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楼主:远古外星人 - 

青梅煮酒评三国——吴闲云

[复制链接] 55
回复
594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0

主题

970

帖子

3537

积分

定远将军(正五品)

Rank: 10Rank: 10

积分
3537

人气网友

21#
发表于 2015-9-1 16:23:52 | 只看该作者
曹操要暗杀董卓, 必须先得到乙方的认可。乙方即使口头上保证了, 丙方仍不可全信。这样就导致了丙方在履行合同的时候, 不卖力是优选策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7

人气网友

22#
发表于 2015-9-2 09:4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1:13:07 | 只看该作者
(11) 关东联军VS董卓

    中央朝廷官员主要是由董卓的凉州部下(凉系)和原先的朝廷官员(旧系)构成的, 曹操是旧系, 不是凉系, 所以他很难得到董卓的重用。
    曹操与王允合伙暗杀董卓, 由曹操一人去执行, 而王允什么也不做, 事败, 则曹操亏损, 事成, 则王允获利。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所以暗杀董卓的计划, 根本就是行不通的, 曹操选择了放弃。
    因此, 曹操如果继续留在京城, 无论是与董卓合作, 还是与王允合作, 都没有好结果。也就是说, 他呆在京城已经没有增值的希望了。所以曹操选择和袁氏兄弟一样的道路就是理所当然的。
    曹操逃出京城, 走这一步棋的变数是很不确定的, 有可能会混好, 有可能会混栽, 没有人能保证, 所以这一步棋是在冒险。但若不冒这个险, 继续留在京城, 那么后面的变数很确定, 只有一种可能: 就是一定会混栽, 这是可以保证的。
    在“一定会混栽”和“可能会混栽”这两者之间选择, 应该是好选的。
    两利相权, 取其重。两害相权, 取其轻。
    曹操逃到兖州陈留地方, 和父亲商量: 打算变卖家产, 散尽家资, 招募义兵, 讨伐董卓。
    这个决策是需要魄力与勇气的, 这才是真正体现曹操英雄气概的地方, 而不是所谓的敢刺杀董卓, 那只是说说而已。
    曹父比较支持: 就是本钱还是太少了, 我认识一个巨富卫弘, 若能得到他的相助, 大事可图矣。
    曹操请卫弘喝酒, 卫弘答应投资入股, 出尽了家财, 也极有英雄气概。
    紧接着, 曹操做了两件事: 先发矫诏通知各个地方政府的太守刺史们, 共同起兵讨伐董卓。然后招兵买马, 组建自己的队伍。
    这个顺序是合理的, 做两件事的时间可以重叠着一起用, 如果先组建队伍之后, 再发通知, 必然会浪费时间。
    曹操现在的身份应该是不担任任何职务的, 因此, 他的队伍是民营的, 和最初的刘关张一样, 不同的是本钱巨大, 他的这支民营队伍不见得不国营的小。
    曹操招到的人:
    1. 乐进,李典,留为帐前吏。
    2. 夏侯惇与族弟夏侯渊,各引壮士千人来投。此二人本操之弟兄:操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曹家,因此是同族。夏侯惇自小习枪棒, 十四岁就杀过人, 亡命江湖, 经历一点也不比关羽逊色。
    3. 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此二人弓马娴熟,武艺精通。
    创业之初, 还是家族势力为主。这些人只要是活下来的, 后来都成为元老。
    曹操在发矫诏通知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员时, 他不可能预先知道谁会来, 谁不来, 因此, 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力量, 他必须满发, 全国那么多州郡, 最优选的方案是: 所有的州郡全部发遍, 来了多少是多少。
    发多少的选择权在于曹操, 来多少的选择权在于各地官员。
    发传单的成本是最低的, 只要能来一路兵马, 产出就远大于投入。所以, 发传单应该尽量的全部发遍铺个满。这样才有可能招来更多的兵马。
    尽管策略上可以有优选, 但结果始终是不太确定的。
    曹操的传单发出后, 几乎就没有谁理他的, 曹操仅仅只招来了一路兵马。是哪一路? 袁绍!
    袁绍老早就有此意, 一接到曹操的通知, 就聚集麾下文武, 引三万兵, 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
    袁绍这个人的身价是相当高的。
    1. 出身高贵, 名门之后, 祖上有四代人担任过三公的职务, 极为显赫。朝廷、地方的许多官员都是袁家的门生。
    2. 在所有的地方官员中, 只有袁绍曾经在中央朝廷担任过最高职务, 并且在杀太监时, 功劳最大。
    3. 个人修养颇高, 有姿貌威容(即: 英俊威武), 且善作谦虚状, 又好纳名士, 好养门客, 在京城的时候, 宾客莫不争赴其庭, 来投奔他的人有时甚至会造成交通堵塞, 无论贵贱, 袁绍都会下车以礼相待。
    就单单只从“面子”这个方面来讲, 袁绍这个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有着其他人所无法具备的门面资源。门面资源也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早在杀太监之前, 袁绍和曹操就是密友, 现在, 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敌人又是同一个人, 袁绍又怎会不来呢? 即使以前的关系不好, 没有任何交情, 是在利益一致, 敌人一致的情况下, 选择合作, 总是正选。
    有袁绍的加盟, 形式就不一样了, 二人商量之后, 再发一次传单, 这次招来了十六路兵马, 加袁绍、曹操共为十八路。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
    是不是说各路诸侯只给袁绍面子, 不给曹操面子呢? 有一定的因素, 也不尽然。因为大家虽然都有此意, 但都不知道其他人的真实意图, 即不知道敌人是否一致, 其他人究竟是敌是友, 谁知道呢? 所以就都不敢冒冒然地参加。
    曹操的面子小, 你一参加他, 很有可能导致敌多友少, 未灭董卓, 反灭了自己。而袁绍的面子大, 有他参加的话, 应该可以保证敌少友多一些。
    不是面子表面的交情问题, 而是面子背后的利益问题, 安全保障的问题。有袁绍的面子做保障, 有野心的人们就自动的浮出了水面。
    这十八路军马, 称为关东联军, 他们代表正义的力量去挑战董卓。但无论怎样, 董卓是代表政府的, 当然要剿灭、镇压这些叛军。
    董卓说他们是叛军, 反政府非法武装, 这是说得通的。
    联军也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说董卓的不是才更具攻击性。
    首先, 最具攻击性的应该是质疑董卓上台当太尉当相国的合法性, 但是没有一个人质疑他的合法性, 这就说明, 董卓上台的时候, 他上面的人都死光了, 是该轮到他了。
    这方面找不到充足的理由, 于是, 说: 董卓, 你坏, 你残暴, 你不是人!
    董卓的确做过许多令人发指的事, 所以以这个名义来讨伐他, 也是说得通的。
    至此, 天下形成以董卓为首的政府军, 和关东十八路联盟的反政府军, 这两大阵营的对垒。都是有理由的, 都是说的为了国家, 究竟谁是谁非? 只能以成王败寇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1:14:22 | 只看该作者
(12) 十八路关东联军

    袁绍、曹操一共召集了有18路兵马, 组成关东联军, 推举袁绍为联军盟主, 共同讨伐董卓。
    1,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2,冀州刺史韩馥。
    3,豫州刺史孔伷。          4,兖州刺史刘岱。
    5,河内郡太守王匡。       6,陈留太守张邈。
    7,东郡太守乔瑁。          8,山阳太守袁遗。
    9,济北相鲍信。            10,北海太守孔融。
    11,广陵太守张超。         12,徐州刺史陶谦。
    13,西凉太守马腾。         14,北平太守公孙瓚。
    15,上党太守张杨。         16,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17,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18,即曹操。
    全国有13个州, 各州的郡(国)多者有12个, 少者也有5、6, 共105郡(约数)。除司隶外也还有12个州, 因此, 郡以上的地方官员至少有117处。这117处的官员中, 来了17处。还有至少100处没来。
    公开反对董卓的占14.5%, 是少数人, 还有大多数占85.5%的没有头脑发热, 这占85.5%的大多数人究竟是反对董卓呢? 还是支持董卓呢? 不知道, 因为他们没有明确表态。
    因此, 此时的格局为:
    1. 董卓直接控制的势力, 是北方西边的凉州, 和中间的司吏, 这2块地盘。
    2. 关东联军的主要力量聚集在北方东边的7个州。
    3. 南方的益州、扬州、交州、荆州的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参加。
    发生战争的地方只在北方, 南方并没有参与。
    南方为什么不参与呢?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 南方的益、荆、扬三个州的面积要比北方的九个州还大, 而每个州的级别又都是大致相等的, 这就只能说明: 南方不够发达。
    凡看地图, 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 就是: 划分越密集的地方越繁华。
    好比今天的蒙疆藏地区, 从地图上看, 大的很, 却不一定有人愿意去。
    益州是古巴国、古蜀国, 荆州人是南蛮, 交州是天崖海角, 即使董卓的凉州, 也被戏称为胡汉杂交, 这些大地盘在当时人的眼里都不过是少数民族, 并不像现在这么富饶。
    南方的益、荆、扬三个州相比, 扬州是沿海的, 所以又比那两个强。荆州其实不是什么好地方, 在这个时候还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起不到枢纽的作用。不过荆州北部和司吏接壤的那一块还是比较好的。
    不够发达, 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 就是董卓尽管作恶多端, 但还没有把魔掌伸过来伤害他们的利益。
    在上面北方的9个州中, 西边只有凉州一个, 除中间的司吏外, 东边有7个州, 这7个州才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地段。这和做生意开门面抢码头是一个道理, 越是闹市区的门面, 面积越是趋小, 租金越是趋贵, 越是郊区的门面, 面积越是趋大, 租金越是趋便宜。
    董卓当然要优先考虑这上面东边的7个黄金地段, 所以, 他现在没有精力对下面南方的四个州下手。
    因此, 对于南方的四个州来说, 你们打你们的, 我搞我的, 不关我们的事, 所以不参战。不支持, 不反对, 看戏。尤其是最远的交州, 从秦始皇时起, 就一直在看戏啦。
    北方发生战争, 南方还算是安定的。
    董卓的凉系不仅霸占了京城, 而且还要继续向东推进, 尽量把自己凉系的干部安排到这东边的7个地方上去。可是, 这东边7个州的人民不答应, 怎么办呢? 那就只有打仗解决。
    东边的这7个州中, 兖州最香。因为:
    1. 面积最小, 相对最密集, 人均收入相对就高,
    2. 接壤最多, 有5个州为邻居, 起到了枢纽的作用。
    所以, 兖州才是这一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 按史书上记载的, 兖州并没有冀州强。是的, 冀州好比是坚硬的骨头, 发达的肌肉, 兖州则好比是灵活的关节。尽管他不强硬, 但若把他打坏了, 骨头肌肉都会瘫痪的。
    兖州虽小, 但非常重要。所以董卓下手的目标, 兖州是最优先考虑的对象。而在18路诸侯中, 这个地盘最小的兖州, 居然占了6路(含曹操), 其他州最多的也只2路。可见兖州受到的威胁是最大的。
    1. 兖州的6路兵马, 是受到董卓的直接威胁, 他们打董卓是为了自保, 否则会被董卓吃掉。
    2. 袁氏兄弟作为地方官员时, 是董卓拉拢的对象, 如果选择与董卓合作, 就是坐等董卓蚕食关东。所以他们打董卓是为了限制董卓势力的扩张, 简单点说, 就是想和董卓争天下。
    3. 其他各路兵马, 打董卓是在响应号召。
    因此, 这18路诸侯, 打董卓这个目标是一致的, 而打董卓的目的, 则各有各的想发法, 并不太一致。这个变数就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1:15:20 | 只看该作者
(13) 袁绍的优选策略
   
    任何人的行为, 都是由选择驱动的。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行为, 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 而结果只有3种: 增值、保本、亏损。
    所谓优选策略, 就是在众多的可以挑选的方案之中, 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导致结果为增值的方案出来。
    如果谁违背了这个原则, 作出了与优选策略相反的劣选决策, 那么, 无论你多么高尚, 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现在, 东边的袁绍等18路诸侯造反了。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不造反不行:
    1. 打董卓, 存在三种不确定的结果: 增值、保本、亏损。各有三分之一的可能。
    2. 不打董卓, 只存在一种很确定的结果: 亏损。迟早要被董卓蚕食掉。
    所以, 打董卓是优选策略。这个选择是有可能导致结果为增值的。
    既然决定了要打, 就得找个理由来证明他们的行为是合法的。找合法理由, 不完全是为了讲道义, 而是为了获得其他不参战的诸侯们的支持。
    你打董卓是合法的, 其他不参战的诸侯们可能会支持你多一些, 你打董卓是非法的, 其他诸侯就有可能会乘机剿灭你而立功。
    所以, 一定要找个好理由, 方能出师有名。
    找好理由, 尽管一直被视为道德层面的东西, 但他同样也是有可能导致结果为增值的优选策略。所以一定不能忽视, 必须加以利用。
    找什么理由打董卓最好呢?
    最大的理由是质疑董卓上台的合法性, 但是没有人质疑, 这就默认了董卓上台是合法的, 他的这个相位是皇帝认可了的, 所以不能以这个理由去打他。
    这个理由不行, 那就再找下一个理由: 董卓上台之后, 都干了哪些坏事。
    董卓干的第一件坏事, 是废长立幼, 换皇帝。以这个理由来打董卓, 行不行呢? 也不行:
    1. 皇帝年少时, 由三公、将军、太傅这五府掌政, 因此, 换皇帝是五府做出的决策, 虽然是董卓蛮横霸道地威胁强迫大家通过的, 但毕竟大家都是一致通过了的。那么, 由五府做出的换皇帝这个决定, 你下面的官员就只能接受, 而无权反对。所以根本就不能以这个理由来造反。
    2. 如果袁绍指责董卓换皇帝是谋反, 那么, 这个理由对袁绍自己也是不利的。因为袁绍的优选策略至少有两个: 一是进攻, 消灭董卓。二是在消灭不了的情况下, 袁绍可以在东边的8个州建立一个新的汉朝, 找一个皇室宗亲来担任皇帝一职。所以千万不能说董卓换皇帝是谋反, 否则, 自己也不能这样干了。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 袁绍尽管十分痛恨董卓换皇帝这件事, 但也绝不能以这个理由来讨伐董卓。因为这个理由并不能导致结果为增值。不能导致结果为增值的理由, 无论多么正确, 都是没有用的。
    因此, 那就只有再往下继续寻找理由: 董卓毒杀少帝这件事是可以利用的。虽然没有什么证据, 但想必也十有八九是董卓干的。再就是董卓滥用职权犯下的一系列滔天罪行, 天下共愤。这些都可以作为讨伐董卓的理由来利用。
    讨伐董卓的理由虽然有了, 但问题是: 即使董卓有罪, 你又有什么权利来制裁他? 大家谁都没有这个执行权。执行权在皇帝, 不在袁绍。袁绍想制裁董卓, 得有皇帝签字通过才行。
    皇帝在董卓手里, 这是不会被批准的。因此, 董卓的优势就相当大了, 无论他怎样胡作非为, 他的暴行都是合法的, 都是经皇帝批准了的。而只要是反对他的, 就都是非法的, 都会被批准逮捕。
    既然没有皇帝的授权, 袁绍他们就只有伪造, 这叫: 奉天子密诏。
    奉天子密诏, 就是皇帝秘密命令我等来攻打董卓的, 不是我存心要跟董老头子过不去。
    密诏当然是假的, 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伪造这个东西, 是必须的, 他可以向大家“保证”: 请放心, 打董卓是合法的, 皇帝叫我们打的。
    这也是有可能导致结果为增值的选择。
    请记住优选策略的要点: 被选择的行为, 应该具备有导致结果为增值的可能。而不是其他。
    也就是说, 是“因为打董卓可能导致增值”, 才去打他的(以他坏的理由去打他) 。而一般史书上说的都是“因为董卓坏”, 才去打他的。这两者是有天壤之别的。
    在那么多打董卓的人中(包括刺杀他的), 也许有的只是为了泄私愤, 也许有的真的是为了忠君爱国, 也许有的另有其他目的, 总之, 原因会有N种, 其实, 无论是什么原因,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看结果是否产生了增值。因为:
    1. 只有使结果产生了增值, 才能胜出,
    2. 行为不能使结果产生增值, 那么, 这个行为就是浪费,
    3. 行为使结果产生了亏损, 你就会被淘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1:16:15 | 只看该作者
(14) 董卓的优选策略

    袁绍等关东诸侯兴兵来打, 董卓不可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给他们打, 那么, 董卓是怎样应对的呢?
    他总共只有3种选择: 攻、守、退。
    1. 攻。主动出击, 采用粗暴的手法猛打火拼, 或是采用柔和的手法离间瓦解, 或是其他办法。总之, 攻只有一个目的: 彻底打垮关东联军, 使关东的7个州真正成为自己的地盘。
    2. 守。被动防御, 守住关东联军的进攻, 使他们攻不破。守住后的效果为: 董卓占据西边的凉州这一大块地盘和中间的司隶这一小块地盘, 关东联军占据东边的7个州(这7个州的地盘都不大)。双方互不能胜, 各占一半天地。
    3. 退。主动或被动撤退, 放弃司隶, 退回到凉州老巢去。退守的效果为: 董卓占据西边的凉州这一大块地盘, 关东联军占据中间的司隶和东边的7个州。双方各占一半, 董卓占小头, 关东联军占大头。
    这三个选择中, 攻, 是首选, 因为进攻有可能导致结果为增值, 而其他两个选择则不能。
    18路关东联军中,各路兵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总共大概40万人是有的。董卓京中的兵马大概是20几万, 处于弱势, 一交战就折了猛将华雄, 吕布纵英雄, 但被一伙人围着打, 最多也只够保个本。
    凡是属于双方对抗性的博弈, 往往是实力在起主要作用, 智慧起到的作用相对要少些, 而运气起到的作用就更少了。
    董卓采用强攻, 根本攻不进去。来硬的不行, 就来软的, 采用离间瓦解之术, 拉拢联军中最前面最勇猛的孙坚, 但是, 孙坚不买帐, 董卓瓦解不了。
    因此, 处于弱势的董卓, 没有条件实施最优选的策略, 进攻无法取胜。那么, 他其实只有两个选择了: 防守司隶, 或是退守凉州。
    防守司隶, 20几万人未必守得住40万人的进攻, 这也不好。如果把他老巢凉州的20几万大军都调过来, 应该是可以守得住的。问题是凉州的大军主要是用来防御境外胡人的, 暂时挪用一下估计还是可以, 但绝不能抽过来长期驻守司隶。否则, 就等于是放弃了凉州。
    既然不方便把凉州的20几万人调过来, 那么, 把司隶的20几万人调过去, 可不可以呢? 这个选择应该是可以的。放弃司隶这块小地方, 总比放弃凉州老巢大地方要好。
    所以, 董卓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迁都。把京城从洛阳搬到长安, 皇帝、大臣、官员都强行搬过来。也就是退出司隶, 牢守凉州。
    这是董卓在两个可以挑选的劣势选择中, 做出的较为优选的决策。
    注意: 董卓集中两处兵马(约有四、五十万), 在选择是守司隶还是守凉州的问题上, 选择守凉州是优选方案。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应该没有什么争议。而有争议的是:如果董卓集中全部兵力, 猛烈进攻关东联军, 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这个才是最优选的策略! 因为集中兵力后, 并不比关东联军弱, 甚至要强, 再者, 只有进攻才有可能导致增值, 带来收益, 而无论防守何处, 都不会增值, 最多是保本。
    那么, 董卓为什么不选择这一更具优势的方案呢? 这是因为:
    选择进攻, 成本太高, 董卓必须押上全部家当来下注, 而进攻后的变数总是胜败各占一半, 胜则独霸天下, 败则倾家荡产。也就是说, 这个优选策略可能导致董卓要么获得100%的利润, 要么一切归为0, 出现两个极端。
    如果选择防守, 那么可以确定: 已得的这部分利润, 是完全守得住的, 虽得不到100%, 但也不至于变成0。
    关东联军需要获得收益, 董卓同样也需要获得收益。关东联军若不打董卓就不可能产生收益, 而董卓不打关东联军, 则还有别的办法产生收益。这就要考虑到皇帝的收入了。因为皇帝的收入已经变相的成为董卓的了。董卓手里多了这张牌。
    皇帝主要有两项收入: 一是全国各地的税收要上缴进贡给皇帝, 二是卖官的钱, 每个职务按大小论价, 这个是皇帝的私房钱, 从汉灵帝开始的, 即卖官粥爵, 这在当时是合理的。
    现在, 这两项主要的收入(或另有其他收入)当然是由董卓代皇帝收管的, 只要皇帝在自己手里, 他就有权向大家收这个钱。
    东方的7个州虽然乱了, 但在程序上还是免不了的, 由于这个钱是交给皇帝的, 所以必须按时交纳。因为大家反的是董老头子, 不是反皇帝。
    但这个钱一交上去, 就又到了董老头子手里, 所以很矛盾, 于是, 大家渐渐地, 开始学会赊帐了, 口头上还是承认给, 就是拖欠着不拿出来。
    下面南方的四个大州并没有乱, 当然是会定期按合同交钱的。
    总之, 只要皇帝在董老头子手里, 董老头子就赚大了, 这个利益要远比拿家当去跟人家拼命划算, 无非是减少了东部几个州的收入而已。
    因此, 董老头子不与关东联军火拼(防守), 他的较高收益是有保障的。如果火拼了(进攻), 就是两种结局: 一是比原先增加一些, 一是全部输个精光。
    董老头子不愿意冒险, 保守地选择了防守, 这是相对理性、稳健的做法。
    但也从侧面暴露出董老头子这个人: 缺乏一统江山的英雄豪气, 不敢像历代开国皇帝那样孤注一掷, 做亡命之徒。董老头子攒了不少的钱, 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事成, 则雄据天下, 不成, 守此亦足以毕老。
    都安排的好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1:17:09 | 只看该作者
(15) 国会纵火案
    关东联军来打董卓, 发起了战争。从战争的结果来进行倒推, 一定会出现如下结局之一种:
    1. 联军方消灭了董卓方,
    2. 董卓方消灭了联军方,
    3. 互不能消灭, 双方打平。
    对于双方来说, 结果都存在胜、负、平三种可能之一种。而在最初的布局阶段, 双方一定都是首选取胜之道, 次选战平之道, 尽量避免失败的命运。
    如此, 董卓的策略一定是: 首先想办法消灭关东联军, 如果消灭不了, 那就想办法守和, 如果守不和, 那就只有等着去死了。
    董卓要想消灭关东联军, 他总共只有两个选择:
    1. 就本部20万人, 进攻联军40万。这个办法存在百分比很小的巧胜可能, 但经董卓反复试验而确认: 不能获胜, 只有小亏。因此, 这个选择根本无法实施, 达不到目的。
    2. 把老巢凉州的20万人调来, 40万进攻联军40万。这个办法应该存在50%的胜算几率, 一旦成功, 也只能增加东部7个州的收益, 一旦失败, 将血本无归倾家荡产。收益与风险严重失衡, 不划算。所以他不愿冒险, 这个选择没有加以任何试验就主动放弃了。
    因此, 两个选择, 一个主动放弃了, 一个根本无法实施, 这就是说: 董卓不可能消灭关东联军。
    既然不可能消灭关东联军, 那就只有守和, 守和后的结果为: 董卓占西, 联军占东, 各分一半, 战争结束。这个结果是董卓放弃进攻后的最佳结果, 他应该想办法促成这种局面的形成。
    在这一局中, 董卓要决策的项目是: 怎样才能守和。
    董卓要想守和, 有两个选择:
    1. 就在洛阳防守。不让关东联军打败。
    2. 退到凉州防守。不让关东联军打败。
    如果就在洛阳防守, 本部20万人, 防守联军40万的进攻。这个难度比较大, 有一定的守和可能。但是损耗一定不会小。
    即使守住了, 也只是在僵持, 对方一定不会轻易地罢兵, 时间一耗长, 联军方有出现内乱的可能, 董卓方也同样有出现内乱的可能。董卓方的人少些, 先出现内乱的几率就会比联军方大。
    因此, 就在洛阳防守, 虽有守和之可能, 但风险较大。如果退到凉州防守, 则非常容易形成守和的局面。
    于是, 董卓主动放弃洛阳, 退守凉州去了。这就明确地表了态: 董卓不想和他们打仗, 已经向对方妥协了。
    注意: 不是说董卓怕了袁绍, 是因为打仗对董卓益处很小, 而害处极大。这是由利益关系决定的, 打仗的本质, 就是为了争夺利益, 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董卓已经是巨额利益的获得者, 为了避免损失, 保存已得的胜利果实, 这样选择应该是比较稳健的做法。
    董卓主动妥协的目的, 是为了避免打仗, 减少损失。但是对方不一定就会让步, 因为对方依然也存在攻、守、退三种可能。
    1. 攻。关东联军继续追击, 追到凉州来打。
    2. 守。关东联军放弃追击, 但防止董卓反攻。
    3. 退。关东联军不存在退, 只要不进攻, 就可以算退。
    因此, 对于董卓来说, 只要联军不进攻, 不追到凉州来打, 一切就万事大吉了。对方只要一放弃进攻, 则和局马上成立, 双方各占一边。
    所以, 董卓只有一个任务: 就是设法阻止关东联军的追击。
    用什么方法来阻止敌人的追击呢? 用兵当然是个办法, 但最好的办法还是用利。因为联军打董卓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 更不是为了忠于皇帝而打仗, 而是为了争夺利益而打仗。
    董卓曾经企图吞掉东部, 威胁到了东部的利益, 所以东部要和董老头子拼命, 而董老头子没有威胁到南方4个大州的利益, 所以南方就不愿意参战。就是这个道理, 并不是东部的人比南方的人更忠于皇帝, 更痛恨贪官。
    现在, 董老头子跑了, 解除了对东部的利益威胁, 那么, 东部攻击董卓的积极性马上就要降下来, 因为他们即使能把董老头子消灭掉, 他们所能得到的利益, 还是和这差不多的。那就没有必要浪费精力了。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 董老头子一撤退, 把司隶这个小地盘送给18路诸侯, 那么, 一定会分赃不均狗咬狗。谁若继续追击, 谁将孤军犯险挨揍, 并且自己可能得到的那份利润会被同伙们瓜分, 有害无利, 导致关东联军都不敢轻易追击。
    董老头子做出了让步之后, 40万兵马就凝聚到了一处, 胜率就会增加, 对手如果还追过来, 阵线就会拉的太长, 胜率就会下降。对手如果也是理性地权衡利益得失的话, 理论上就该停止追击了。和局就此形成。
    但是, 万一对手疯了, 偏要非理性地追过来拼命怎么办? 董老头子想了一条毒计: 切断东部与西部通道的枢纽, 在这里人为的制造一个巨大的障碍,使他们造成补给上的困难, 即使追过来了, 也只有挨打的份儿。
    连接东西部通道的枢纽, 就是洛阳。把洛阳的财富全部卷到他凉州来, 等于没有什么损失, 再把洛阳城毁掉, 变成一个废墟, 送给18路诸侯, 这个战略要地就再也起不到半点作用了, 18路诸侯即使全部扑到凉州来, 也是没有什么后劲支持的。
    于是, 董老头子开始行动了:
    先杀掉袁绍的叔叔, 将袁家灭族, 职务换上别的人, 你袁绍就是打死了董老头子, 依然轮不到你来把持朝政, 彻底断了袁绍的念头。(袁绍只有报仇的私念了, 事实上, 袁绍一直没有报仇。)
    然后, 将洛阳富户的财产全部没收入官。凡是袁绍等门下宗党, 全部抄斩, 取其金赀。
    再将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全部驱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最后, 董老头子临行时,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余车,望长安去了。
    这一兽行(战略上很重要), 董老头子自己的人也曾反对过, 但董老头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如此, 则和局彻底形成。两大集团很难发生大规模的火拼, 东边的联军休想跑过来消灭董老头子, 当然, 董老头子从此再也休想得到东边的7个州。之后, 东部与西部之间, 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战争发生了。因为互不侵犯,已经失去了利益冲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1:19:19 | 只看该作者
蝶飛飛 发表于 2015-9-4 09:04
不装我们还是新盐城朋友

我们同卞局同一个办公室好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905

帖子

3816

积分

定远将军(正五品)

Rank: 10Rank: 10

积分
3816

人气网友

29#
发表于 2015-9-4 13:22:02 | 只看该作者
另类的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23:40:38 | 只看该作者

是个长得很丑的东台老男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1:32:42 | 只看该作者
(16) 曹操为什么要单独追击董卓
    董卓把京城的财富全部转移到凉州后, 一把火烧了京城, 转身就走了。关东联军仅仅只能占领一个废墟, 虽然没有多大收获, 但威胁已经被解除了。
    现在, 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们坐在这一片废墟上商量: 下一步究竟该怎样行动。无非是两个选择:
    1. 继续追击董卓, 赶到凉州去消灭他。
    2. 放弃追击, 就此结束战争, 各人回家。
    这两个选择, 究竟哪一个更好? 可以通过比较法得出结论:
    董卓已经主动放弃了进攻权, 又主动放弃了防守权(京城), 仅仅只保留了一个退守权(凉州), 因此, 董卓的选择权只剩下一个: 退守凉州。
    而关东联军则攻、守、退三选皆有能力做到。选择权越多, 则越占优势。也就是说, 董卓已经不打关东联军了。而关东联军则是既可以打董卓, 也可以不打董卓。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应该更具优势。
    那么, 关东联军应该采取继续追击的策略才是首选。即使后来确实打不过, 再退回去也不迟嘛。
    但是, 大多数人却都不愿意再打了, 选择了放弃追击。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次选的决策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成功的胜算有多大?
    董卓是主动撤退的, 并不是打败了逃跑的, 所以你赶上去打他, 结果根本无法预料。但可以预见的是: 董卓的40万兵力正在会拢聚集, 而关东联军的40万兵力正在战线拉长。这个形势对联军并不有利。
    总之, 没有任何数据可以支持联军必胜, 同样, 也没有任何数据可以支持董卓必胜, 所以, 这个结果是不太确定的, 应该是双方各有一定的胜算几率。
    我希望大家尽量不要在不确定的事物上猜来猜去, 没有意义的。优选法是人在选择, 不是神在选择, 这个问题既然暂时无解, 就放一放, 再从其他角度进行选择, 看还能不能找到比较确定的因素。
    第二、成功后的利润有多大?
    关东联军能不能打赢是个未知数, 假设打赢了(这是最好效果), 消灭了董卓, 能产生多少利润呢? 这个应该比较好算:
    皇帝下面依然是五府(三公、太傅、将军)掌政, 这些关东的地方官们能不能混成京官呢? 估计是能, 但能不能混进五府呢? 恐怕是不能。最多只有袁绍或是袁术混上了大将军之位, 或是两弟兄一个当大将军, 一个当骠骑将军, 总之只有一个名额可以进五府去把持朝政。
    这些关东的地方官员们即使混成了京官也比原先的地方土皇帝强不了多少, 在朝廷里不能把持朝政又受制于人, 甚至还不如在自己的地盘上当土皇帝划算。
    因为这些诸侯们已经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了, 这和当年的董卓在西北地方当最高长官是一样的, 皇帝怎么给他封官, 他都不会去的。
    这样一算: 冒着死亡的风险去打董卓, 即使打赢了, 还是回去当地方上的土皇帝, 不打董卓, 马上就可以回去当土皇帝, 打与不打得到的利益是一样的, 悬殊不大。那么, 上面那个无解的问题就可以不用解了。
    现在, 董老头子跑了, 对他们不构成威胁了, 所以他们一致选择了放弃追击, 因为费一趟力和不费力的收益是一样的, 你还跑去打, 不是脑残么?!
    只有袁绍、袁术两弟兄才有可能成为进攻获胜后的最大受益者, 所以也只有他们才是最希望大家出一把力杀到凉州去的人。
    可是, 他们只是少数, 绝大多数人都是不会无偿卖命的, 在这种情况下, 不要说袁绍只是个盟主, 他就是皇帝, 他就是玉皇大帝, 他也是指挥不动了的!
    所以, 关东联军没有继续追击董老头子, 是由可以预见的(很确定的)利益结构导致的, 请大家再不要把这个责任全部归罪于袁绍指挥无方了。书上之所以要那么写, 完全是出于某种需要而故意污蔑袁氏的。可以肯定地说, 这个时候的袁绍, 要比任何一个人都着急!
    袁绍这个盟主已经调不动这帮诸侯了, 东西方形成和局的大势已定, 难于扭转。曹操正是看破了其中的奥妙, 捏住所有人的软肋, 大叫道:“董贼弃逃, 此天亡之时也, 一战而天下定矣! 诸公何疑而不进?”
    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
    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以谋!”遂自引一万兵来赶董卓。
    曹操的这个举动, 并不是真的要去打董老头子, 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因为一万人去打几十万, 这是很搞笑的, 不需要细推就能知道结果。所以他一定会采用只追不打的策略, 做做样子给袁氏弟兄看, 给各路诸侯看。
    袁氏弟兄一看: 好! 只有曹操是和我们一条心的, 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
    各路诸侯一看: 好! 只有曹操是真正一心为公为国的人! 我们都不如他。
    这样演变的后果必然是: 若袁氏弟兄得势, 曹操将成为被重用的对象。若袁氏弟兄失势, 则曹操有可能被推选为下一个盟主。左右逢源, 为今后的发展, 获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曹操单独去追击董老头子, 一定没有取胜的可能, 若只追不打, 安全应该没有问题的。但是董老头子相当的狡猾而老练, 差点要了曹操的小命。不过曹操还是逃回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1:33:30 | 只看该作者
(17) 袁绍为什么要另立皇帝
    董卓撤退之后, 关东联军也不继续追击, 双方就此罢兵休战, 于是, 东西方之间出现了和局, 很长时间都没有刀兵相见。
    这一时期, 天下的局势为:
    1. 董卓占据了上面北方的西部, 不足四分之一的地方,
    2. 关东联军占据了上面北方的东部, 大于四分之一的地方,
    3. 下面南方是没有发生动乱的四个大州, 占全国二分之一的地方。
    这三大板块, 在名义上全部都属于皇室汉献帝所有。但是, 汉献帝被牢牢地控制在董老头子手里。
    东部关东联军的部分收入, 必须按规定向汉献帝进贡, (主要有两项收入: 一是地方税收, 二是卖官的钱)。但是关东联军不愿上交, 因为一交上去就等于是白送给了董老头子。
    但又没有理由拒交, 怎么办呢? 赊帐、拖欠是最好的办法, 口头上还是保证给, 就是不拿出来。董老头子也确实拿他们没办法。这样, 关东联军虽在名义上还是汉献帝的臣下, 但实际上已经是独立了。他们的收入, 各个地方的最高长官各人自己装腰包里, 你董老头子还是继续当你的丞相, 只要不来惹我。
   
    东西方形成了对峙的状态, 谁也战胜不了对方, 由动态的战争演变成了静态的抗衡。如果维持现状, 不发生其他变化, 继续演变下去的话, 只要时间一长, 西边的董卓方就会渐渐占优。
    原因是: 占全国二分之一的整个南方, 虽然不是董卓绝对控制的势力范围, 但他们是要定期向汉献帝交“租金”的, 当然是由董老头子代为收管。也就是说: 董老头子享受全国接近四分之三的利益。关东联军享受东北大于四分之一的利益。
   
    董老头子由于多了汉献帝这张牌, 就多了下面整个南方的收入。如果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看, 这个局面对关东联军是不利的。注意: 是指就长期战略而言的。
    关东联军在不能够消灭董老头子的条件下, 要想长久的和董老头子博弈下去, 最好的做法就是去抢下面南方四个大州的利益。只有这样做, 才既可以使自己增值, 又可以遏制打击对手, 缩小与对手间的差距。
    所以, 这一方案是关东联军长期战略的优选策略。
    全部抢到恐怕是不可能的, 但最可能也是最容易形成的局面是: 西南的益州归董卓, 东南的扬州归联军, 中间的荆州可能会有局部战争, 如果平分, 也是联军占大头, 最下面的交州怎么分都是可以的。
    这样一来, 关东联军就可以占据一大半江山了, 而董老头子只能占一小半。这个局面就很利于关东联军未来的走向。
    能抢到一半, 是最有可能形成的结果, 全部抢到是最好效果, 完全抢不到是最坏效果。
    因此, 对于关东联军来说,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 如何去抢占下面南方四个大州的利益。
    首先, 绝对不能武力攻打, 你去打他, 凭什么打他? 他必然要和你拼命, 这样一来, 很容易形成南方的诸侯们和西北的董老头子联手夹攻关东联军。
    所以, 不能取代他们, 只能让他们归顺。他们还是继续做当地的土皇帝, 只是原先交给董老头子的“租金”就不用再交了, 而是转交给关东联军。
    这样, 对于南方的诸侯们来说,“租金”无论交给谁, 都是一样的, 利益上不会受到任何损失, 甚至交给新老板, 还有可能优惠。
    问题是: 南方的诸侯们和关东的诸侯们是同样的级别, 他们交“租金”给皇帝是理所当然的事, 凭什么要交给你关东联军呢?
    所以, 关东的诸侯们是没有资格找南方的诸侯们收“租金”的, 只有皇帝才有这个资格。那么, 关东的诸侯们就必须要弄一个皇帝出来, 才能够具备这一资格。
    于是, 关东的诸侯们在袁绍的倡议下, 一起来作这个重大的决策: 怎样弄一个皇帝出来。
    他们要弄一个皇帝出来, 现在是有这个条件的, 因为他们已经近似于独立了, 并且董老头子拿他们没有办法。
    经过商议, 首先, 决定推举汉室宗亲刘虞出来担任皇帝一职。
    刘虞凭什么当皇帝? 这不是造反么? 这不是造反。
    因为皇帝是汉灵帝的长子, 即少帝, 他已经被董老头子毒死了, 董老头子又另立的这个小皇帝(献帝), 其实根本就不是汉家皇室的骨血, 那是个假的! 天下的诸侯们都被董老头子欺骗了, 长安的众公卿们因为惧怕董贼, 所以也都不敢说。但国不可一日无君, 所以立汉室宗亲刘虞为帝。
    这是可以说得通的, 有几个人知道真相? 又有几个人在乎真相呢, 大家一切的信息来源反正都是听别人说的!
    如果这个决策一旦通过执行的话, 南方的众诸侯们肯定有人会相信, 会动心, 因为绝对不会100%的人都跟董老头子是一条心的。任何事都是三分之一的人干, 三分之一的人看, 三分之一的人对着干。
    南方的众诸侯们不会在乎谁当皇帝是否合法, 因为谁当皇帝都与南方的诸侯们没有什么关系。当年, 董老头子一句话, 这个皇帝不行, 换一个! 大家还不是都默认了。现在, 袁绍如果说, 这个皇帝是假的, 再换一个! 大家的反应会和原先是一样的。
    出现两个皇帝之后, 南方很容易分成两半, 西边的归董老头子, 东边的归关东联军。(各占多少可能不等), 有条件形成东西两汉并存对峙的局面。
    董老头子的优势, 就是多了皇帝这张牌。而关东联军的这个决策, 另立一个皇帝出来, 既可以使自己行为的结果有可能导致增值, 又可以有效的遏制打击对手方的优势。
    所以, 这个决策对于关东联军整个大集体的长远利益来说, 是一个优选策略, 至少也是一个优先考虑的方案。因为这个策略可以导致原先四分之三对峙四分之一的局面, 改变成二分之一对二分之一的局面, 平分秋色, 联军不吃亏。
    策略是好的, 下一步就是怎样落实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1:34:15 | 只看该作者
(18) 袁绍弟兄的明争暗斗
    关东联军如果单方面宣布西部长安的汉献帝根本就不是汉家皇室的骨血, 是个假皇帝! 从即日起作废, 自己再立一个皇帝出来, 宣布这个才是正统, 那么, 南方的诸侯们就有可能选择向这边的皇帝交纳“租金”。
    原因是: 汉献帝本来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皇帝, 大多数人是不赞同他当皇帝的, 为这件事, 朝廷的官员们把太监都杀绝了。后来董卓把他弄上台后, 大多数人还是不太情愿的。
    所以废掉他, 说不定得到的民心还要多些。总之, 南方的诸侯们不可能100%的反对, 这就行了。
    这样做如果成功了, 关东联军就有可能占据东部的半壁江山, 具备了和西部董卓长期抗衡的资本。是有好处的。
    若不这样做, 则无得也无失。不过, 时间一长, 董老头子就会被养肥, 这对关东联军就绝对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 废掉汉献帝, 另立汉室宗亲刘虞出来当皇帝, 就是关东联军长期抗衡的优选策略。
    优选策略只有在通过之后, 才能去执行。
    因此, 下面紧接着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 这个优选策略究竟能不能被通过。
    袁绍将“废献帝立新皇”这一方案亮出来大家讨论, 如果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们都通过了, 那么南方的各路诸侯们多半也会认可(只是有这种可能)。
    无论南方的诸侯们是否会认可新皇帝, 但你必须得保证: 首先要在关东联军的内部获得通过之后, 才可以往下说。
    那么,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 关东联军的主流力量是否同意袁绍废掉汉献帝, 立刘虞为新皇帝呢?
    袁绍的弟弟袁术回答说:“当今圣上聪明睿智,你怎么要背叛他呢? 只因董卓祸乱天下, 我们兴的是义兵去打他, 所以才有人支持,你说皇上不是汉室血脉,这岂不是在诬蔑他吗? 从古自今, 做人都要以忠义为先。你说的这, 不行!”
    其他的各路诸侯们, 要么不表态, 要么直接了当地说这不行, 哪能这样做呢? 总之大家都不支持, 所以, 这个方案就没办法通过了。
    袁绍还不死心, 又直接找刘虞本人商量。刘虞是个很看重名节的人, 他自己也不愿意, 直摆手。
    如此, 袁绍欲立刘虞为皇帝的方案被否决了。那么, 大家究竟为何要反对呢?
    先说袁术。
    袁术虽然是袁绍的弟弟, 但他是大老婆生的, 而袁绍则是小老婆(甚至是婢女)生的, 袁术当然自视高过袁绍。
    原先袁术在京中的职务一直比袁绍低, 后来一跃成为朝廷的后将军, 是董卓允许后由皇帝签字了的, 作为袁术默认董卓废长立幼的一种报酬。
    他的这个后将军是货真价实响当当的, 在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中, 他的身份是最高的。现在, 如果宣布汉献帝作废, 也就是等于把袁术后将军的身份也给废了,那袁术又凭什么要答应呢?
    其次, 关东联军内部又分成南北两派:
    1. 北派, 是上面七小州(豫冀兖徐青并幽)的各个大小诸侯。
    2. 南派, 是从下面荆州过来的袁术、孙坚, 仅有两路人马。
    如果他们成立一个新国家, 则一定是以上面北派的七小州为主。那么, 大将军之位就一定是袁绍的, 而不会是袁术。
    所以, 成立一个新国家的最大受益者将会是袁绍, 而袁术则会成为被排挤的对象。这一决策将会对袁术有害无利, 当然, 袁术反对的话说的非常好听, 做人要以忠义为先。
    再说其他的各路诸侯。
    上面有七小州, 应该有七个州级别的最高长官。各州设的郡, 数量不一, 合计约有54郡。虽说有些并没有参与讨伐董卓, 但你要成立一个新国家, 他们肯定都有资格要参与。
    袁绍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郡守, 虽然在战争时期担任的是盟主之职, 但他也只有协商指挥的权力, 并无什么特权, 管理极为松散。大家各人出资, 盈亏自负, 赚了都自己藏着, 赔了该你倒霉。既可以听从他的, 也可以不理睬他的。
    是一种纯粹的合伙人关系。并且还是没有较为严格的管理条例约束的。
    现在, 一旦成立一个新国家, 原先的合伙关系, 马上就变成了隶属关系! 原先的朋友关系, 马上就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原先的平等关系, 马上就变成了主仆关系!
    袁绍在当盟主的时候, 给自己封的是车骑将军, 联军中的最高长官, 虽然是个虚的, 但成立国家之后, 就会担任大将军之职, 成为把持朝政的人。
    各路诸侯的利益都会有损, 只有袁绍一人直线飚升, 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 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新皇帝的这一决策, 对各路诸侯都是有害无利的, 大家当然都要反对, 不能被通过。
    集体的优选策略, 和个体的优选策略, 经常会发生矛盾, 出现背离。这是不可调和的, 究竟谁是谁非, 没有定论的, 争论一万年也不会有结果。唯一有凭的是: 谁强谁弱。
    只有“强者”最容易胜出, 而并不一定是“对者”胜出。
    在这一决策中, 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是多数派, 袁绍一个人是少数派, 袁绍处于弱势, 所以就拗不过大家, 这一优选策略就无法实施, 被迫放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0:39:59 | 只看该作者
(19) 袁绍的战略要地

    袁绍的第一选择是: 消灭董卓, 成为全国的大将军。问题是他不具备这个条件, 因为他已经指挥不动大家了, 无法实施。那么, 这个第一选择就只有被迫放弃, 往下进行第二选择。
    袁绍的第二选择是: 先在东部半壁江山建立一个新国家, 成为半个国家的大将军。然后再瞅准时机, 灭了董卓, 一统天下。这个选择就没有前一个选择直接了, 得分两步走, 方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可是, 第二选择的第一步, 他也实现不了, 那么, 就根本不能谈第二步了。
    如果袁绍不能成为半个国家的大将军, 他就只是一个小小的郡守。等待他的命运必将是: 迟早一天被淘汰掉。
    所以, 他必须再做选择。在他可以选择的范围内进行优选。
    按倒推法:
    1. 要想最终控制全国, 得先控制东部的半壁江山。只有控制了东部的半壁江山, 才有条件与董卓争天下。
    2. 要想控制东部的半壁江山, 得先控制东部上面的七小州。只有控制了东部上面的七州, 才可以号令下面南方的诸侯。
    3. 要想控制东部上面的七个州, 至少得先控制七州里面的一个州。如果一个州也控制不了, 那一切都是空谈。
    因此, 袁绍现在最切实际的做法, 就是如何谋得一个州的控制权。
    东部的七州分别是: 豫、冀、兖、徐、青、并、幽。
    这七个州中, 只有冀州的地盘最好, 实力最雄厚, 粮草最充足。如果控制了冀州, 就一定可以保证成为这七个州中的老大, 继而有条件控制其他六个州。
    所以, 袁绍的整体战略规划一定是:
    先取冀州 -- 再取东六州 -- 再取南方各州 -- 最后取天下。
    一共4个步骤。
    如果袁绍得到了冀州, 以后的变化虽然还是不确定的, 但变化的范围已经可以大致框定:
    1. 从最好效果来看, 如果变数一直对袁绍有利下去, 那么, 袁绍最终可以夺取天下。
    2. 从最坏效果来看, 如果变数一直对袁绍不再有利, 那么, 袁绍至少可以是各路诸侯中最大的一个诸侯, 即使没有任何发展, 也不至于被别人轻易消灭。
    如果袁绍得不到冀州, 那他就只是一个小小的郡守。迟早一天会被消灭淘汰掉。
    所以, 能不能得到冀州, 对与袁绍来说, 至关重要, 得不到一定是死路一条, 得到了, 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并且还有可能继续发展。
    夺取冀州, 是袁绍当前的最佳选择, 因为他已经没有其他好的选择了。但夺取冀州一定会与冀州的现任老板发生冲突, 这样就主动挑起了关东联军的内讧。导致的结果是:
    1. 与冀州的现任老板展开激烈的争夺, 胜负各占50%, 袁绍不一定能得到。
    2. 即使抢到了冀州, 也必会失去其他关东诸侯的信任。失去往日的号召力。
    所以强行占领并不是高招, 只是个下策。
    最好的方式是用和平的手法得到冀州, 这就必须采用一定的计谋, 计谋一旦成功, 既可以不与冀州老板为敌, 也不与其他关东诸侯为敌, 而轻易获得冀州, 且不会发生关东联军的内讧。
    如果这种计谋不存在, 或是不能实施, 那就必须撕破脸去强行抢夺! 总之, 无论如何, 一定要先得到冀州。
    能不发生内讧是最好, 可以继续当谦谦君子, 若发生了内讧, 也不怕, 无非就是当个见利忘义的小人。无论是当君子还是当小人, 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最重要的是先要得到这个利益, 才能保证你不被淘汰, 才有资格参与下一回合的角逐。
    否则, 都是空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0:40:47 | 只看该作者
(20) 袁绍如何谋冀州

    冀州, 不仅是关东最好的一块地盘, 也是全国最好的一块地盘, 天下之重资也, 袁绍垂涎已久。
    冀州的现任老板是韩馥, 如果袁绍直接去打韩馥, 则有两个弊端: 一是打不赢, 就会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 因为袁绍的粮草是靠韩馥供应的。二是打赢了, 也会背上骂名, 失信于天下诸侯。
    因此, 除非是万不得以才采用硬打, 在此之前, 应尽量寻找更好的办法。
    袁绍攻击韩馥, 属于双方博弈, 袁绍是弱势方, 弱势方的胜算概略普遍较低, 如果要想战胜强势方, 弱势方使用的方案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 积聚优势力量快速猛烈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 使其瘫痪, 丧失反击能力。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侥幸巧胜之可能。
    第二种: 避免双方博弈的竞局模式, 人为的再增加一路人马参与进来竞争, 演变成三方博弈的竞局模式。弱势方就存在较大的获胜机会了。
    前面已经说过, 只是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采用硬打战术。所以, 第一种方案暂时不能使用, 现在的首选是: 如何引导演变成三方博弈的局面。
    要想演变成三方博弈的局面, 那就需要再增加一路人马参与进来。增加谁呢? 必须增加一路比袁绍更强的才行。因为在三方博弈中, 乙丙联合攻击甲方, 乙丙必须要有共同的愿望, 乙方必须成为最卖力者才能有效。
    如果增加的一路并不想打韩馥, 则不会与袁绍合作。如果没有袁绍强大, 那么就是袁绍处于乙的位置了。因为袁绍不便于硬打, 所以就不便于充当乙方。一定要增加的这一路比袁绍强大, 才可以由他来处于乙的位置, 承担主攻的任务。
    符合这个条件的, 目前有北平郡太守公孙瓒。在关东的各个诸侯中, 公孙瓒的实力算是比较强劲的, 刘备、关羽、张飞等都投奔在他的手下, 去打了董老头子的, 并立有军功。但因地盘太小, 所以公孙瓒老早就想打冀州的主意。
    于是, 袁绍写信给公孙瓒, 二人相约, 共攻韩馥, 平分冀州。公孙瓒看了大喜, 即日兴兵来打韩馥。此时, 三方的形式为:
    甲: 韩馥, 兵力充足, 地广粮多,
    乙: 公孙瓒, 队伍精锐, 战斗力强, 只是地盘太小,
    丙: 袁绍, 有“盟主”这个壳资源, 也有一定战斗力, 但地盘太小又缺粮。
    袁绍与公孙瓒的联盟已经生效了, 他们两方的实力加起来, 对付韩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么, 他们两人的利益得失究竟会怎样呢? 这是可以预先估算的:
    一、袁绍可能得到的利润:
    1. 最好的效果是: 利用公孙瓒与韩馥火拼之后, 袁绍再出来收拾残局, 夺得冀州, 取代韩馥, 再乘势灭了公孙瓒, 一次捉到两条鱼。
    2. 较好的效果是: 利用公孙瓒与韩馥火拼之后, 袁绍再出来收拾残局, 夺得冀州, 取代韩馥, 翻脸与公孙瓒对峙, 一次只捉到冀州这一条鱼。
    3. 正常的效果是: 公孙瓒与韩馥火拼之后, 袁绍出来收拾残局, 公孙瓒抢了一半地盘, 袁绍也抢了一半地盘, 平分了, 一次只捉到半条鱼。
    4. 最坏的效果是: 公孙瓒抢了整个冀州, 袁绍白忙了一场, 没捉到鱼。
    二、公孙瓒可能得到的利润:
    1. 最好效果: 先夺得整个冀州, 再控制“盟主”袁绍, 然后号令关东诸雄。
    2. 较好效果: 夺得了整个冀州, 与袁绍翻脸为敌, 出现对峙。
    3. 正常效果: 与袁绍平分了冀州。
    4. 最坏效果: 袁绍抢了整个冀州, 公孙瓒白忙了一场。
    因此, 二人的合作, 无论怎样演变, 对自己都是利大于弊的, 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是: 平分了冀州, 这个争议是最小的。并且, 双方都有独霸坐大的机会, 而以最坏的打算来看, 也不过是白忙一场, 只会出现浪费, 不会出现亏损。
    所以, 这笔生意的风险极低, 而收益极高, 不做就是傻瓜。而局势对公孙瓒来说, 又似乎是更加有利一些, 原因是:
    1. 公孙瓒的部队作战力很强, 甚至有单独打败韩馥的可能。
    2. 公孙瓒一直想打韩馥, 一直都没有理由, 现在有理由了, 是奉盟主之命, 这个机会是不可丢失的, 所以一定会去打。
    3. 退一万步说, 即使打败了, 公孙瓒也可以和韩馥重新讲和, 因为这根本不关他的事, 他不过是奉盟主之命行事而已, 责任很好推卸。
    而公孙瓒的这一招, 袁绍也一定先能料得到, 所以他必须预先补好这个漏洞。
    于是, 袁绍在写信给公孙瓒叫他攻打韩馥的时候, 又秘密安排人去通报韩馥, 说公孙瓒正在联络其他各路诸侯, 马上就要兴兵来打你了。我也收到了他的信, 当然, 以我们的交情, 我是不会打你的。
    果然, 公孙瓒一打过来, 兵锋不可当, 韩馥就慌了神。书上都是说韩馥此时乖乖地把冀州白送给了袁绍, 这从逻辑上讲就不怎么通顺了, 很假。
    韩馥真的就那么傻, 那么没主见吗? 何况他还并没有被逼到无可选择的绝路上去, 怎么说也是有应对之招的, 所以, 绝对不会就这样平白无故的把冀州拱手于人, 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0:41:29 | 只看该作者
(21) 左右为难的韩馥
    在袁绍起兵反董卓的时候, 冀州老板韩馥一开始是拿不定主意的, 究竟是打袁?还是打董? 难于抉择, 所以一般都是评价韩馥“没主见”、“没头脑”。
    其实, 这件事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1. 从公事公办的角度看: 袁绍有天子密诏叫韩馥打董卓, 而董卓有政府公文叫韩馥打袁绍, 那么, 韩馥接到了两个自相矛盾的上级指令, 他根本无法去执行。
    2. 从私交感情的角度看: 韩馥以前是袁家的门生故吏, 而现在他的冀州最高长官职务却又是董卓安排来的, 两边都对自己有恩, 究竟打谁好? 都不好!
    3. 从最核心的“个人利益”角度来看: 韩馥无论是打董卓、还是打袁绍, 他所得到的收益都是一样的! 没有差别, 并不会因打谁而导致收益增多。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而中立则有害) 。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谁有主见, 就会过于武断, 离淘汰也就不远了。韩馥没主见就是很正常的。比较明智的做法, 是先混进革命队伍看形势, 哪边强就往哪边倒, 这样做才不会吃亏。
    所以, 并不能以此来证明韩馥真的就是一个没主见的人。总之, 不能轻易相信某某人没主见没头脑这类的话。因为在博弈中, 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点绝不可忽视:
    1. 要尽量地把对手的实力估算的够强, 够狠, 够毒,
    2. 要尽量地把自己的收益估算的够低, 够少, 够稳。
    只有这样, 才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漏算, 避免损失。
    现在, 袁绍与公孙瓒合伙算计韩馥, 韩馥不可能把冀州白送给袁绍, 世界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还没分出胜负, 谁会轻易服输?
    韩馥得到的信息是:
    1. 公孙瓒已经明了牌, 正在攻打韩馥。所以, 这一定是要还击的。
    2. 袁绍的队伍正在移过来, 没有明牌, 你不知道他是来攻打的, 还是来帮忙的, 所以一定不能先打袁绍。
    袁绍有可能是来帮他的, 也有可能是来打他的, 猜不准。凡猜不准就往坏处猜, 把敌人想的够坏才不至于吃亏!
    那么, 袁绍很有可能会来打他, 尽管嘴上说的是来帮忙。此时, 韩馥面临两种变数:
    1. 坏的结果: 袁绍与公孙瓒合力发兵, 首尾夹击。
    2. 好的结果: 袁绍来帮韩馥, 二人打败公孙瓒。
   
    韩馥必须避免第一种情况的发生, 尽量促成第二种情况的出现, 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因此:
    1. 韩馥绝不能先攻击袁绍, 否则, 袁绍必会以此为借口而发起猛攻。
    2. 韩馥也不能容忍袁绍的队伍在后面鬼鬼祟祟地靠近, 以防他偷袭。
    那么, 韩馥干脆把袁绍请到冀州来, 就可以避免上面两种情况的发生, 同时, 还可以乘机控制住袁绍, 挟盟主以令诸侯。
    注意: 韩馥请袁绍到冀州来, 一是为了共同对付公孙瓒, 二是为了控制袁绍, 有一举两得之便。可不是想把冀州白送给他的!
    这个策略是比较好的, 可能有朋友会说, 韩馥败就败在不该请袁绍到冀州来。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韩馥请袁绍到冀州来的变数:
    1. 韩馥控制住袁绍的可能性有50%
    2. 袁绍控制住韩馥的可能性有50%
    双方均势。
    第二、韩馥不请袁绍到冀州来的变数:
    1. 韩馥与公孙瓒火拼之际, 袁绍向韩馥发起猛攻, 韩馥必败。
    2. 韩馥与公孙瓒火拼之际, 袁绍向韩馥发起偷袭, 韩馥必败。
    韩馥始终处于劣势。
    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劣势与均势中,韩馥选择了均势, 这是较好的做法。如果他不把袁绍请来, 败的可能会更快。
    袁绍来到冀州后, 通过种种方式, 把韩馥的人杀了一批, 换了一批, 赶跑了一批, 再者冀州也有不少官员是袁绍的门生故吏, 都向着他, 所以很快就把韩馥的权利掏空了, 控制了整个冀州。
    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韩馥技不如人,地盘被袁绍抢去了,最后躲在厕所里自杀了。
    关于韩馥让冀州的故事, 肯定是假的, 故事这样说:
    荀谌问韩馥:“在对人宽厚仁爱方面,您比袁绍怎样?”韩馥说:“我不如。”
   “在临危决策,智勇过人方面,您比袁绍怎么样?”韩馥又说:“我不如。”
   “那么,在累世广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处方面,您比袁绍又当如何呢?”韩馥摇摇头:“还是不如。”
    连提了几个问题后,荀谌才说:“如今为将军着想,不如把冀州让给袁绍。袁绍得到冀州以后,公孙瓒也就不能和他抗争,那时,他一定会深深感激将军。冀州交给亲密的朋友,将军不但能获得让贤的美名,而且您还会比泰山更加安稳,希望将军不必有什么顾虑!”
  韩馥也就同意了。
    这个故事很显然是违背人之常情, 事之常理的, 因为韩馥如果真的不如袁绍, 就应该除掉袁绍以后快, 而不是把自己的地盘白送给人家。韩馥之所以要答应, 是出于要控制袁绍的目的, 并不是真心要把冀州送给袁绍。
    如果他真的要把冀州送给袁绍, 那他就不会后悔了。后来之所以后悔, 是后悔没有先下手为强, 被袁绍抢了先, 不是后悔请他来。
    编出这样一个故事的目的, 在于说明袁绍得到冀州的合法性, 因为是白送的, 所以韩馥袁绍都有美德。
    如此, 则袁绍得到了冀州, 而整个关东联军内部, 只有公孙瓒在带头发起内讧, 袁绍这个盟主并没有起内讧。公孙瓒是小人, 袁绍是大贤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0:42:20 | 只看该作者
(22) 袁绍VS公孙瓒
    袁绍得了冀州,韩馥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因为冀州是袁绍与公孙瓒共同合谋所得到的, 并且又有合约在先, 所以公孙瓒派他的弟弟公孙越来见袁绍,要求履行和约, 平分冀州。
    袁绍答应了。
    袁绍虽然口头上答应了, 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将冀州分一半给公孙瓒的,原因很简单:
    1. 从私的角度看: 袁绍已经成为了最大的关东诸侯了, 要做的事必然是巩固自己控制的势力范围。无论如何, 不会放弃自己已得的利润。
    2. 从公的角度看: 袁绍得到冀州, 是韩馥“让贤”所得。而公孙瓒是个小人, 想抢人家的地盘。如果袁绍将冀州分一半给公孙瓒, 则说明袁绍也是个小人, 为了证明袁绍和公孙瓒不是一路人, 那就绝对不能分一半给他。
    不但不能分冀州给他, 还要想办法打他!
    当公孙越辞辞别了袁绍后, 走在半路上不到五十里,道旁闪出一彪军马,口称:“我乃董丞相家将也!”乱箭射死了公孙越。
    公孙瓒得知后,大怒曰:“袁绍诱我起兵攻韩馥,他却就里取事;今又诈董卓兵射死吾弟,此冤如何不报!”尽起本部兵,杀奔冀州来。
    公孙瓒的错,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凡优选策略, 都是建立在对“未来利益的预期”之基础上的。公孙瓒的弟弟被杀了, 这已经成为了过去, 如果为这个事去打袁绍, 那就不是优选策略的范畴。
    1. 公孙瓒为弟弟报仇而打袁绍, 这是: 为过去事耿耿于怀。
    2. 公孙瓒为得到冀州而打袁绍, 这是: 对未来利益的预期。
    做同一件事, 动机不同, 则会有天壤之别。凡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的人, 他的行为, 不是以获利为主, 就谈不上什么优选了。
    公孙瓒因为弟弟被袁绍杀了, 就要来火拼报仇, 这就欠妥。岂不知, 袁绍的全族人都被董老头子灭了, 袁绍至今也没找董老头子报仇。这就是袁绍与公孙瓒的区别。
    凡有做大事胸襟者, 是不会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的, 他们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对未来利益的预期之上。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 尽量不要造成浪费, 尽量要使结果导致收益。
    公孙瓒如果还想得到冀州, 他就应该暂时先忍下。因为这个时候, 袁绍得冀州后的实力,已经大于公孙瓒, 公孙瓒和袁绍如果硬拼, 那是要吃亏的。
    公孙瓒想得到冀州的优选策略, 应该是用对付韩馥的方法来对付袁绍, 再找一路诸侯玩一次相同的游戏。可惜, 公孙瓒并未如此。败局已经被注定。
    经过几番较量之后, 公孙瓒损兵折将, 落于下风。再无力与袁绍相争。袁绍终于成为关东第一霸主, 完成了整体规划的第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0:43:22 | 只看该作者
(23) 怎样谋害董卓

    袁绍得了冀州, 成为关东最大的一路诸侯。
    此时的东边, 虽然各路大小诸侯林立, 但名义上还是听从袁绍这个盟主的。而西边的董卓方, 看起来平静得很, 其实暗流涌动, 一场谋杀案正在酝酿之中。
    司徒王允一直都想暗杀董卓, 只要干掉了董卓, 王允就是五府中资历最老的人了, 就该轮到他来把持朝政, 成为下一个重新分配新秩序下的最大受益者。
    由于王允的司徒身份是个虚职, 实力不够, 无法与董卓正面相争, 因此, 他只有采用暗杀这一种手段。
    王允曾经暗中联络多人暗杀董卓, 合作均没成功。主要原因在“曹操为什么刺杀董卓没成功”一篇已讲明, 是因为王允并不具备合作的条件。
    王允做为“乙方”角色, 在联合丙方的情况下, 却不能主动攻击甲方, 完全指望丙方去单独行动, 当然就难于成功了。
    可王允一直不肯放弃暗杀董卓的计划, 一定要坚持到成功, 那么, 王允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
    王允继续寻找“死士”, 只要找的人够多, 说不定就会有一个脑子进了水的死士愿意和董卓同归于尽。
    但是, 愿意当死士的这个人, 必须是董卓身边的人, 才可能接近董卓。但天天和董卓见面的那些人是不会为王允无偿卖命的。
    再者, 王允找的人若太多, 则会走漏消息。
    因此, 受到这两个方面的限制, 王允的这一条路就显得很困难。
    第二条路:
    王允想干掉董卓, 又不便于自己动手, 那么, 他就应该像袁绍对付韩馥那样, 自己处于丙的位置, 再找一个有条件攻击董卓的人出来充当乙的角色。
    这个人是谁呢? 王允找的是吕布。吕布是董卓的义子, 如果由他来杀董卓, 一定要比任何人的成功率都高。
    可是, 吕布为什么要杀董卓呢? 以吕布的地位, 即使杀了董卓, 也不能取代董卓的相位, 所以吕布要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王允为了促使吕布去杀董卓, 实施了貂禅连环计:
    1. 王允先把美女貂禅以“女儿”的身份, 许配给吕布。
    吕布此时还不可能知道王允要他去杀董卓, 但一定知道王允是在主动拉拢自己。并且, 王司徒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董太尉的义子, 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对大家都有好处, 看不出有任何阴谋。
    如果吕布不接受, 则无利无害。如果吕布接受了, 则有利无害。
    有什么利呢? 他可以成为王司徒的女婿, 如果娶了貂禅, 吕布就是董卓义子加司徒女婿的身份了, 这可以保证吕布成为晚辈中最有前途的一个人, 将来一定会进五府把持朝政。
    而且, 吕布娶了貂禅, 确实看不到有什么害处, 吕布当然是选择接受了。
    至此, 吕布对王允这个未来的岳父相当尊敬, 不断地和王允主动搞好关系, 二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2. 王允再把美女貂禅以“歌妓”的身份, 送给了董卓。
    董卓得到一个绝色歌妓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不存在什么利害关系。他只会认为王司徒是在主动和自己搞好关系而已。可以选择接受, 也可以选择不接受。
    所以, 董卓接不接受貂禅, 就很难说得准, 因此, 貂禅的容貌在这个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结果是董卓接受了。
    3. 王允再对吕布说: 我的女儿已被董丞相帮你接回去了, 正准备择日为你办喜事成亲。
    吕布高兴地回去, 却发现貂禅并不是准备嫁给他的, 而是被董卓霸占了。
    至此, 吕布恼恨董卓, 二人由此生怨, 貂禅再乘机与吕布偷情, 故意使董卓发现, 导致吕布失去了董卓的信任, 董卓恼怒之下, 声称要杀了吕布。
    吕布失去了董卓的信任之后, 如果继续与董卓合作, 可以肯定是有害无利, 如果选择与王允合作, 则是有害有利的可能性都有。在“有害有利的可能性都有”与“有害无利”这两者之间, 当然应该选择前者。
    所以, 吕布很被动地选择了与王允合谋, 干掉董卓。
    在这一局中, 促成吕布愿意杀董卓的根本原因, 还是由利益关系决定的, 并非小说中描写的仅仅只是为了争一个女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0:44:38 | 只看该作者
(24) 董卓死亡前的征兆

    吕布负责董卓的安全工作, 由他来杀董卓, 成功率可以接近100%, 现在, 吕布已经答应了王允。
    杀了董卓之后, 吕布的安全问题如何得到保障? 这是吕布必须要考虑的事项, 否则极易被王允以谋杀朝廷大臣的罪名除掉。
    因此, 吕布与王允反复磋商之后, 又陆续增加了合伙人。新增加的合伙人分两个部分:
    1. 董卓身边不受重用的李肃, 他答应一起杀掉董卓。
    2. 汉献帝, 他答应下圣旨, 以证明杀董卓是合法行为。
    这样, 凡是参与的人都会得到好处, 一是胜算的可能性完全不成问题, 二是董卓死后, 他所霸占的一切权利, 成为所有参与者共同的利润, 大家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收益。
    李肃来见董卓, 说皇帝要把皇位禅让给你, 请太师快去登基。董卓大喜, 结果一去, 就命丧黄泉了。
    在这一事件中, 董卓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完全不知情导致的。试想: 董卓要是知道或者只是怀疑, 也不至于死的那么突然, 甚至很难说究竟死的是谁。
    由于保密工作做的较好, 所以董卓没有知道对手的行动计划, 甚至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在整个过程中, 董卓得到的全部信息仅仅只是几条“征兆”:
    1. 昨夜梦一龙罩身。
    董卓自解: 今日果得此喜信。
    2. 董卓的母亲(九十余岁)说: 我近日肉颤心惊, 恐非吉兆。
    董卓自解: 将为国母, 岂不预有惊报。
    3. 路上, 所乘之车坏了, 折一轮, 董卓下车骑马, 马咆哮嘶喊, 扯断辔头。
    李肃乱解: 此乃弃旧换新, 将乘玉撵金鞍之兆也。
    4. 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
    李肃乱解: 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耳。
    5. 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
    李肃乱解: 童谣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从这些“征兆”中, 能不能给董卓以启示呢? 我认为完全可以。董卓应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至少可以引起必要的警觉。
    有的朋友可能会认为我这样讲, 是一种迷信思想。
    但是, 我今天要从逻辑关系上来论证这种“迷信思想”的合理性:
    1. 董卓在进宫的路上, 遇到了一系列的反常现象, 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讲, 与有人要谋杀董卓, 其实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2. 董卓所乘之马, 咆哮嘶喊, 可能是在阻止主人进宫。据说有些动物是有灵性的, 但是无法论证, 所以, 既可以相信, 也可以不相信。
    3. 童谣: 千里草就是“董”, 十日上就是“卓”, 不得生就是“死”。童谣的产生有两种情况: 一是自然随机产生, 二是人为编排散布。
    所以, 当董卓在听到童谣之后, 至少应该保持半信半疑, 因为童谣有可能是人为散布的。
    “征兆”与事物之间, 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仅仅只是一种象征, 一种暗示, 一种预兆而已。
    现在, 董卓完全被大家蒙在鼓里, 没有一个人告诉他真相, 因此, 董卓所得到的信息就为0, 完全不知。
    而路上出现的一系列征兆, 董卓就可以当做是一种“提醒”来使用。
    尽管这种“提醒”的可信度很值得怀疑, (因为征兆得到应验的可能性也是随机产生的, 有时很灵验, 有时不灵验), 但依然应该选择“宁可信其有”。
    这是因为:
    1. 已知信息为0, 不相信任何征兆的提醒, 则总信息还是为0,
    2. 已知信息为0, 相信一些征兆的提醒, 则总信息会有可能大于0.
    在“信息为0”和“信息大于0”之间, “信息大于0”是优选策略。所以呢, 可以推出这样一结论:
    对于迷信的征兆, 选择“宁可信其有”一定要比选择“完全不信”更具优势。
    在事件的过程中, 董老头子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征兆, 他选择了“宁可信其有”, 这没有错, 错在哪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凡猜不准, 就往坏处猜, 把敌人想的够坏, 自己才不至于吃亏!
    任何一个征兆, 总是可以应验正反两个不同的结果。当董老头子得到一个征兆之后, 就应该猜出两种相反的结果, 才比较合理。这两种相反的结果之中, 理论上应该尽量往坏处猜才不至于吃亏!
    董老头子如果这样做了, 就完全可以引起他的怀疑, 警觉, 至少不会轻易上当被宰! 可惜, 董老头子全部是往好的结果方面在猜! 此乃博弈之大忌也!
    就是这个地方出现了漏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2462

帖子

9678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678

人气网友

40#
发表于 2015-9-9 09:46:36 | 只看该作者
哥最近喜欢上了顶贴,因为,如果帖子火了,那有哥的功劳。如果帖子被顶沉了....哥也会很有成就感...因为是哥搞沉的~~大家切记~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