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评头论足] 缘何全国有众多的董永故里——兼论董永的故里在孝感

[复制链接] 5
回复
482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9-15 09:0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缘何全国有众多的董永故里——兼论董永的故里在孝感


来源:孝感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15-08-10 点击:85次

□ 朱幼勤
董永行孝、天女婚配的故事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孝感是董永的落籍地,且董永行孝及天女婚配传说的发生地也在孝感,也就是说,董永有两个故乡,一个是他的祖籍山东博兴县,一个是孝感。那么缘何在全国有众多地方也有与孝感相同的有关董永行孝、天女婚配的传说,以及董永故乡是该地的记载呢?或者说缘何在全国有众多的董永故里呢?所谓名人的故里,就地名学概念而言,就是这个名人归属何地的问题。董永故里也就是董永行孝事迹的故里,就这个问题笔者发表如下看法。
一、历史上多次移民大迁徙是致使全国有众多的董永故里主要原因
董永是汉代中原向江南大迁徙孝感落籍的移民,孝感是董永的故里。《中国人名大辞典》载:“董永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德安……”此外汉代刘向《孝子传》以及逸名《孝子传》、敦煌本《孝子传》均有以上记载。汉代中原地区多次陷入战乱状态,北方经济受到严重摧残,迫使人口大量移动。由中原河淮地带流徙入江南一支是当时最大量的迁徙潮流。这种局面直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形成后才逐渐低落。汝南即今河南新蔡县为汉代汝南郡属县,汝南郡与江夏郡为邻,安陆(德安)则为汉代郡治。董永推鹿车(独轮车)载父由山东向江南流徙至孝感(古安陆之地),可能在河南省新蔡县流居过一段时间。孝感地域原是汉晋时代安陆县的一部分,至公元454年南朝刘宋孝建元年析安陆之地置孝昌县,又立安陆郡。孝昌县因出了(董永,董黯、黄香、孟宗)孝子而得名,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为避皇祖讳改孝昌为孝感(见《县志》)。孝感有关董永的遗迹,多达十余处。孝感城关北门外,立有“汉孝子董永故里”碑,城南6公里有“董永湖”,湖边有董永墓,其左有永父墓,分别立有墓碑;“董墓春云”系孝感八景之一,清知县罗勉有《董墓春云》诗云:“冉冉春云长不散,曾迎织女到天门,泮池水满碧粼粼,露洗高荷绝点尘。”邻近董永墓处“董墙湾”,传为董永当年住处的邻湾;与之毗邻处有“裴家港”,为董永卖身裴财主之旧地。孝感城里有孝子董永祠,最早建于城关北门,明成化年间(1465年)迁至文庙东,与唐代忠臣张忭合祀,改名孝祠,明万历年间(1573年)又加入楚国令尹子文合祀,毁于明末。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改建文昌殿,“复修孝子董永祠”(见《孝感县志》)。这是三重建筑群在长方形院落内,大门门楣上有“孝子董永祠。正堂有董永塑像,堂后是幽静竹园;孝感城外建有“汉孝子董永仙乡坊”古牌坊建筑。有关于七仙女与董永婚配的传说遗迹更多。董家湖滨有“升仙台”,“仙女池”、“饭山”,“十三太保”等胜迹。俗传升仙台是“白日姻缘”期满后,七仙女辞别董郎升天之处。又俗传理丝桥是七仙女借天梭织绢的地方;桥畔滚子河是七仙女涮洗梳理丝绢的地方。清康熙知县梁风翔《重修理丝桥碑记》载:“城北理丝桥,相传为仙女织绢赎永地……县以永得名,桥以仙女得名,皆千秋佳话也。将戏曲与孝感地名相关联起来最早的应该是杂剧《天孙锦》,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孝感贡生严石舫所创作。他在有关《天孙锦》创作的《自叙》一文中说:作者为“董永佣身,天孙下嫁”的故事“动学士之悲歌”,从而“发天良之感激”之情,编演了一曲《天孙锦》的神话杂剧(见邑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方志学家徐焕斗编纂《听竹庐丛书》所编入的《严石舫自叙》一文)。清光绪《孝感县志》所载举人沈详祖《邑中杂咏》诗云:“不信仙人夜渡河,都将轶事艳金梭。谱成曲《天孙锦》,足抵阳春白雪歌。对该杂剧给予很高评价。此后便有孝感本地楚剧团所演的《白日缘》。
以上可得出如下的结论:董永是汉代中原向江南大迁徙在孝感定居落籍的移民,这从《中国名人大辞典》等史料以及有关七仙女与董永婚配的众多的传说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名胜古迹及杂剧楚剧资料得以印证。
二、山东千乘县是董永的祖籍,不是董永行孝事迹的的故里
从地名学概念而言,移民的故里应该是该移民落籍定居之地。作为名人的故里,还应该是该名人的事迹发生地。
山东有关董永的记载见诸三个地方的县志。清道光《重修山东博兴县志》云“汉孝子董永,旧志孝友传载,其墓在城北崇德社,县志云去墓里有董家庄,即其故宅。”清雍正十一年山东《乐安县志·人物志》载;董永为本邑历史名人,并有“天之织女怜永至孝,助其偿债”的记述。该书《古迹》中又有“董永祠,在城西太和庄,去家甚近,子孙至今承祀不乏”的记述。清乾隆四十七年山东《惠民县志》,也将董永作为乡贤载入。志云:董永佣身葬父,“葬毕,妇人求为妻,与诣钱主令织缣三百尺以偿,一月毕,辞永曰,我天之织女,缘君孝,上帝令我助君偿债,言讫,凌空去”。千乘系汉代县名,治所正是现今山东省博安县。这正好说明董永祖籍是汉代千乘县人。乐安即今之广饶县,在山东省北部,与博兴县东南为邻;惠民县在山东省北部,东界滨县,南临高青、博兴。古代这二县同隶属千乘郡。这些亦证实董永祖籍是汉代千乘县。大量的史迹、史料、传说以及地方戏剧均证实孝感是董永汉代移民落籍之地,且又是行孝及与七仙女婚配的发生地,孝感是董永的故里这是千真万确的。缘何涉及到董永祖籍的这三个地方县志,也有董永故里及与七仙女婚配的传说及记载呢?其缘由如下:一是受《孝子传》影响。
汉刘向《孝子传》云: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慜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忽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原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逐将妇人至钱主,曰:主问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定绢,即放尔妻。”于是索丝,十日内千定绢足。主惊,逐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之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多停。”语讫,云雾四垂,忽飞而去。
显而易见,这三个县的县志,所载董永行孝以及与七仙女婚配的传说,来源于《孝子传》。董永行孝的事迹以及与七仙女传说的来源地并非涉及到董永祖籍的这三个县。二是:古代“百善孝为先”,董永是二十四孝之一,其祖籍的后人将其在《县志》列入名人记载,并引用刘向《孝子传》的有关记载,以提升本县知名度,亦是情理中的事。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山东千乘县是董永的祖籍,不是董孝子的故里。
三、江南诸多《县志》所记载的有关的董永的行孝事迹及传说亦不能证实江南以及山东鱼台这些县是董孝子行孝的故里
在江南还有诸多县的《县志》载有董永行孝事迹及与七仙女婚配的传说。如清嘉庆二十二年江苏《东台县志》载,董永故里在东台。《孝友》篇云:董永(本邑)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以身作佣,葬毕,道遇一妇女求为永妻……“织绢三百以偿,甫一日辞永去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上帝命我代为织绢。言讫,凌空去。今西溪镇永与父墓并在焉。”西溪镇北有处村庄名为“傅家舍”,传为董永卖身故事中,傅员外的故宅所在地。此外镇北南仓桥有名胜古迹“凤凰池”、“金钗并”、“古槐”、“辞郎河”、“东鞋庄”、“西鞋庄”等地名均与百日姻缘的典故有关。此外,江西贵溪、江苏如皋,淮阴以及山东鱼台和浙江绍兴等地,均流传有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传说。
缘何江南以及山东鱼台这些县的方志,也有董永故里及七仙女婚配的传说的记载呢?其缘由如下:
一是与历史上多次移民大迁徙有关,尤其晋末移民大迁徙及明代清初“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迁徙有关。
历史上有多次的移民大迁徙。无论是自行的移民流徙或由官府组织的移民迁徙,最大的特点大都是以族人为群体的家族的移民流动。这从东汉会稽太守第五伦的姓氏第五得以印证。汉代向江南迁徙时,田姓家族兄弟众人,先移民者姓第一,第五次移民者姓氏为第五。又如西晋末“永嘉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中原“士庶”以家族为单位避难南下“扶携接踵”。此后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金兵大举南侵及后来的蒙古族南下,先后又经过多次北方人向巴蜀、二淮、东南,甚至岭南流移。明代清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又发生多次大迁徙。历史上的移民大迁徙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此外历史上的移民大迁徙有不少移民到某地后,并居住一定时期再又流徙(志书上称为“流寓”),直至定居落籍。晋末中原移民大迁徙,流徙到江淮(包括江西以及汉江流域的孝感),又以州,县为单位建立众多的侨州、侨县,如孝感的义阳州,便是那时候移民所建立的侨州。这些侨州侨县或流寓的移民又不断的以家族为单位向闽、浙等地迁徙,直至落籍定居。
关于董姓之源,朱洪斌《寻根问祖》说:虞舜时代,董父是驯养蛟龙的能手,对蛟龙的习性很有研究。董含管理的意思,引申为驯养。帝舜根据这一职业,任命他为豢龙氏,并把山东定陶一带的土地分封给他,还赐他以董为姓。可见董姓祖先的发源地在山东。汉代包括以后历代中原之地(包括山东)向江南迁徙的移民,董姓族人决不止董永一家。汉代董仲舒为广州人氏(今河北枣强东),官至江都相,董姓为中原贵胄,所以晋末中原“士族”南迁,董姓属于同姓率较高的迁徙,在历代中原人口南迁在江南落籍定居的董姓较多。西晋末董姓迁徙到江西(包括江汉流域的孝感)侨居以后,又有众多继续向浙、闽、粤等地迁徙并落籍定居的。例如汉孝子董黯(又作晏),便是由中原迁至江西侨居后,又继续南徙至句章(今浙江省慈溪县西南),又迁徙至孝感侨居。也有晋末流徙到江淮的董姓家族继续向江南迁徙的。明代清初江西填湖广(包括迁徙到孝感的董姓移民),也有继续向浙、闽、粤迁徙的移民。由此可见历史上历次由中原移徙至江南的移民其中董姓家族的移民继续迁徙至浙、闽、粤迁徙并落籍定居者不在少数。
以上可证:历史上多次移民大迁徙是致使全国有众多(如董永祖籍以及江西贵溪,江苏如皋,淮阴以及山东鱼台,浙江绍兴等地)董永故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修家谱立祠堂始于明初,明代中期及清代盛行之,由于时代久远,历代移民对于自己的家乡在何处以及家族移民的祖先名讳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亦是全国有众多董永故里的又一主要原因。
明初移民垦荒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口不断增长,垦殖土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至洪武二十四年,增加为387万顷。粮食产量也逐年增长。经济大为繁荣。大明王朝致力于中原正统(即儒家礼仪)的言传身教,很快为普罗大所仿效,其中修谱、立祠堂尤为底层百姓所热衷。按旧制,庶民之家不许建家庙,祭祖先也仅限祖父母、父母两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奉请天下臣工皆可修家谱获准。从此平民百姓也开始修家谱立祠堂。此时距明初大移民已有一个多世纪,几代人之后,人们连祖先的名讳,故乡都搞不清了。于是移民的后裔,甚至当地土著包括明代以前的在各地落籍的中原移民,纷纷利用早已模糊不清的移民传说,为自己的祖先说出了一个笼通概括的历史。因为明初洪武大移民时,都是从山西洪洞县一颗槐树下开始出发的。故此盛行北方数十省的大槐树移民传说,“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成了数亿中国人的记忆故乡。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部分是以麻城为集中地,然后再到四川或周边之地移民。故此“麻城过籍”又成为孝感及其周边县市千万湖北人的集体记忆的故乡;又因为不少移民在麻城过籍后,又移民四川,故而“向我家乡在何处?麻城府孝感乡”又成为几千万四川人的集体记忆的故乡。数百年前明清董姓族人先后移民至江南各地,连自己的故乡都搞不清,而远在汉晋唐宋董姓的移民对自己的故乡在何处,家族移民的祖先的名讳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汉代以“察孝廉取土”,历代皇朝倡导以孝治天下。董永是二十四孝之一,刘向《孝子传》对其故乡以及卖身葬父的事迹及七仙女婚配的传说均有记载。《孝经》是乡村发蒙课本。加上元代杂剧以及以后的地方戏如婺剧、黄梅戏、楚剧《白日缘》、《天仙配》的影响,使董永卖身葬父及仙女婚配的故事在民间更是影响深刻。明清所修纂的《地方志》,其董永的事迹及传说都是以《孝子传》记载为依据纂写的。天下董姓是一家,董永族人以董永是自己家族的成员而为荣,故此这是古代历次中原移民至江南以及董永祖籍山东千乘等众多地方将自己的移民落籍的家乡认作是董永的故里的又一缘由所在。
以上便是全国缘何有众多的董永故里的缘由所在。由此又证实董永的故里在孝感是可信的。
主要参考文献:
《北魏孝子画像研究——(孝经)与北魏孝子画像身份的转换》邹清泉著
《孝感孝文化·(天仙配)故事流传的历史地理的考察》湖北人民出版社作者蒋星煜
孝感文化·孝感历史上一部失传的神话剧《天孙锦》作者闻立珐
《孝感孝文化·董永故里》作者宋焕文湖北人民出版社
《古人社会生活琐谈·明代移民的生活》湖南出版社作者冯尔康
《姓氏分布与人口迁移》作者陈家伟《光明日报·学术》2014.11.19
《永嘉中原移民与中原文化的传播》作者王建国
《光明日报·史学》2014.7.23
《寻根问祖》朱洪武著团结出版社





本帖评分记录贡献 收起 理由
盐城越野行走 + 18 很给力!我要给你32个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2140

帖子

6224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224

人气网友

沙发
发表于 2016-9-19 08:29:21 | 只看该作者



引经据典,楼主有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2140

帖子

6224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224

人气网友

板凳
发表于 2016-9-19 08:3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9-23 17:09:23 | 只看该作者



好,
《文化娱乐》,与您共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9-23 17:09:35 | 只看该作者
微笑2046 发表于 2016-9-19 08:29
引经据典,楼主有心了。

正是。
《文化娱乐》,与您共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