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堂一声,候教方家: 三国中刘备不愿意委以重任的蜀汉名将?
小说里,关张赵马黄的名号何等响亮,是刘备晋封汉中王的第一件大事。从此,“五虎上将”的名号传遍天下,可惜,细心的朋友发现,赵云的职务却是低的狠。当时,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镇守荆州;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领巴西太守;马超为左将军,假节;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仅得到翊军将军,疑为近卫军、御林军的统领而已。而他在许多年前第一次护救刘禅于长阪后就已封为牙门将军,竟然多年后不及一个新的牙门将军直升镇远守咽喉要塞,那人就是汉中太守魏延。所以演义中的“五虎上将”其实有着很大的水分,赵云从来没有受到刘备的重用。有些人或许不解,以刘备这样爱惜人才的秉性何以对赵子龙不理不睬呢。
其实,这样从赵云自身前来考虑:其一,赵云不是一员首屈一指的大将。为将者,要通天文,晓地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即使不能上阵与敌人决一雌雄,只要熟读兵书,演习阵法,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照样可以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历史上的韩信、宋朝的岳飞、明朝的徐达恰恰就是这样的人才。所以三人功劳显赫,同时也让当时的皇帝对他们感到害怕,这就叫功高震主。反观赵云一生,尽管冲入敌阵,杀法骁勇,只不过是大将手下的棋子而已。别说不能与韩信岳飞等同列,即使和当时的书生将军陆逊相比,都是逊色的狠呢。而赵云出战,往往牢记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没有灵活的作战技巧。
其次,赵云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员大将要想建立自己的功业,就要努力创造条件,而不是逞匹夫之勇。演义里写了赵云冲入敌阵杀得七进七出,连斩曹操手下将校多人。这是不合历史的,事实上,刘备一路败退,赵云不过是保住刘备家小而已。史书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即使演义里所讲的是真的,假如曹操乱箭齐发,别说一个赵云,一百个赵云也将死无葬身之地。关羽想当年多厉害,照样被逼的土山约三誓,无可奈何的投降。
其三,并不是自己的嫡系。关羽张飞自涿郡起兵,一直跟在自己鞍前马后,照顾得甚为周详。所以,刘备有事情不分兵就罢了,一旦分兵,必定要考虑关张二人。况且关张二人都有万人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赵云出道,本是袁绍手下的小卒,后来看到袁绍不是个东西,才投靠公孙瓒。渐渐发觉,公孙瓒又不是好鸟,所以才与刘备一见如故。刘备尽管欣赏赵云的才华,可是对于赵云经常炒老板鱿鱼无疑是很反感的。
其四,不是名门望族。常言道:将门出虎子。赵云的父亲名不见经传,所以赵云也很低调,默默无闻。或许有人不服,关羽不过是杀人逃犯,张飞眼见得是屠猪的莽汉,何以委以重任。那是因为关张二人跟随较早,一起闹革命的弟兄,自然非比常人。赵云既与关张不同,也与出身名门的马超不一样,所以马超一投降,刘备立刻视为珍宝,其实是跟别人看的,做做样子而已。
第五,赵云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他没有坏心思,也不贪图珠宝玉器,更不要美貌的女子。一个如此完美的人,刘备认为对他无法驾驭,这也是一个难题。想当年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备从之。不愿意接受封赏,这样的人志向不小,做皇帝的想笼络手下,你什么都不愿意要,难道想做皇帝不成。看看宋朝的岳飞是怎样死的。
第六,赵云又比较高的政治眼光。当皇帝的需要自己的手下,一定要忠心耿耿,那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只要皇帝坐下的决断,对的要执行,错的也要执行。有意见自己要保留。而赵云并不是这样。想当年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死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万分气愤,决议出兵讨伐东吴。赵云劝谏道:“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说得多好,大义凛然。要刘备认清形势,先打曹魏,再攻东吴。可惜刘备不听,最后,让赵云留守成都。
最后,赵云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作为刘备的队伍,赵云比不上关羽张飞的亲近;作为益州归降的将军,赵云又显得和刘备认识较早,关系深厚。所以为了照顾各方的利益,刘备入川,大封群臣,赵云却没有捞到丝毫的好处。总之,蜀汉名将赵云尽管英勇善战、一条大枪神出鬼没,而且心思缜密,却始终在蜀汉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一直到刘备逝世前夕,赵云既不是托孤大臣,也不是大将军。不仅不能和诸葛丞相同列,而且屈居于降将李严名下。让人遗憾得很呀。反观曹操用人不拘一格,降将张郃击败马谡,夺得了街亭;降将张辽威震逍遥津,惊得孙权魂飞魄散;降将庞德与关羽大战,不分输赢,水淹七军后,破口大骂而死。如此观之,赵子龙错投明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