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会发现家中小宝贝在两岁左右会出现“打人”这一行为,怎么阻止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两岁的孩子在一阶段,“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我”这个概念开始有了深刻认识。对于外界信息往往不去接受,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变得叛逆。这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同时他们也会用“打”这种行为表达拒绝和不愿意。
第二,两岁的宝宝正处于一种学习外界行为的阶段且没有是非观。在生活过程中接触到身边的家人、周围其他朋友、电视画面出现类似的行为,孩子会有意识的去学习这种“打”的行为。所以在和孩子的相处的过程中,需要给孩子构建一个温和有爱的环境,有选择性的让孩子接触到电视画面。
第三,在宝宝成长过程,很多家长会忽视孩子最初的“打”的行为,甚至在孩子动手的时候,不但不加以阻止,并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表情(微笑、乐呵)、言语上的鼓励赞同。让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所以,当发现孩子刚出现打人的行为时,就应该及时阻止,而不是给孩子留下这样的行为很有意思的印象。
第四,两岁的孩子往往控制不了自己“打”这个行为的力度,有时候孩子“打”自己的小伙伴可能只是想要表达亲昵的行为,但因为力度造成了误会。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明白“打”和“抚、触”是不同的行为。“抚、触”可以表达友好,而“打”是应该被严厉禁止的。
当孩子出现打人的行为时,家长应分清状况对症下药。打人行为发生时,应该及时阻止,安抚孩子情绪,尝试引导孩子说出打人行为出现的原因。并明确告知,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陪伴孩子一起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表达歉意。
同时我们也坚决反对家长使用打孩子的行为作为阻止或惩罚孩子的行为的手段。这不但起不到任何教育孩子的效果,还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明确提到:经常挨打的孩子最终很容易成为一个喜欢打人的人,因为他们在挨打中学到,暴力是一种表达愤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