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骑行》系列之三 浩 劫 在新四军纪念馆东南方向有一处碑林,里面有启功、舒同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亦有陈毅、张云逸等新四军领导的题词,陈毅的题词为:青山不老先烈革命精神实永在,绿水长流人民建设规模看日新。张云逸将军在叶挺率领新四军部队时就任参谋长兼支队司令员,历经生死,位高权重。他的题词是:奋发有为,新风长在。我感到奇怪的是未经历过新四军战役的人题词往往洋洋洒洒、激情澎湃,而事件亲历者却总是落落少言、举重若轻。这种功成身退的谦逊精神让我为之动容。当时担任新四军四师师长的彭雪枫后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政府卫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人民护兵,爱护人民,原为本分。彭雪枫不但托联言志,也道出当年新四军队伍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本质,这样一支真心为人民服务的队伍又怎能不被敬仰?为人民所谨记。他们虽然生于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但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拼却一生,可谓死而无憾! 我在郭沫若题词的碑前停了下来,郭老的题词早已被风雨湮没,依稀可以辨认前两句:“伟业恁开创,解放建丰功。”郭沫若原是蒋介石的笔杆子,风流潇洒,文笔流畅。当发现蒋介石并不能拯救孱弱的中国时,他一边拿老蒋津贴一边骂老蒋。这是文人的胆量,也是文人的气节。直到蒋介石动了杀心,他才急急忙忙逃亡日本。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郭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从日本踏上回国土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郭的一生多才多艺。诗集《女神》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书法也被前清瀚林陈清源排为中国当代四大书家之二,他辨识的甲骨文至今还被当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课书。郭沫若的文章宣传面广,感染力强,他也凭借这些突出贡献一直活跃在中共中央领导层,与毛泽东、周恩来长期共事。 文革中,郭沫若虽被批斗,尚能全身。但是他的儿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一年之内,郭沫若两个儿子相继死于自杀。他的二儿子郭民英自杀身死,郭自感有愧,陷入深深的不安和自责当中。大儿子郭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高材生,神情举止颇有乃父之风,是郭沫若所有子女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思想也相当前卫。文革中因为之前组织的“X诗社”问题直接被造反派关押。郭沫若老婆于立群急眼了,要求郭沫若亲自去找毛主席和周总理过问此事。郭欲言又止,犹豫不决。到了第二天,郭沫若紧挨周总理坐着,嚅嚅弱弱,竟然一句都不敢提起。郭的这种态度,导致大儿子郭世英被造反派捆绑毒打三天三夜,最终跳楼自杀(一说是被造反派从楼上抛下。“死去的郭世英遍体鳞伤,手腕、脚腕被绳子捆绑得血肉模糊……。”)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郭这个人窝囊、冷酷。但是我们回过身想想,虎毒不食子,作为文人,应该更加感性。明知儿子受了冤屈,他为什么见死不救、不愿开口为自己的儿子说一句话?两个儿子相继身死,郭白天长着身子向毛主席、周总理做检讨,说自己没教育好儿子给党增添麻烦;晚上却蜷着身子窝在家里以泪洗面。这位70岁老人,收集两个儿子的日记和平时一言一行,用宣纸抄了整整八大本。郭之所以见死不救,是因为文革时的环境比革命战争年代更严酷更恐怖。以戚本禹等人为首的文革小组羁押郭世英,矛头明显针对“藏”的后面的郭沫若以及当年曾从轻发落过郭世英的周恩来。这里面郭的难处又岂是一个妇人所知晓?此时为子求情,倘若不合君主心意,捋了一世英名不说,全家性命也得丢。那时文革已经革红了眼,副主席都能拿下,又岂会多你一个小小郭沫若?至于冤枉,文革中被批斗的人有几个不冤枉? 晚年郭沫若有一些污点,比如违心宣传文化大革命,比如将江青比着自己的母亲,比如不问自己的儿子。但是郭沫若能够舍弃性命为早期贫弱的中国鼓与呼,能在抗日战争期间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国,能在新中国初期建设中积劳成疾,他的一生依然可圈可点,可敬可叹。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 2016.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