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煮酒论史] 清朝官员中有没有哪个官员的级别超过正一品?(转)

[复制链接] 0
回复
250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9-5-2 08:3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朝官员中有没有哪个官员的级别超过正一品?
顺治年间,清朝入关,仿效明朝制度,确立品级,并规例满、汉官员俱以品级区分待遇、地位,以示一视同仁,起到收拢人心的效果。清朝将官员品级分为九品,每一品有正、从两个级别。
所以,正一品在一般官阶下,级别最高。他们可以享受朝廷给予的最高待遇。除了俸禄、住房、出行规格外,正一品官员退休后,也有极好的退休待遇。除了退休俸禄,还可以让子嗣更容易踏上仕途,免受科举考试的艰辛。
但正一品并非级别最高的官阶,与官阶级别相对应的,仍有爵位。爵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清朝在入关前,也设立了爵位制度。
只不过,当时爵位制度仍十分混乱,与职位互相混淆,且大多分封武职官员。皇太极时期,武职逐渐与爵位分离,清朝设立了公爵、昂邦章京、梅勒章京、甲喇章京、半个牛录章京。
顺治元年,又在公爵以下,确立侯爵和伯爵,由此定下八等爵位制度。顺治四年,清朝彻底剥离武职与爵位的关系。清朝爵位制度,逐渐完善。
而这套制度,便形成后来我们熟悉的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九等爵位。这些爵位,仍与官阶品级对应。
它们当中的公、侯、伯三等爵位,属于超品,级别高于正一品。子爵对应的,则是正一品。但这些定例,需要到乾隆年间才形成。
因为清朝爵位制度的变化。所以,在不同时期,级别可以高于正一品的官员,并不相同。如果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当时只有公爵属于超品级别。这套制度仍是沿袭后金女真制度,并没有十分完善,仍有很多混淆的地方。
到皇太极称帝后,除公爵外,又加封异姓功臣王爵。当时比较有名的就是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他们都是在崇德元年加封王位的。后来到顺治年间,又有吴三桂、孙可望被加封为王爵。
这些藩王地位极高,手上有钱有枪,即便是**也要对他们礼让三分。更何况朝廷一品大员。不过,随着清朝逐渐坐稳天下,藩王成为朝廷心腹大患,削藩成为朝廷大事。
随后引发三藩之乱,康熙成功平定藩王,此后便不再分封王爵,最多只是用来追赠,并没有实际效果。
而到顺治年间,清朝设立侯爵、伯爵,康熙年间又废除实际异姓功臣王爵后,公爵、侯爵、伯爵,就成为地位超过正一品的级别。在公爵、侯爵、伯爵中,仍有更为细微的区别。
公爵中可以分为一、二、三等公爵。侯爵中,又可以分为一、二、三等候爵和一等候爵兼云骑都尉,伯爵中则分为一、二、三等伯爵和一等伯爵兼云骑都尉。它们的级别都高于正一品。
清朝比正一品级别高的官员,看似很多,实际数量仍是有限。这跟清朝初年重视武职,以军功为升阶的传统有关。
异姓功臣的爵位,都会以次一级的云骑尉为升阶单位。比如一等伯爵获得一个云骑尉,就是一等伯爵兼云骑尉。如果获得两个云骑尉,就会升阶为三等候爵。
这种依次递增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官员的升阶难度。即便是曾国藩立下的军功,也仅仅获得一等勇毅侯的爵位。李鸿章被追赠为一等候,而左宗棠仅是二等候。
这种异姓功臣的爵位,可以承袭。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不过,如果没有特殊的军功,每承袭一次,都会再下降一个级别,一直降到最低级的恩骑尉,才能世袭罔替,不再降级。
朝廷这个做法,既是收拢人心,也是希望这些继承爵位的人,可以继续努力,不要荒废待业。还有少数人,会在退休后,得到**追赠,授予爵位待遇。
嘉庆十一年,大学士保宁退休,嘉庆**特意授予他公爵待遇。又过八年,大学士威勤伯勒告老还乡,**特批退休后享有伯爵待遇。
但是,这些仅是退休后的待遇,跟在任时关系不大。而且,清朝官员如果在退休后可以享受爵位待遇,便不再享受原有的品级俸禄待遇。因为爵位待遇,远远高于品级俸禄待遇。
如保宁退休后,便只享受公爵每年700两白银的退休待遇,而无法额外享受一品大学士每年180两白银的待遇。
当然,异姓功臣的爵位待遇,跟宗室和外藩蒙古相比,仍是相差太远。宗室爵位每年可以享受一万两白银的俸禄,而官员中级别最高的公爵,每年不过七百两,两者可谓天壤之别。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我不是好人,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