项规定展开讨论。股东们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股份的持有、变更及继承问题,确认了学校的运作模式,即依照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办学;第二,学校章程及各种规章制度严格参照赞比亚当地法律制定,避免因中赞双方法律理解冲突产生不必要麻烦;第三,学校规模,股份变更等方面的问题。
       会议上,成立了学校董事会,并选举了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德元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铁当选学校董事会董事长,赞比亚老莫车行董事长莫星当选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学校试运行阶段的七名股东全部进入董事会。
       董事会成立后,布置了学校成立初期的主要工作。分别有:1、办理学校成立的相关手续,如投资许可等证件;2、编订初期运作预算;3、校舍租用及装修;4、教学、办公器材购置;5、面向赞比亚及中国招聘学校校长及教师,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本科以上学历;2、具备熟练的中、英文口语及写作能力;3、具有实际教学、管理经验;4、爱岗敬业。学校董事会初步决定教师工资为1000美元/月。校长工资面议。希望国内了解非洲,热心促进非洲华人社区教育及中赞交流的人士前来应聘。学校成立之初,股东们共集资14万美元,拟在学校运作后进一步注入资金。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对学校的成立非常支持,特将使馆临近的原新华社办公楼租给学校作为校舍。学校位于卢萨卡联合国大道,临中国使馆及加拿大使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赞比亚卢萨卡中文国际学校的成立,本在三年前就有设想,当初就已计划买地办学。由于种种原因,计划被搁置。学校虽未正式成立,但临时学校借用金筷子饭店的房间,因陋就简,坚持教学。原临时学校的校长莫星就说,华人在赞比亚做生意,当这边没有中国学校的时候,子女到上学的年纪只有送回国内接受教育。这种父母与子女分居的尴尬局面使他坚持了办学的理想,为大家做一点事情。中文学校两年多除节日外从不停课,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赞比亚当地华人及使馆工作人员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服务,尤其是中文及中国历史文化教育。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赞比亚华人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受到大家好评。
       进入2009年,随着卢萨卡华人规模的持续扩大,学校生源的不断增长,正式成立学校的时机成熟。中国驻赞比亚使馆商务参赞王友博士在参观学校教学后,提出愿意将原新华社办公楼租用给学校,作为使馆对当地华人教育事业的支持。以此为契机,当地热心华人在李铁、莫新的召集下,经过多次商议,终于在3月9日召开股东会议,成立中文国际学校。
       这所学校的正式成立,不仅服务于赞比亚的中国人,还计划开展中赞文化交流项目。学校计划在小学、初中班教学的基础上,再成立成人汉语培训班,生源主要是赞比亚当地人及其他对中国语言及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正如学校董事长李铁所说,学校一方面是要让当地华人受益,促进华人社区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中赞文化交流及相互理解,加强中赞两国的传统友谊。
       卢萨卡中文国际学校的正式成立,可以看作是卢萨卡华人社会发育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既标志着中国人在这个国家的深深扎根(不少中国人的子女出生和成长都是在赞比亚),也可以看作是中赞民间交流的新成果。中国早就提出了在对非官方外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元外交的理念,中文国际学校正是这种民间外交的新尝试。董事会成员们表示,他们都是商人,缺乏办教育的经验,大家都是凭着感觉来做,或许会有很多挫折,但将一无反顾。不少股东都说,最糟也不过是血本无归而已。赔了也不怕,继续注入资金,直到把学校办起来为止。因为这个事情不是用利益去衡量的,它是一个公益事业,是为赞比亚华人后代而筹划的百年大计。
       会后,笔者与学校董事长夫人韩敬女士进行了交谈。她表示,愿意在合适的时候开展中文国际学校与我院的交流合作。她欢迎中国非洲学研究的发展,对我院的工作表示赞赏。她希望通过未来的合作,不仅促进中文国际学校的发展,更能把中文国际学校建设成一个中国学者考察、研究非洲的平台。她还希望我院执行院长刘鸿武教授能推荐优秀的教学、管理人才到中文国际学校任职。最后她表示,有机会将访问我院。



竹怡 发表于 2017-10-29 19:56:50
“非洲见闻”之五:遭遇“哈马丹风”

【编者按】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下,非洲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院已经开始向非洲国家派送访问学者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他们将作为我院网站在非洲的前方记者,不断发回在非洲的见闻。本期作者赵贤,系我院执行院长刘鸿武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尼日利亚乔斯大学留学。


       “哈马丹风”(Harmattan)是指西部非洲地区干燥多沙的强风。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的旱季,是“哈马丹风”的多发季节。“哈马丹风”是发源于撒哈拉沙漠副热带高压的一种地方风系。它在撒哈拉东部为北风,在撒哈拉西部为东北风。
       由于风来自撒哈拉沙漠,冬季浩瀚的沙漠使得“哈马丹风” 变得冷而干燥,西非各地一年中最低气温就出现在“哈马丹风”盛吹之时;而到了旱季末(4——5月),它又变成为强烈的干热风,此时也就成了西非的最热季节。在这种干热风吹拂下,只需一顿早餐的功夫,洗脸的湿毛巾就完全晾干。由于“哈马丹风”巨大的风力,来自撒哈拉沙漠极细的尘土被风刮起,形成遮天蔽日的沙尘天气。这种时候,尘埃悬浮,能见度极低,最严重时能见度降低到10米以内,迫使航班取消、公路交通受阻。出国前,我对此已有耳闻,但“哈马丹风”发威时,究竟有多强悍,对于一个从未去过非洲的我来说,是很想切身体会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刚到尼日尼亚,“哈马丹风”很快就来了。2月10日晚,吃完晚饭,突然感觉空气中有很重的尘土味,而且感觉气温下降了很多。当时并没有在意,猜想是起风的缘故。2月11日清晨起床,竟然感觉到了些许凉意,穿上外套出门上课,才发现整个城市笼罩在漫天的尘土中。粉尘遮天蔽日,能见度大概不超过50米,以前出门抬眼就能望清楚的山脊,现如今杳无踪迹。无所不在的粉尘,使得整个鼻腔中充满了尘土的味道,呼吸十分困难。下午上完课,回到寝室,房间里到处都是极细的粉尘,即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呼吸,还是难以呼吸。虽然我每天擦拭房间各处,一觉醒来,房间里又再次落满了灰尘。每天出门新换的白衬衫,下午回家后已变得灰黄。
       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当地人对此是泰然自若。在与他们交流后才得知这便有名是“哈马丹风”。因为 “哈马丹风” 通常持续的时间久,而且“哈马丹风”使得气候变得凉爽,所以他们有几分喜欢“哈马丹风”。对于空气中弥漫的粉尘他们视若无物,因为对此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2月15日,“哈马丹风”终于渐渐散去,只留下无所不在的尘土。屋顶、树木和其他植物的叶片上都落满了灰尘,看上去灰蒙蒙的,房间里也到处都落满了灰尘。
       2月28日,“ 哈马丹风”再次光临乔斯,不过这次的“哈马丹风”并不是很强烈,空气中的粉尘只在每天早晚比较多一些。在经历过上一次强烈的“哈马丹风”之后,再面对相对轻微的粉尘,我都不需要使用湿毛巾过滤空气中弥漫的粉尘,直接呼吸带着尘土味的空气了。
       “哈马丹风”还在持续,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停止,我无法预知,只希望它能够早点结束。旱季很快就会过去,雨季即将来临。雨季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无法预知,但却充满了期待。




竹怡 发表于 2017-10-29 19:54:50
本帖最后由 竹怡 于 2017-10-29 19:55 编辑

“非洲见闻”之四:一个非洲华商的传奇经历与经商心得

编者按:郭栋作为杰出的非洲华商,在乌干达早已声名远播。这次有幸近距离接触并与之交流,深感荣幸。通过文字记录下交谈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希望也能触动您!作者张月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文宣秘书。

        44岁的郭栋如今在乌干达几乎无人不晓。19年前,他刚从一家农村报社辞职远赴非洲时还一无所有,如今,他在乌干达拥有WANGO咖啡、JITCO纺织、古斯塔商企三家企业,并参股乌干达达尼罗矿业、北京亚非利加咖啡、北京万众新世纪工贸。其中,他旗下的JITCO纺织厂是非洲第二大的纺织企业。目前,他担任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对外贸易副理事长、乌干达中国友好协会常任理事、乌干达国际工商会副主席、乌干达中华同乡会会长等领导职务。因为对乌干达的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成了与乌干达总统私交甚好的朋友。2006年胡锦涛在对乌干达进行国事访问时,郭栋作为中国商人在非贸易投资的杰出代表受到胡锦涛主席的接见。
        郭栋毕业于北京一家美术学院的国画专业,毕业后在报社当了3年记者,而勾起他的非洲情结的,也正是此时认识的乌干达亲王戴维辛博瓦。郭栋来到上这个年平均气温在20——26摄氏度的“东非高原水乡”时只有25岁,那时的乌干达经常停电,平时只能用火炭烧火做饭。由于内乱刚刚结束,乌干达国内很多流亡海外的中高层人士纷纷回国,而郭栋就住在这些人的聚居区。喜欢结交朋友的他很快就争取到了在当地一家高级法国餐厅内开做中餐的机会。以这个餐厅为平台,学艺术出身的他结识了乌干达许多的上层名流。
        通过餐馆业务淘得第一桶金后,郭栋又凭借灵敏的商业嗅觉和良好的人脉资源不断尝试新的领域。1993年他看到了中非贸易的巨大市场,开始把中国的产品进口到非洲。随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从经营面包房,到做咖啡、棉花贸易,一直到开办咖啡馆和纺织厂。现在,他又把咖啡店开回了中国。去年北京奥运期间,郭栋还策划了非洲古文明展,展示了木雕、象牙雕、陶雕等300多件非洲古代艺术品。
        郭栋在乌干达学会的第一句土语翻译成中文是“慢慢来”,非洲人的意思是万事要打好基础,一步一步走。郭栋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他认为在非洲创业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慢慢来”,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要老想着一夜暴富,凡事一定要自身用眼睛去看,不要带着对非洲人的偏见。
郭栋特别讲到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一名浙江丽水籍商人,在俄罗斯经商受挫后,来到了乌干达,专门做起了从义务出口小商品到非洲的生意。           他经常用“黑鬼”称呼非洲人,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且愚笨可及。自恃力大身高,经常辱骂甚至于对那些未能按照要求完成工作的工人拳打脚踢。一天下班后,他准备去银行存钱时,被当地人用手枪击中头部,子弹从左脸颊进去,又从右脸颊出来。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既没打到骨头,也未伤到神经,同时得到乌干达国立医院及时的治疗,虽然血洒满地,他从鬼门关还是“逃”了回来。从那以后,这位华商对待黑人兄弟的态度大为转变。
        回忆近二十年来在非洲打拼的风风雨雨,郭栋总结说,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遵守法律,吃透政策,注意环保,这些都是在非经商必须要注意的事项。淳朴、热情的非洲兄弟值得我们用心去对待,只有真心诚意地尊重非洲人民,热爱非洲人民,才能获得经济上的回报。
       作为第一代到非经营的华商,郭栋在非洲白手起家的经历极具传奇色彩,但他坦言,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中非良好的双边贸易关系以及自己对于非洲的热爱:因为这份热爱,他懂得了如何用真诚与尊重同当地人交朋友;因为这份热爱,他对于相对落后的非洲更多了一份审美的情怀。郭栋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大半个非洲,甚至哪些国家有哪些风俗,有哪些美景他都一清二楚。
       说起未来在非洲的经商机遇,郭栋先生的眼神里满是自信的憧憬:“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因为我们的制造业出现了产品的剩余挤压,而我们的资源储备远不能满足未来的经济增长。非洲是一个大市场,它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贫穷落后,他们有20多个国家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非洲民间的购买力惊人,他们至少有750万富人,有近7000亿美金的私人资产。非洲的金、银、铜等矿产资源储备量很大,而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储水量是长江的10倍,这样一个没有污染的淡水源,也许将来会称为中国淡水资源的进口来源地……”



竹怡 发表于 2017-10-21 13:26:05

[编者按]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下,非洲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院已经开始向非洲国家派送访问学者和联合培养研究生,他们将作为我院网站在非洲的前方记者,不断发回在非洲的见闻。本期作者王涛,是我院执行院长刘鸿武教授的在读博士生,目前在赞比亚大学留学。

      

      

1月底,我们到了桑给巴尔岛。从达累斯萨拉姆港到桑岛的码头,坐船要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船快到码头的时候,可以从海上远远的看到石头城,心里就开始忍不住激动起来。


石头城是阿曼素丹赛德·赛义德在19世纪初期建立的。当时他为了远离时刻处于争权夺利危险中阿拉伯半岛,迁都到这里。经过多年的建设,这里发展成一个建筑极具阿拉伯风格的城市,并糅合了印度、波斯以及非洲班图人的建筑文化元素。从非洲大陆初到这里,感觉像是到了一个与非洲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见多了非洲大陆的原始和落后,到这里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当穿行于石头城的小巷中时,有一种时空偷换的错觉。这么悠长的巷子、那些长满苔藓的石板路,难道自己身处中国某个小镇?一时竟然迷失了。

石头城建立后,发展成为东非重要的贩奴基地,而奴隶贸易带来的滚滚财富也是素丹赛义德迁都到此的原因之一。石头城成为贩奴的基地之一,赛义德为贩奴商人提供保护,阿拉伯人等组织起贩奴团可以越来越深入非洲内陆去猎捕黑人奴隶。捕获并运到印度洋边巴格莫约的黑人奴隶们,从这里出海运至桑岛石头城。这些可怜的黑人从此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故乡,巴格莫约就成为他们在非洲故土的最后停泊之所,而在斯瓦希里语中,“巴格莫约”意思也是“伤心之地”。运至石头城后,黑奴一部分在当地被购买,大部分则运至更远的海外,如中东、印度,尤其是运至法属毛里求斯等地,为那里的种植园填补劳动力。如今石头城保存的奴隶市场遗址,还见证着当初黑人的血泪。而那些在遗址中嬉戏的黑人孩童,却已忘却了先人的伤痛,看到有人经过,冲上去缠住要钱,然后嘻嘻哈哈的走开。

19世纪初的世界,废奴成为风潮。英国最先实现了生产方式从奴隶制向自由雇佣劳动制的转化,于是打着正义的旗号,成为废奴运动的领军者。方兴未艾的东非奴隶贸易也被英国极力限制。阿曼素丹赛义德既要和英国保持友好关系,却又舍不得奴隶贸易这项大宗收入来源,于是在废奴问题上与英国周旋多年。开始,素丹只同意限制从石头城运出的奴隶数量,到后来禁止从石头城向海外贩奴,之后从非洲大陆到石头城的奴隶贸易也被禁止,最终奴隶制度被废除。

素丹赛义德是深谋远虑的人。早在奴隶贸易被废以前,他已深知他的国家仅仰赖奴隶贸易的收入将无法维持,于是便着手培育经济作物,实现那个时代的产业替代。他选中了欧洲风靡的香料——丁香进行推广。开始推广丁香阻力重重,他实行高压政策,强迫桑岛民众种植,终于在他有生之年,使桑岛成为世界上丁香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废奴后,国家的财富来源有了新的保障。直至现在,丁香都是桑岛的大宗作物,桑岛也因此被称作“丁香之国”。为了扩大旅游业项目,现在还开辟了桑岛的“香料之旅”,丁香成为吸引游人的旅游资源。我们入住的“桑给旅馆”(Zanji Hotel),房间里都是丁香的味道,配之以家具的风格,营造出一种氤氲的氛围。

曾通过桑岛可遥制东非大陆,素丹赛义德影响远达坦噶尼喀湖,湖边的部落都承认素丹的宗主权。赛义德去世后,桑给巴尔脱离阿曼素丹国独立发展,但走的却是一条下坡路。欧洲列强瓜分非洲时,桑给巴尔在非洲大陆的属地丧失殆尽:索马里海岸被迫卖与意大利,坦噶尼喀沿岸被德国强占。就连桑岛本土在19世纪末也成为英国保护国,从此风光不再。看着石头城斑驳的城墙、壮观的素丹王宫和那些漂浮于海面的帆船点点,不禁感叹辉煌易逝,容颜易老。又愈发觉得人之渺小,唯有将生命托付于漫漫历史中,才能获得精神的永生。

桑给巴尔独立后,因为世界形势和自身原因,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长期以来,桑给巴尔在联合体中都处于劣势。名义是联合,但在处理经济发展、政治进程等问题上,重心都在坦噶尼喀,桑给巴尔被有意无意的忽视。国家收入的大部分都用在坦噶尼喀,甚至不少桑给巴尔的收入都拿到坦噶尼喀去使用。本来桑岛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坦噶尼喀,但政府的这种偏向使其发展滞缓,引起桑给巴尔民众的不满。桑给巴尔多次要求独立,由此而来的政治运动也此起彼伏,骚乱也不时发生,坦桑尼亚这个联合体未来的出路还不明了。当与桑岛人交谈的时候,他们都会有意的把自己与“大陆上的人”区别开。他们毫不掩饰对大陆人的不满,其中有人就对我们说,桑岛人没有骗子,骗子都是大陆那边来的。还有个桑岛人对我讲,与大陆联合,耽误了他们自己的发展,结果让桑岛跌落到与大陆一样的低水平,而尼雷尔就是一个偏心大陆的的总统,有好处时他从不会想到桑给巴尔。我听了表示同情,希望这个国家在未来会公平的处理各种问题。但作为一个游客,一天之后我便离开桑岛;唯有企盼他们能面向未来,化解矛盾。但愿从“和平之港”达累斯萨拉姆开往这里的船舶能真正维系起桑岛与大陆间的和平。

注解:

桑给巴尔(Zanzibar,又译占吉巴)位于东非坦桑尼亚东部一个岛上的印度洋沿海城市上,是近年间兴起的旅游新热点。岛上融汇着非洲传统黑人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印度文化的混合,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