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理心是一种心理学概念,也可以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指能够设身处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认为:“同理心让我们保持弹性,远离偏见,以敞开的心灵和想法去处理人际关系。”这不是一种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后期不断培养的,那家长应该如何做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颗同理心呢?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一任老师,他们言语行为每时每刻都在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
一日,小绿吃完自己手中的蛋糕,又眼巴巴的望着妈妈手上没有吃完的蛋糕。妈妈想了想,对小绿说:“今天我们一起买了一块蛋糕,妈妈看的出来小绿非常喜欢吃蛋糕,所以妈妈想把自己手上的蛋糕也给小绿吃。”小绿开心的接下了蛋糕:“谢谢妈妈。”
晚上,小绿从邻居家小洲做完游戏回来,手里拎着一小袋饼干。妈妈对小绿说道:“这不是妈妈最喜欢吃的饼干吗?”小绿听完,把饼干递给妈妈:“妈妈,你喜欢就给你吃吧。”
二、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小洲是个男孩子,但是每回去医院打针都会嗷嗷大哭。小洲的爸爸有些不耐烦,吼道:“男孩子,哭什么哭,打个针而已,勇敢点。”
奶奶听了赶紧阻止小洲的爸爸,蹲下来抱住小洲:“奶奶知道,打针很疼,所以小洲有点紧张。”
在日常生活,不要只接受孩子正向积极一面的情绪,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失落、愤怒和焦虑这些负面不积极的情绪却选择不愿接纳、漠视甚至禁止孩子表现。孩子们长大后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负面情绪是不对的,不应该拥有的,甚至不明白自己的真正感受是什么。有的孩子在禁止自己拥有负面情绪的同时也会禁止别人产生这样的感受。
只有在家长皆以同理心面对孩子的各类感受时,孩子们才会逐渐认识接纳自己的感受,从而认识接纳别人的感受。
三、合适的沟通处理方式
美国华人作者陈愉的书《30岁前别结婚》书中提到有一次她的大女儿与妹妹玩突然哭了(因为抢玩具),情绪就像火山爆发一样,愤怒沮丧和恐惧的情绪喷涌而出。这时她并不是简单地哄哄女儿“没事儿的,不哭了啊”,而是帮她疏导情绪。问:“怎么了?你好像很生气,是不是?我想我知道你为什么生气。是不是因为妹妹把玩具抢走了呀?”
合适的沟通和行为可以告诉孩子们,你懂得理解她的情绪,这样也更有助于平复她的情绪。
四、觉察他人感受并投射到自己
小心和妈妈一起坐高铁去看海,她请求妈妈用平板给她播放动画片。小心不满妈妈打开的音量,自己调到了最大,影响到了周围人。妈妈暂停了动画片,对小心说,“如果在家看动画片,爸爸总在你边上大声打电话你会开心吗?”小心说:“会不开心。”妈妈:“所以你在这里大声看动画片是不是也会让周围的叔叔阿姨不开心呀。”小心想了想:“那我把声音关的小小的再看吧。”
父母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的行为带来怎样的感受。当孩子出现了不恰当行为的时候,不是仅仅指责孩子淘气,或者自我安慰:“他还小,长大就会变好了。”而是引导自己的孩子,做成不恰当行为后会给别人带来什么的感受。
同时当孩子做成的行为给你或身边人带来正向感受的时候及时告知孩子,并给予鼓励。让自己的孩子他的那些行为更受人欢迎,引导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想要自己的孩子拥有一颗同理心,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试试按照上面的方式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