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表行业工作7年,一直没给自己买块夯表。不知道为什么,预算总不够。朋友翻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绝世白眼说“岂止买表,大到买车买房,小到买一个厕所地漏儿,预算永远超标好吗?!“ 真的。 本来我们已经抹着踌躇满志的大油头,带着因横纵向比较各种价格型号后而扑面而来的自信走进各种店里、准备直接付款买单走人时,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型就那么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地出现在耳畔: “这是今年新款,老款不妨磁,防水和机芯不太省心,这个更准。“谁买表为了不准啊? “我建议您别买这款表了,一来它不太畅销,二来您加2000能买同款机械表了,机械表,保值多了。“谁告诉我还能有比‘保值’更能唬住人的词儿吗? “您这预算已经30万了,但其实再花5万能买个原价50万的车了。“谁不想体验一把原本够不着的生活??? “噢对了,这个设计那个女明星特别喜欢,张XX,上次一口气买走了三个不同款。“谁不想入流呢? “加8块多得5块鸡或者两个派!“谁没8块?!! …… 说得都挺在理啊,怎么办?起初胸有成竹的预算又不够了,但不够也不够得十分有技巧,让你跳跳脚够得着咬咬后槽牙还能入。这时候往往有一个漫长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来说店员都通过拿出几只不同款式的腕表给你以独处及思考的时间。这期间你开始腾云驾雾的幻想:ta说得好像有道理耶,这么好看/专业/有逼格的表,我怎么能允许它跟我没有关系?然后迅速在脑海里弹幕出与之相配搭的一百三十种造型。随之而来的,还有自己标准的全面溃退和一个越放越大到72号的狂草字体“值“字,你的眼里只有它了。
但一概而论说煽风点火是让我们预算超标的全部原因也不公平,另一个与时俱进的原因是新玩意太多了,做选择如此煎熬。我刚看中了浪琴的超薄表,豪雅就出了个白色陶瓷款,心里建设还没做完,欧米茄的镶钻小女表又对我挤眉弄眼暗送秋波。在它们的勾引下,我看这个也独具神秘魅力,看那个也两眼放光,出不了手。 但新鲜玩意就真是新鲜玩意,时尚和奢侈品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超难判断的,不管有多少追随者或者反对者,它很可能突然转向,迅速盛极一时也意味着可以突然被人遗弃。此时,你慌忙地重投经典款怀抱,但人家已经趾高气昂地开始一次次调价了。越畅销的品牌和越闻名的系列,就可能越(频繁地)调价。据说著名商标R之前一年调价两次,比率在7%左右,当真吗???但这远远不是最绝的,更有传闻说有品牌调价甚至超过10%-12%,我的妈啊,它得市场份额好到什么地步才有种调到这个份儿上啊? 调价的结果对持币买表的人来说才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同一款表,半年而已,我的预算又特么的不够了!!!!凭啥???!! 举栗,我自己曾爱一只经典款腕表要死要活的,但处于并长期处于下流社会(也就是上流社会的对立面)的我只允许自己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因此在店员殷勤地跑前跑后的时候,我悄悄地算了笔账:一只表四万六,三百六十五天我天天戴戴够两年整,合每天炫专业炫品位炫虚荣心的成本是63块。但以我喜新厌旧的程度,能戴满俩月吗?要不再拖拖,万一有更中意的呢。 累吗?累,但这种算术方法的好处就是,能够精准地让我了解到自己心爱之物对我的意义有多大,当然,通常结果都不那么合算。因为在下一次动心之前,它准保又涨价了。从三万多到六万多,几年间价格轻轻松松翻了倍,太贵了。
一个月前的某次我参加某品牌腕表鉴赏会,现场来了很多店员,我谦虚地请教: “你说机芯这么专业的字眼普通消费者能懂吗?” “真不行,这个时候就得上钻石,好用多了。” “XX经典款走得好吗?“ “基本每周都在卖,据说今年还得调价。“ 我一阵动心。 看,最后让咱心甘情愿买单的那只表,一定是”有理由“的表。但买完以后会发生什么?原来对它的占有欲和新鲜感,跟钱包一样,都是速朽的。 消费的乐趣,似乎从来都是无力的乐趣。这,真够让人扫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