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年代前的小镇,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吃店,没有光鲜的招牌,斑驳的墙上几个褪色的红字:韩记猪头肉。没有雅座包厢,老夫妻二人仅靠一个小镇人百吃不厌的猪头肉谋生,却生意兴隆。
老夫妇姓韩,六十来岁,祖传几代的手艺和配方,做出来的猪头肉色泽醺红,香气诱人,油而不腻,酥烂绵软,老少相宜;韩老爹的刀功也是一绝,手起刀落,薄片如纸透,配以蒜泥、香菜末,浇上酱油醋,是小镇人招待亲朋、好友小聚的必备。
其实,小镇上也有几家集体的、合作的小饭店,也有便宜的猪头肉,却敌不过韩记猪头肉的味道,以致韩记猪头肉一家独大,更有人到集体饭店请客喝酒,还买了韩记猪头肉带着待客。人们索性省事的叫它:韩猪头。
有幸结识韩老爹,是因为贪恋美味,常去饕餮,成了熟客,问及诀窍,也实话实说:祖上原居淮城为厨,几经战火变幻、迁涉避祸,爷爷辈辗转到小镇落脚,凭着祖上传下来的一盆卤子和独家配方、工艺,几近二百年,最苦难的日月,也不能超过五天,要把卤子回锅熬制,保持原汁原味的新鲜。破四旧的年代,因为在食品站食堂烧饭,躲过了冲击,保存了卤子,延续下来,老人把卤子视为命根,轻易不示人,因为谈得来的缘故,有幸见到那紫色的、古拙粗笨的、脸盆大小的瓦盆,里面是大半盆浓稠如酱汁的棕色液体,约有十来斤,香气逼人。
可惜的是,老人夫妇于八十年代先后仙逝,儿女们都已出去工作,那遗存了近二百年的卤子,也不知所踪,从此,小镇少了一道令人垂涎的美味,在小镇人心中留下依恋的遗憾和难以磨灭的眷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