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答疑解惑] 这位老师将教学设计做到了极致

[复制链接] 0
回复
552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616

主题

2647

帖子

8906

积分

版主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8906

首届研讨会纪念勋章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6-20 22:2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位老师将教学设计做到了极致

曹海永

  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玄武区第八届斯霞式人民教师,江苏省首届苏教版教材实验先进个人,江苏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会员。

  海明威说,作家创作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在我看来,语文教学也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作为教师,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让自己的教学从有想法到有主张,从有实践到有建构,从有追求到有境界。

  我们的教学设计出了什么问题?

  借用一句俗语“好料子不能做成差衣裳”,我想说:“好课文不能教成弱课、废课。”一节好课,要经过好好的设计,好好的剪裁。

  好的教学设计是能吸引学生的,能让学生陶醉其中、欲罢不能。而现实的学生往往是“下课生龙活虎,上课偃旗息鼓;下课一群疯子,上课一群呆子”。我们的教学设计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教学设计的程式化

  千人一面、千课一面,以至于我们的学生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步骤、环节、语言、提问都了如指掌、烂熟于胸,就连布置作业也都能猜上个“八九不离十”。甚至有优秀学生坦言:“如果老师不在,我也能代上几节语文课。”语文教学的模式化可见一斑。

  教学设计的表面化

  诚如英国诗人艾略特在其名诗《岩石》中发人深省的追问:“在信息中,我们的知识哪里去了?在知识中,我们的智慧哪里去了?”

  现在的教学设计参考得太多,各种“可资借鉴”的资源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以至让我们失去了应有的理解力和发现力。

  教学设计的复杂化

  余秋雨谈到韩剧之所以成功时说:即使篇幅很长,节奏很慢,但情节结构是简单明了的,相比之下,我们的电视剧反而“构思过度”了。

  其实,语文课堂“构思过度”也是过犹不及,想象体验、拓展补充、读写迁移、感悟发现、人文熏陶……填塞得学生都喘不过气了。

  怎样用教学设计吸引学生?

  找到一块“石”

  这里的“石”就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叩问自己:每一节课“最大的石块”是什么?还有其他的“石块”吗?

  比如,设计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

  我认为最大的“石块”应该是情——即巴金老人对孩子的热爱与期望,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对创作的热爱;

  其次的“石块”应该是理——做人要谦虚,生命要奉献,写作要有爱,学习要惜时;

  最后的“石块”应该是言——对巴金的语言特点和风格的体会与初步感受,如平白如话、亲切动人等。

  “情,理,言”,构成了这篇课文教学的“大石块”。

  提起一只“脚”

  提起一只脚,可以增强另一只脚的作用力。在教学中,就是要适当缩小角度和范围,把有限的时间集中到某一个或几个点上,而不求全面开花、面面俱到。

  比如为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表达,鲜明的效果”,我曾设计一个语言比较的环节,让学生体会。“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今年 87 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

  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巧妙运用反义词,增强了表达效果。可是,我几次试教的实践表明:这根本就是教参和教师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估计巴金老人自己也没这个意思吧,所以正式上课时就果断删去了这一环节。

  管好一张“嘴”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多一点用心,少一些草率与粗糙,力求让四十分钟的一堂课至少有一两分钟,值得学生静静地聆听和享受,久久地思考和回味。

  同样是执教《给家乡孩子的信》,我的课堂结语没有选择“感动中国”对巴金的颁奖词,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三个“石块”,自己编写了这样一段话与学生们共勉——

  “一个人,一颗心,一辈子。一封回信,一腔真爱,一生大悟。时光如水,岁月如流,巴金是金。在日益匆忙的今天和未来,总有一个人可以点亮我们心灵之灯,总有一个人可以温暖我们脚下的路。这个人就是巴金!”

  教师们评课时一致认为这样的总结照亮课堂,也打动听者的灵魂。

  用故事分享滋润学生

  语文教学可以是故事性的,因为故事具有天生的“和风细雨不须归”的恬然效果,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和生长力。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有故事的人,或者说善于创编故事、讲述故事的人。其实我们都有许多的故事,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要把自己的这些故事发掘出来,形成充满课程魅力的教学资源呢?

  《师恩难忘》是五年级上学期的开学第一课。课文学完了,学生们似乎还意犹未尽,很显然他们已经被刘绍棠笔下的田老师所吸引,对田老师神奇的故事教学充满了向往之情。其实,从前面学生的发言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想到这里,我说:“孩子们,田老师分享的是自己即兴改编的故事,却循循善诱,充满启发,你们也想听曹老师讲故事吗?”“想!”学生那是异口同声啊——“不过,我讲的故事却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真人真事。看看同学们能从我的故事中体会到什么。”

  接着,我就讲了我学生时代的老师的故事:

  在小学三年级时,在我和班主任的儿子发生纠纷,手掌被铅笔划伤(我特地伸出手给他们看了我至今仍在的伤痕),班主任买了很多补品,专程上门看望我。那时没有电话,他问了很多户人家,好不容易才找到我家。

  当他敲门时,我们都睡了,仿佛跟做梦似的。从此,我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对得起班主任的爱。结果我很快在写作上脱颖而出,相继成为语文课代表、班长、大队委……要知道,这属于“隐私”级别的故事,是我独一无二的课程资源啊!学生自然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在教学的探索中,我的心中逐渐顿生了一个美好的比喻——语文教师也可以是一本故事书啊!它能唤醒孩子们心中对学习的渴望、对真善美的追求,而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用情感倾注濡染学生

  语文是最具情感色彩的一门学科。个性阅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要特别善于以自己的激情,即把内心对文本的感动,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用语言、表情、眼神传递给学生,展示一个内心丰富的自我,引领学生共度激情四射的课堂之旅。那教师如何以自身情感资源濡染学生呢?

  基于学生:解决情感濡染的重难点

  比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学生与恩科西的生活相距甚远,与文本存在着较大的隔阂。只有推开窗儿,心灵才能“进入”文本,饱“览”无限景致。

  教师要打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艾滋病的细节化、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具体资料;让学生观看一组身患艾滋病儿童的图片;可以联系生活中一个“随时可能死去”的人的表现,体会恩科西“坦然面对”的难能可贵等。

  生活经验的参与将使心灵直抵文本深层,激发学生更为细腻的体验。

  基于教材:开发情感濡染的共鸣点

  比如,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可以找到最能反映和表达巴金老人心声的一个句子:“请原谅,我今年不能回家乡,并不是不愿意看望你们,正相反,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情感濡染的源点,从这里出发可以激荡起孩子们和巴金老人的情感波澜。

  在此可以设计一个写话练习——是呀,巴金老人是多么想和孩子们见面啊!他的心里一定装着许多与孩子们有关的愿望。拿起笔,我们接着课文写一写。“我多么想 ,多么想 ”这种基于教材的设计,自然引发孩子们的动人倾诉。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和巴金的心贴得更近、更紧了。

  基于教师:设计情感濡染的切入点

  语文教师自身的一些特殊的经历和情感,如果能契合教材的需要,往往可以成为濡染学生情感的切入点。

  比如执教《第一次抱母亲》这节课的时候,特别地多了一份不寻常的情感体验——就是这一年我真的远离了母亲,从南通的县城来到了江苏的省城。所以,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想起了我的母亲。每想一次,便多了一分难过和愧疚。

  于是,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那天,我告诉母亲我要到南京工作,为了我的理想和追求。母亲先是愣住了,好半天都没说一句话。我知道,母亲就我这一个孩子,养儿防老啊!她的心里是多么不舍得和不愿意啊!不知过了多久,母亲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去吧,别担心,趁年轻闯闯也好!”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说“有一种爱叫放手”。临走的时候,母亲突然拉住我的手说:“等等!我再给你灌瓶油吧!”我说超市里有卖的,母亲又叹了口气,“你傻呀!那些色拉油你不是闻不惯的吗?带上吧!以后……以后就没这么方便了!”一句话,说得我泪流满面。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一辈子,我再也走不出母亲的牵挂!

  课堂上,我展示了这段真实的情感,并以这样的话结束本课教学:“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每一个人都会对母亲,对母爱更多一分感受和理解。课后,就请同学们以‘难忘母亲的’为开头写一段话,然后亲自朗读给你的母亲听。我相信:这一定是最美丽的文字和最动听的声音!”

  结果家长们普遍反映:那次的写话孩子们都特别用心,读了又读,改了又改,大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味!

    文章转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