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酒席多,一天要吃五六桌,出门苦挣几万块,十天酒席吃一半”“农村红白事,大摆流水席,长达六七天,吃掉一整年”……每年节假日,各地网友都会“吐槽”当地请客吃饭办酒席、大操大办之风盛行。街里乡亲“随份子”被称为是“情分”、是“面子”,可这样的“习俗”却让百姓苦不堪言,“辛辛苦苦外出一年赚的血汗钱,几个酒席吃去了一半”“家里经常是有点空闲钱就‘随’出去了”。
早在三四年前,有媒体就做过统计,八项规定实施后,从中央到地方,关于领导干部婚丧嫁娶有关禁令达数百个,“报告制”“限桌令”“限礼金令”“限客令”……规定细致严格。最近两年,很多地方对于“群众操办酒席”也出台过不少大大小小的规定与限令。那么各地方执行的怎么样?“大操大办”之风是否得到有效遏制与缓解?
立下“红九条” 树起“新风气”
“每逢佳节酒席多,一天要吃五六个,出门苦挣几万元,十天酒席吃一半。”这是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曾经流传的一句顺口溜。
“那时候不仅有订婚酒、结婚酒、搬家酒、祝寿酒、满月酒,还有剃毛头酒、生日酒、甚至落难酒,这些酒席不仅将大伙的荷包吃空了,时间也吃没了。”说起过去滥办酒席的现象,塘约村村民彭珍祥直摇头。他坦言,面对五花八门的酒席,大家是既害怕又无奈。
2015年初,塘约村以整治滥办酒席风气为契机,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最终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制定了“红九条”,并为违反规定者设置了“黑名单”。
塘约村驻村的干部王璐告诉记者,“红九条”颁布后,对村民酒席进行了严格规定,整个村只能办“婚丧嫁娶”酒,礼金最高100元。红喜“餐标”为8菜1汤,每桌成本不能超过100元,请客不超过30桌;白喜就吃“一锅香”,不上瓶子酒,不发整包烟,请客不超过40桌。
“开始实施的时候有一家人办红喜多加了一个凉拌菜,违反‘八菜一汤’规定,被处罚1000元,且纳入黑名单管理3个月。”王璐说,为了严格管理,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组建了30余人的服务队伍,免费为村民提供酒席操办“一条龙”服务,服务队所需设备及服务人员劳务补贴全部由村集体资金统一列支,大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自从‘红白理事会’成立后,全村的酒席总量减少了70%,我们用60万换回之前村民浪费的3000万,这笔账怎么算都值。”左文学笑着说,现在大家办酒不比酒水高低、客人数量、菜式花样,比的是节俭。
成立理事会 打破“老规矩”
“按‘老规矩’,村里办红事每桌要8荤8素,烟酒也是比着买贵的,摆席设宴两三天。”老张头在河北省石家庄新华区岳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对于村里这些“讲究”他再熟悉不过。
“关键是铺张浪费严重,宴席的菜根本吃不完。红事不大办,面子上过不去。白事不大办,别人背地里说你不孝顺。” 岳村红白理事会理事张焕仁说道。长久以来,村里“大操大办”的“讲究”都让全村人“头疼”与无奈。
2017年1月,岳村社区两委会上就村民红白事攀比风气越发严重的现象进行讨论,计划通过设立红白理事会、成立红白事管理规章制度等方式来牵头“打破老规矩”。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出台了岳村社区居委会红白事管理办法,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理事会由村里三位有威望的老党员组成。
“红白事管理办法一出台,老百姓们连连称赞。红事从酒席数量、烟酒菜标准等方面都作出要求,白事坚决取缔穿大孝。”岳村社区居委会党政办公室主任王爱年说道,“谁家要办红白事就及时告知理事会并交押金1000元,如果能够按照规定执行,理事会退还押金并再奖励500元。近半年多来村民无一违法规定。”
“过去办场白事最少也得一万多。前几天同村一户刚办了白事,只花了一千多,办得也挺好。”村民侯大爷说。
移山易移俗难 塑文明新乡风
然而,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有效实施限制规定。“结婚、过寿宴送礼少则一两百,多则四五百,家家被礼钱搞得焦头烂额。”来自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民乐乡的陈先生给人民网留言,希望政府部门能“管管”。
在云南,麻江、德江等区县也曾出台过群众操办酒席的相关规范。然而,仍有个别地区群众反映“大操大办”之风依旧盛行:“早就听说政府杜绝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为什么一直没有落实到位?现在的农村还是依然如旧,进新房、开财门……这样一直下去农村经济条件必然会倒退。”
“政府屡屡倡导,为何总是得不到遏制?”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的一位网友的留言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回复:根据中共凤冈县委办公室、凤冈县人民政府办室关于印发《凤冈县规范操办酒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县民政局指导各村(居)委员会并督促村(居)委员会对滥办酒席进行整治,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个别的村(居)民利用村居委员会节假日放假,督查力度有所减弱的时机违规操办酒席,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当地相关部门也作出承诺:下一步县民政局将会同乡(镇)政府督促村(居)委员会对社会滥办酒席行为督查力度,杜绝违规操办酒席势头蔓延。
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地区都普遍存在。近年来,各地为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纷纷推出村规民约。然而,也有一些群众不以为然:“老祖宗传下来的习惯怎么能改,家家户户都是这样过来的。你定你的规矩,放不放鞭炮、摆不摆盛宴那是我的事。”
移山易,移俗难。千百年来,淳朴的乡村群众一直遵循着民间形成的老规矩。拿农村婚丧嫁娶来说,作为人情往来,其本意是维系情感,但是在一些地方,人情消费逐渐掺杂了一些功利意识和攀比心理,使得一个好的传统习俗变成陋习,助长了奢华之风。
对此,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移风易俗,监督干部应该更有办法去解决。党员干部作为先进代表,对群众有足够的影响力,其一举一动能起到模范作用。若干部能长期坚持发挥带头作用,在婚丧事务中,崇尚简朴低调、杜绝铺张浪费,移风易俗便也能立竿见影。
另有评论指出,“移风易俗”多数是为了社会形成一个更好的价值共识,所以无论是红头文件也好,乡约村规也好,无论是规则本身还是执行程序,都必须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标尺来丈量;移风易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用短期规定来规范行为不算难,真正能起决定作用的是移除人们心中的不良观念。
你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你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你最期盼的事情是什么?你如果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可通过《地方领导留言板》,发出自己的声音。
长按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地方领导留言板》客户端撰写建议
(责编:王醒、李璐颖)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
手机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