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只能有一块“表”
企业管理学有个著名的案例,叫“手表定律”,对于我们这些管家婆来说超级适用。
故事是这样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就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突然有一天,猴子“猛可”捡到了游客丢下的一只手表。他很快搞清楚了手表的用途,于是大家都向他来咨询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规律也由他说了算,他成了猴王。
直到猛可捡到了第二块、第三块手表。
每块表指示的时间都不同,到底哪个才是确切的呢?这可愁坏了“猛可”,每当有猴子来问时间,他更是急的出汗,于是一天天威望下降,整个猴群的作息也彻底乱了。看来,更多的表非但没能起到更大的帮助,反而给猴群制造了混乱,带来了麻烦。
我们在育儿路上不正是如此?面对家里很多人的指教和态度,孩子也很难辨别是非。
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每个成员之间的观点、脾性不同,在对孩子的要求、教育理念上很容易产生分歧。这些无形中的压力,就像时间各异的“手表”沉甸甸地戴在孩子身上,给他也带来了困惑和负担。
通情达理的长辈,知道你在管教孩子,得维护你的尊严,要么选择回避,要么和你“统一战线”。但多数长辈“好心的”开始指手画脚,特别是对外来的媳妇:凭什么听你的!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昨天在跟妈妈探讨手表定律时,她讲起我家里一个遥远的故事。印象中,早逝的姑父是一个个性温润但在家里没什么威望的人,做知青时与姑姑相恋结婚,返回省城后“嫁”进了我们家。我刚出生那会,一大家子都挤在一个院子里住。有一次,表哥淘气犯错,姑父要管教他,一家子人都冲上来拦着,指摘姑父怎么能这样管孩子,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大男人面子挂不住,这样的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一气之下收拾行李要回老家。后来全家人出动在火车站找到姑父,好一番劝慰才回了家。
可看看我们妈妈群里的吐槽,这样的家庭冲撞在30年后并没有改变多少:
妈妈坚持让孩子自己吃饭,等妈妈上班一走,奶奶就喂起了饭,美其名曰:吃的快、吃的多;
妈妈惩罚孩子、立规矩,老人们赶紧护着:孩子还那么小,他能懂个啥;
妈妈坚持己见,家人就群起攻之,最怕有个愚孝老公。
再小的孩子也会看脸色:到底该听谁的呢?到底谁说的才是对的?谁宠着我,我就找个靠山跟谁好,谁管我,那人就面目可憎。
父母的一言一行、周围人的一举一动,这些时间各异的“手表”让孩子失去了判断力、滋生了不合理的欲望,形成了双重性格、造成他对亲人之间的亲近疏离,在大家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会“钻空子”。时间一长,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管教孩子,都会失去威望。
其实,长辈之间、夫妻之间“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不协调。既然都想着为孩子好,不妨给他一款专属的“手表”,只有明确了教育的“唯一度量”,才能让所有的家庭成员听从指挥。
明确管孩子这件事谁说的算
管教孩子的最佳人选无疑是妈妈。“十月怀胎”、“更多带孩子的时间”都决定了妈妈的话语权。
妈妈最了解孩子、心思缜密,也看了最多的育儿知识。“自己生的自己带”,没人敢不服气。
所以,但凡管教孩子,杂七杂八的声音一出,妈妈们只需第一时间把孩子隔离,只留下“私教时间”即可。
当然,不能说其他人不能管孩子,其他人管的都不对,长辈与爸爸的“权威感”一样重要。只是我们没必要在孩子面前争个你输我赢,不管谁败了,都会削弱他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我很感谢我的公婆和爸妈,在育儿问题上能跟我保持步调一致,他们也是我公众号的读者,很多选题我都是在家里碰到了,然后去求证、去论述,他们看过才觉得心服口服:原来我们当年那些经验也会过时。
“抓大放小、私下沟通”
谁也不敢说“我的这块表就是世界上走的最准的”,所以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只要原则没问题,妈妈们也不要事事较真。我们应该庆幸,在带孩子的路上,能够拥有这么多的亲朋好友鼎力相助。
“我为什么要这样教育?”、“我为什么要你们配合我”、“孩子这个阶段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问题都可以放在私下讨论,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聊。
现在的爷爷奶奶都开明洋气得很,不方便当面说的,就在微信QQ里甩这篇文章给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