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和朋友带着孩子一起出去玩,吃饭的时候,她4岁的儿子乐乐非得在餐桌上搭积木,没过几分钟,“啪嗒”积木就掉下去了。
乐乐眼看着桥塌了,两手一推,哇哇大哭起来,还发脾气把桌上的积木也扔到地上。
最后朋友也生气了:“你自己做错事,还有理发脾气?”说着就揍了乐乐屁股两下。
好了,乐乐这下哭闹得更彻底了。
2
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
阻止发脾气才有问题
在某育儿节目上,孩子吃饭的时候突然发起了脾气,把枕头扔地上使劲地踩,然后躲在门后嚎啕大哭,谁劝都没用。
妈妈把孩子拉到沙发边上,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贴标签:“你这个人,不能不讲理的。”
孩子听了,反而哭得更大声,一边哭一边喊着“奶奶”、“奶奶”、“我要奶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智脑比情绪脑发育落后。6岁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绪的绑架中,无法抽离。
在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以前,他是没有能力用理智脑思考的。
3
孩子发脾气,是大脑在发育
孩子发脾气,看似让人头疼,其实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逐渐发育的表现。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5岁的孩子,正处于道德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开始萌芽。
他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是能力又暂时跟不上,当他们的愿望无法实现时,心理就会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
愿望和实际能力的错位,使他们更加容易发脾气。
这个阶段的孩子,理智脑发育比情绪脑滞后,很多感受孩子无法用语言描述,就会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
4
“我知道......”
是缓解孩子发脾气的第一句
那么,如何促进理智脑和情绪脑的连接呢?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认知疗法在家庭教育中使用非常广泛,许多人将之比喻为帮孩子做“心灵按摩”。
而心灵按摩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和接纳。
面对孩子发脾气,与其对他说“你不该发脾气”“别闹了”“别哭了”“本来就是你不对”,不如“我知道你很难过”“你是不是很生气”“如果是我,也会像你一样很伤心的”这样的句子管用。
最后,引导孩子反思,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有耐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有耐心的孩子。
父母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