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独生子女的真实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呢?或许大部分都是下面这样的。
从小到大,是一对爹妈加上四个老人一起捧在手里的模式的;
因为就一个孩子,磕了碰了肯定是万万不能的,别说你受伤了,就是被蚊子咬个包都有人愿意为你上药;
受过的最大的挫折就是父母的批评和老师的批评,以及一次考试没考好带来的难过,每次还都有老人帮你开脱;
新时代的教育强调沟通和平等,现在老师基本也都不是凶神恶煞了,基本都是哄孩子,稍微凶了就有家长投诉;
新时代的教育不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基本上能炒个鸡蛋,叠个被子,洗个袜子都能叫家务小能手了,这点家务活儿也都是人前夸赞的词儿,人后基本都光学习不做家务了;
在大部分的家庭,只要好好学习,成绩好,基本其他事儿可以为所欲为,反之成绩只要不好,想干点儿啥都费劲;
情感教育基本等于没有,谈恋爱这样的事儿不管同意不同意,顺利不顺利,反正没人管,大部分孩子跟家长沟通后,也都是碰了一鼻子灰,不如不说,有苦也自己吃;
所有人都在告诉你怎么怎么才算孝顺,怎么怎么才算优秀,怎么怎么才算正确,没有人告诉你什么错误你可以犯,犯错了该怎么疏导自己,受到挫折该怎么克服,一般这时候他们都是数落你,责备你,看你笑话。
事实上,成年人都明白成年人世界的道理。
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对犯错和失败的容忍度本身就不高,对经历的非天灾类的挫折后的失落和沮丧的容忍度也是不高的,你会看到大家同情灾区人民,但你很少会看到同情企业破产的;你看到会同情车祸惨剧的主角,但你很少会看到同情高考失利的;
用流行的话说,在中国社会普遍的“直男癌”价值观里面,社会对于失败的男人的容忍度是更低的,很多甚至被当成弱者,被认为失败后的沮丧是男人无能的表现。
成人们都明白,在现实的成人世界中,除了最亲近的亲朋会体会你的不易,在你失败受挫后当你的肩膀,其他的人,都是冰冷的,甚至别人连看你的时间都没有。对于很多受挫的人,挫折本身可能不可怕,受挫带来的舆论影响可能比挫折本身还可怕!还会重伤别人!
成年人靠什么扛过来的?肯定是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抗打击能力啊!但是这些东西难道是18岁那天突然就掌握的吗!显然是从小培养教育出来的啊!
接下来,事实就告诉大家中国家庭的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哪些严重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
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一份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物质滥用等。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对1010名大学生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也曾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就是否有过自杀念头这个问题上,被访大学生中,26.5%的大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2.1%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数据可见,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这数据非常惊人。
大学生主要的受挫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1、因学业发展产生的挫折感
从人前人后的小明星,变成了无人问津自力更生的大学生,从优秀的学生变成了及格万岁,从有明确目标变成前途未卜,压力让他们迷失了。
2、因社交人际关系产生的挫折感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频频出问题,内心受伤受挫。 3、因恋爱产生的苦闷不安而导致的挫折感
是的,在大学生自杀现象中, 80% 的轻生者是由于恋爱受挫。中国的学校和家庭都很缺乏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我们的文化和亲子关系里,常常把这种话题当成“禁语”,或者是说出来马上就开始争执的话题,于是孩子们遭受到这类挫折,根本无处释放,过度的情绪,导致了悲剧。
当然,除了这三个方面之外,家庭关系、经济问题、职业选择、余暇生活等方面, 大学生们也常出现困惑和苦恼,不都表现为自杀这么严重的倾向,郁闷不乐,厌世,极端主义都可能出现。 二、中小学抗挫能力更加不乐观
北京市曾对 1722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当问到“你遇到失败打击时, 能顶得住吗?”时, 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以上回答是“一般”或“顶不住”。
我们身边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间因一本书,一件学习用品, 几句冷言, 一点小摩擦而发生口角,甚至拳脚相加; 有的学生因作业完成不好, 被老师批评几句就闷闷不乐, 心存不满; 有的学生遇到难题, 思考过后答不出来, 就放弃了; 有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和家长吵闹, 有的学生甚至离家出走。
独生子女的教育模式下,有一部分孩子养成了霸道、自私、惟我独尊的性格, 以自我为中心, 心理非常脆弱, 往往经受不起挫折。社会上一些人借用一个新名词——“草莓族”来形容现在的很多孩子, 形容他们表面看起来色彩鲜艳, 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 里面却苍白绵软, 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
一位从教17年的幼儿园老师说“每年都有家长找到我,问‘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绝?’我会说,‘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绝,是因为你们从来不拒绝。’有很多父母,自以为设定了限制,事实上却没有。当孩子缠着要买冰淇淋,家长先是拒绝,几经谈判后却让了步。”
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他解释说,“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挣扎。
三、脆弱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机构老师的讲的故事:通常课外补习班的新生考试都会受到“打击”,一个孩子课外数学补课考了94分,因为题目不简单,孩子还挺开心,但当家长知道是150分满分的时候,立刻不高兴了,怀疑孩子是不是跟不上?是不是不认真?是不是不努力? 现在的家长一边在给孩子不断地施压,一边又不懂得如何分担孩子的失败。面对分数和升学,有时家长的脆弱让孩子都没法理解。
温州三中一初三学生小萧说:“我妈这几天快疯了,期中考试我数学没有考好,现在到处问哪里有好的数学补习班,还说要给我找个数学家教,要知道现在周末我就星期天下午有空了。”
温州中学高一段学生小李说:“我考上温州中学,周末回家偶尔有老同学来玩,我妈就问同学考上哪所学校,如果是一般学校,她的态度就急剧转变,害得原来跟我关系挺好的同学都看出来了,再也不愿意来我家了。最受不了的是,事后我妈还会说不要和这些同学交往太深,会影响学习之类的话。期中考刚结束,他们就问成绩了,我故意说自己考得很差,气气他们。” 还有的学生说:
“这个学期期中考,家里电视不开,电话拔下,他们就连说话、走路都悄无声息,说是怕影响我学习,考不好排名下降。”
“只要是男同学打电话来,他们总要问一通,家在哪里,成绩怎么样,神经过敏。”
“开家长会他们比我还紧张,老师要是点名表扬了别的同学,没有点到我,他们回来就没完没了了。”
“我想和同学出市区玩是绝对不行的,我最好是走到哪里把我妈带到哪里。反正除了在学校上课外,我就不能离开她的视线,在她眼里,全世界的坏人都在我身边,我就是个不能自理的人。”
“我妈没事就打电话给我班主任,问这问那的,过年过节还说要送礼物,以博得老师的特殊照顾,真是对我太没信心了。”
是的,家长往往比孩子敏感多了,在他们的眼睛里,孩子必须得到他们这些老炮儿的指导才能过得好,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曾说:“童年需要一个终点,而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离开家长安全的怀抱,自主追求高一级的冒险和挑战,则是家长的职责。”
一位母亲送还不到十岁的儿子进人大附中考试,在门口家长就不让进了,于是母亲抱了抱他拍了拍他肩膀,说“儿子,加油!”他坚定地点点头,说“放心吧,妈妈!”然后一无返顾的走进校园,我一直盯着他的背影,可他连头都没再回一下。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你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过程啊,那一瞬间,孩子才真的长大了。
这方面,你看看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你就懂了。一般在机场,哭的都不是孩子,全是当妈当爸的,那眼泪汪汪弄的跟孩子要去当兵服役几年一样,明明就是为了锻炼独立性出去体验一周两周,孩子都没哭你哭什么!所以需要戒奶的根本不是孩子,是家长!
少部分孩子在营内不适应,视频跟妈妈说想家,妈妈不是鼓励孩子要独立,反而跟孩子哭做一团,还说以后不会让孩子参加这样的夏令营了,老师的内心真是万马奔腾的尴尬啊!
大部分孩子其实独立性都很好,参加了夏令营跟老师小伙伴们一玩耍就忘记了想家这件事儿了,家长们根本忍不了,要求老师全程发照片直播,老师为了满足爸妈,只能拽着孩子拍照,稍微大点的初中生根本都不喜欢被拍,一口一个不愿意,孩子们集体“投诉”家长们太无聊了,影响他们的活动,老师也没办法...... 你采访采访孩子,你就知道这事儿多尴尬了。
“住大学宿舍的第一晚,我躺在床上,感慨‘总算可以离开家了’。”
——Eva
“我三年级时第一次去夏令营,爸爸妈妈送了我就走了,不过我还是玩地挺开心。”
——Femi
这种家长舍不得离开孩子的情况在国外也是常见的,为此,有大学专门聘用了“家长驱逐员”,比如佛蒙特大学聘用了“家长驱逐员”,专门负责把紧跟不放的家长挡在门外。很多学校还指定了非正式的“家长接待院长”,专门对付难缠的成年人。你看看这些爸妈把人家大学都逼到了什么份儿上了!小石头当年可以不回家一天,那简直是开心的要上天啊!这不是不爱爸妈啊!这是需要自由的表现啊!
四、儿时完美保护,长大了咋办?
Lori Gottlieb,美国心理治疗师,也是一位母亲,在美国《大西洋周刊》中写了关于写了她的几个拥有完美童年的患者。
一位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姑且称她为丽齐。丽齐有坚实的友情、亲密的家庭,和极度空虚的感觉。她告诉我,之所来咨询,是因为她“就是不快活”。她还说,令人沮丧的是,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是对什么不满。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两个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那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为什么她总是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呢?为什么她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呢?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觉“飘忽不定”呢? 当我试图弄明白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我的沙发上坐满了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
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贴心的朋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当然也在替他们付房租和汽车保险),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
是的,无微不至的照顾的背后,是完全把孩子不当人看的逻辑,为什么这么说? 你把孩子当人看的时候,你会发现他需要犯错,需要受挫,需要磨砺,需要训练,他不是只需要关心鼓励的,他还需要成长的空间。当你为了孩子做一切的时候,你其实把他当成一个物件了,一个珍贵的易碎的物件,一个你输不起的物件,一个你太过于爱护的物件。
但这个“物件”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要开始工作,要与人交流,要成家立业,完美保护下的完美童年完全就是一个以爱之名的灾难。
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话确实在理:“你爸和你妈害了你,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
文章来自公众号 小石头侃升学
智联外语全新引进牛津大学出版的[Family and Feiends]原版进口教材。牛津“友邻”少儿英语中国版涵盖了全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英语课标”)所要求的中小学词汇及语法。6个级别的课程让学生轻松学会英语课标要求的1600个核心词汇/词组和65项语法和句型,更可在阅读中接触额外的1000多个词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输入下,能够更好地应用英语,摆脱“哑巴英语”问题。牛津“友邻”少儿英语中国版的学习方法与容量,可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可提早达到英语课标五级的要求,即初中三年级的水平,为学生迈向国际教育打好基础。 课程安排: 班级人数:4~6人,满4人即开班。 课时划分:每单元1~4课时(words、Grammar、Song、Phonics)为基础课时中教与外教的课时比例为1:1。第5个课时为skill time着重提供听、说、读、写强化训练,所有活动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将听、说、读、写训练融合一体。第6课时复习考试。FluencyTime流畅会话时间:将实用的日常用语慢慢地渗透给孩子们,让孩子在学习英语之初就有机会充分练习口语,学会对话。此部分为技能拓展内容,非必须掌握。 Culture 文化文化部分作为一个拓展内容给孩子们提供更多机会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孩子们多方位地比较自己和同龄英语国家孩子的生活,适当拓展、提高语法难度,让孩子们挑战自我,更有下一级别的语法内容提前预告。
智联精英少儿: 联系电话:0515-88898000,,88779800 校区地址:中茵海华12#楼4楼412-418(三福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