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养老、医疗,民生三问有何新解?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十四五”开局、发轫新征程之年,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仍将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如何保障?养老保险何时实现全国统筹?看病难、看病贵如何缓解?“互联网+”医疗服务如何不断完善?今年两会将会对这些民生议题做何新解,诸多看点值得期待。 就业:“六保”任务之首,大学毕业生等群体将重点保障 “六稳”“六保”中,就业问题位居首位,重点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和困难群体就业保障。关于就业方面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据人民日报2020年10月消息,“十三五”以来,我国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16年到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目前累计已超过6000万人。同时,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 在今年2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透露,2020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随着经济企稳向好,就业将延续总体平稳的态势。但是,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面临诸多挑战。”发布会上,人社部部长张纪南说,今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仍在15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达到新高。 “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还将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通过支持企业就业、基层就业等举措,支持年轻人在各领域施展才干。”发布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李忠说。 展望“十四五”,如何提高就业质量、保障劳动者权益等话题受到关注。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就业政策体系已经很系统全面了,面对新的挑战,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同时切实抓好落实。在推行就业优先战略时要突出重点,努力解决好大学生、农民工以及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劳动者群体四方面来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就业工作。 同时,劳动者权益保障仍待完善。据《经济参考报》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灵活就业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新业态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出现了很多问题,亟待从完善相关制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十四五”期间,将以何政策带动更多高质量就业,值得期待。 养老: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国家在做哪些准备? 据人民网消息,到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8.1%,预计“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为中国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事关每一个家庭。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第二支柱年金基金投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等改革引发持续关注。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今年全国两会将如何部署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为应对疫情而减免企业社保费后,养老金发放是否还有保障?在今年2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部长张纪南表示,“虽然去年有少数省份养老金发放压力较大,但未来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是有保障的。”会上透露,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的收支相抵后,还略有结余,截至2020年底,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7万亿元。 发布会上透露,2020年,所有省份均启动实施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基金中央调剂力度不断加大,去年企业养老金中央调剂力度的比例从3.5%提高到4%,全年调剂金总规模达7400亿元,跨省调剂的基金达1768亿元。“我们也在加快研究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将进一步提高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张纪南说。 随着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收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将步入关键年。作为第二支柱的年金基金投资迎来扩围,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也在谋求突破,系列配套政策酝酿待出。 2021年1月1日,人社部发布的《关于调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正式落地。通知提高了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明确年金基金财产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40%,投资比例上限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现有年金市场规模测算,本次权益比例上限的提高,理论上将为资本市场带来3000亿元的增量资金。 第二支柱加码同时,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也将取得新突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此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符金陵透露,财政部正配合人社部研究制定支持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的措施和政策,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等手段,布局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广大参保人员的养老待遇水平。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我国第三支柱受制于收入分配格局、养老金结构、税收激励政策以及监管制度等,发展潜力未充分释放。“2021年养老金改革的关键是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第三支柱,将储蓄等转化为具有长期收益的个人养老资产成为焦点。预计年内会有系列政策出炉。” 医疗:中医药迎来大发展,互联网医疗将更便利 健康是开创未来的根基,“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推动智慧医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料将成为重点议题。 在去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在第一时间参与疫情救治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再次凸显了中医药的传统优势。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发布会上表示,在“十四五”规划制定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重要部分和内容,下一步将把中医药纳入在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建设中。毛群安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中医药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智慧医疗的建立已初具雏形。 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10月透露的数字显示,中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政策密集出台。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意见》,去年底,国家医疗保障局先后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推动医保支付范围、区域信息互认、跨部门“多码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据交汇点客户端消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建议,“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对智慧医疗的具体政策支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着力发展优势医疗领域,从单纯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形成区域协同、机构协同、上下联动,构建一个集合人才培养、数据共享、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医保支付结算等为一体的智慧医疗联合体。 此外,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会是“十四五”医疗卫生事业的“主攻”方向,是“十四五”时期继续深化医改需要持续下功夫破解的难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在接受中青报采访时表示,“不能只修大楼,而要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全科医生”,他多次建议加快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与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医疗水平与薪酬待遇,“这是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的关键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杨林花则关注到村医短缺的问题,据2019年公开数据,全国村医约有120万人,年龄大于60岁者占60%到70%。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杨林花建议,开设专门培训班,对区域内中专、大专、护校等有基础医学知识的人培养后,让他们回到乡村,“希望经过我们几年的培养,能有一批有理想、有素质、能够承担起责任的村医。” 点击进入专题:
大道不孤·勇往直前-2021年全国两会新浪特别报道
责任编辑:武晓东 SN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