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西域恋歌 于 2015-6-1 16:38 编辑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带有明显的崇刘贬曹的政治倾向,对蜀汉方面人物虚构拨高得比较厉害,尽管他还不至于去编写什么日记,摆拍什么照片,但涂脂抹粉,捏造情节,讳隐事实等确实干了不少。
当然,这无可厚非。一,人家写的是演义小说,这就允许虚构;二,崇刘贬曹非由罗始:此前包括《三国志平话》及民间说唱等俗文学早开先河。
不过由于《三国演义》巨大的艺术成功带来的广泛影响力,使得民间,这种崇刘贬曹的倾向更上层楼。
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由于大部分百姓大众的三国知识是从演义和相关戏曲、评书中得到的,这就容易在历史知识方面陷入误区。《三国演义》中神化得最厉害的是诸葛亮,但在民间被越来越拔高和尊崇的则属关羽,到明代已被称为武圣——同文圣孔子并列,更厉害的是还让关羽当上了玉皇大帝,真正成了天字第一号人物!
这就有必要澄清,还原一些历史史实。
关羽出身,《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琢郡”,也就是说他是今天山西运城市西南的解卅镇人,在运城市西南十公里的常平村,有关羽的祖祠,但为何“亡命”跑路,是借钱太多欠款难还?是袭警抢枪东窗案发?还是造谣传谣怕遭夸省?史书上没有讲,小说中讲的那些又当不得真,那就只有靠猜了。
当时黄巾军烽起,各地各种势力,借“抗黄”为名纷纷拉杆子组队伍,欲在乱世中做一番作为,或实践自己理想,或实现自己妄想。刘备也组织了一支规模很小的军队,关羽、张飞等投效参加了。从此二人就一直追随刘备,成为军中骨于将领,也是最亲信的将领。但史书上并没有“桃园结义”的记载,他们也不是把兄弟,实际上,“结义兄弟”后来盛行于明未、清及近现代,可能正是受了《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三国志·关羽传》说:刘初起时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这里是说刘与关张关系密切,象兄弟一样,但和拜把子是两回事;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则是典型的上下级关系写照。
这里重点谈谈关羽后来投降曹操又脱曹返刘的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原因,绝非故意毁坏关羽形象,而是试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恨的历史上真实的关羽。
关羽在当年曹刘友好,并肩作战时,曾随刘备在曹操军中参加攻打吕布的下邳之战。吕布的一个部下叫秦宜禄的,当时奉命到袁术处搬救兵,救兵未搬来,他自己倒被倒贴过去,被袁术留下来当了新“女婿”,袁术给他娶了汉朝宗室之女为妻。于是,他的前妻杜氐留在下邳,被“单身”了。
估计关羽以前在徐卅和吕布共事时在某个场合见到过杜氏,当时就惊艳心动,一直思念。知道杜氏的守寡消息后,在下邳城破前,就向曹操提出破城后收杜氏为妾的请求,曹操驭人高手,部下合理要求,那有不答应的,当即应允。(见《三国志 关羽传》注引《蜀记》和《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
这其实无碍关羽道德人品形象:一、关羽家庭生活确实不太如意,因为他妻子不生育,这在当时是能离婚休妻的正当理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二、关羽当时并非要休妻重娶,只是想纳杜氏作妾,以传宗接代,不是要抛弃原配(在文言中,“娶”是娶妻,“纳”是纳妾)。三、无情未必真豪杰,关羽要纳杜氏,是出于对杜的爱慕,也是想给杜氏一个较好的归属,这是值得肯定的好事。
问题是,关羽思之太切,随着战事的进展,破城日近,他又几次向曹操提要求纳杜,曹操见关如此钟情,便怀疑杜氏可能彯亮得太过份,起了色心。破城后,见杜果然美貌异常,竞背弃诺言,把杜氏纳入自已的房中。关羽大失所望,身为下属又无法发作,但从此和曹操留下了个人心结,则是肯定的。
曹虽是一代奸雄,有雄才大略,但作为一个男人,难免有好色的毛病,不但误了一些事,有一次还差点儿送掉了命。那是在征张绣时,张绣本己投降,但曹却纳了他的婶母邹氏,让张绣深感受辱,加上一些其他因素,使张降而复叛。这一仗操猝不及防,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心腹猛将典韦等皆战死,自己带伤狼狈逃出。这次好色,得罪关羽,毫不奇怪。
刘备在同曹操共同灭吕后,不久反目,刘备在小沛为操击溃逃走,投奔袁绍,关羽屯兵下邳,被操大兵围攻被俘,关羽被迫投降。演义中什么降汉不降曹等情节是为关羽降曹开脱的,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其实,关羽降曹于关的人品并无大碍,当时群雄并起,谋士武将各择其主,也常换其主,人才是流动的,楚材晋用比比皆是,从一而终者固然为数不少,改换门庭亦屡见不鲜,跳槽是很正常的。但宁死不降者则较少,在当时这也不是值得大大颂扬的价值观,孔子尚周游列国,以求其用。“宁死不降”等忠义精忠报国思想是后来经唐、辽宋、元、明等朝,由于历经外族侵略,所提倡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典型者有颜真杲、岳飞、文天祥等。
关羽虽投降曹操,能心念故主已是了不起的忠义行为。而曹操对关羽也十分重视,“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但关羽一方面思念刘备,一方面对曹操夺妾之事心怀怨恨,起码认为曹不是真心待已,总是不能交心。试想如果当初,操应羽所求如愿,关羽当时就会被感动,再受如此礼遇,待遇地位都高于以往,面子里子全有了,岂能不感激涕零,继以死报!?
也许有人认为一个女人因素, 微不足道,其实不然。风起于青萍之末,,盛怒于土囊之口,飘忽淜滂,激飓熛怒!唐时的武曌武周之变,江山易姓,李唐遭殃;明未吴三桂冲冠一怒,华夏倾覆,沦为满虏!还不都是因为一个女子!关羽的事情与之相比,其影响与后果,简直微不足道,而且这是正史所载,所以笔者绝非空穴来风,妄自揣测。
当张辽奉命去探询关羽心迹时,关羽光明磊落,明确表态,此地不会久留,但必“立功以报,然后去耳”。曹操听报,肯定心中透亮,往事历历,有愧于心,当然无法明言,只好叹息说:“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试想如果不是曹有亏于前,他岂能容一介降将公然存有二心!这也证明曹操并非无情之辈。
后来,关羽随曹征战官渡至白马,望见颜良麾盖,奋勇闯入军阵“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解了白马之围,为操立了一大功。
这里说明一下,演义中说斩颜良用的青龙偃月刀,这个不符合史实,这时战马的高桥马鞍已有了,但实用马蹬尚未发明,高桥马鞍只能解决前后平衡问题,左右平衡还只能靠马缰和双腿夹马,马上骑将在两脚悬空的情况下,不可能双手挥刀挌斗,那样无从借力,无法平衡,肯定要摔下来的,只能一手挽缰,一手持矛、戟之类武器,同时用胳肘紧夹矛尾保持平衡和击刺方向,靠马的冲击力,突刺对方。所以史书上说“刺良于万众之中”是有根据的。但这么做效率并不高,而且很危险,极易为敌方弓箭和步兵长枪手所伤,一般为将不会亲自突阵的(这和小说的描写是完全不同的)。关羽这么做,一方面是英勇,另一方面主要是为报效曹操厚遇,早日兑现诺言,为脱离曹操还上人情,想他策马疾冲之时,心中一定充满了无奈激愤之意!
白马之战后,文丑被杀其实与关羽无关,是和曹军在战斗中被乱军杀死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七月,刘备在许都以南联合刘辟夹击曹操,就在此时,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离开曹营回归刘备。当时曹操左右要追,曹操终是心怀有愧,也敬佩关羽忠肝义胆,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这就让关羽出走没有阻碍了。至于演义中“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那是虚构的,一是路途没有那么长,二是路上没有杀什么将闯什么关。
综上所述,我认为关羽之所以脱曹归刘,固然有和刘备情同手足,心怀故主的忠义之情,但和曹操当初背诺,夺人之爱有着重要干系。只不过演义为拔高关羽而加以掩盖了,以至于鲜为人知而己!摘自本人(虎随寅)网易博客,有删节。
|
-
本帖评分记录 | 贡献 |
收起
理由
|
小苦菜花
| + 20 |
三国是一部壮丽的画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