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江禹 于 2015-11-5 08:20 编辑
江禹: 此文为我表哥长江东逝水所写,台城的记忆,对每个东台人而言,如一杯清茶,一盅小酒,令人回味,转过来,留一份孩时的思念。
老街琐忆——台城东风照相馆
2015-10-19 长江东逝水 长江先生的私家小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七里长街上,东台百货公司、电影院、人民剧场、东风照相馆等单位,是当时小城繁华的主要象征之一。记忆中,照相馆就仿如初恋情人,虽青涩久远,却倍感怀念。
东风照相馆什么时候开办的不太清楚,反正从我记事起,这座照相馆就存在了。它位于新东桥西、人民剧场对面一座二层小楼内。走进一楼大厅,是照相接待服务台,专门用于照相预约、登记、取照片;大厅的西侧是照相室。进入照相室,可以看到中央竖着一台身躯庞大的座式照相机,大厅西墙面挂着整版布景油画,以城市风光为主,有好多年都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图案,后来换成一块什么亭子的图案。南面墙壁上则是整块的白布,白布前方地面有一张双人条凳。大厅四周散放着踏板、一小截活动木楼梯、木马、塑料冲锋枪、假树假花等道具,衣架上还挂了几套沾满污垢的服装,供顾客照相时选择。
照相馆临街的玻璃橱窗里,经常展示一些经过放大处理的相片,有全家福,有个人照,也有新婚照,更多的是小孩子的相片,都是照相馆工作人员挑选出来的精品。那时还没有肖像权一说,谁的相片被选中了,心里都美滋滋的,觉得是份荣耀。如哪位姑娘的相片放在了里面,走在大街上被人认出,不仅迎面有火辣羡慕的目光,还会大大增加回头率,就像现在人们看见电影明星一样。
照相馆隶属东台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是个全民所有制单位,大概有七八个职工,都是当时家庭有背景的人。两位主摄影师好像都姓笪,手艺是解放前的家传。其中一位叫笪士奇,名字像外国名,长得像老电影演员达奇,颇有气质,印象很深。另一位好像有只眼睛不太好。当时台城的大型活动、会议,都可以见到这俩人忙碌的身影,印象颇深。
那台木制座机常年用一面黑一面红的大块厚布兜着,难见其真面目,底部装有四个小滑轮,可以自由移动。照相时,有几张灯,几把伞,大概是用于制造主光、轮廓光、背景光等效果灯光的吧?摄影师先钻入布内换胶片盒,在磨玻璃上对好镜头,才探出头来,手捏控制快门的橡皮气球正式拍照。
那时娱乐方式比较单调,到照相馆拍照留念,曾是让人们非常兴奋和期待的事情。婴儿满月、学生毕业、参加工作、送子当兵、青年结婚、老人做寿、评上先进等等,大凡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大家都会去照相馆照相留念。恋爱中的姑娘,还会瞅准时机,趁照相馆没有顾客时,悄悄溜进去,羞红着脸照上一张相片,留着送给心上人。那时的男女青年比较保守,照片轻易不肯送人,如果哪个小年青有了异性的照片,在同伴在那是相当的骄傲了。照相馆的生意十分红火,到了过年期间更是火爆,要排队照相。当时很多人家中墙壁上都挂着一个大相框,里面装满了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黑白照片,成为一种流行风尚。
照相时,仿佛剧院大戏开场的前奏,顾客的情绪随着灯光的照射渐渐格外饱满,随着摄影师“啪”的一声推入胶片盒,顾客便笑肌抬起,进入表演状态,或微笑或紧张,于是快门启动,某一时刻的生命状态瞬间凝固成一幅平面的视觉写意。这一过程,大人相对快些,摄影师除了提醒你坐好别动,连说几声“笑一个、笑一个”,就照了,一些没经验的人,从摄影师准备时就笑起,到了正式拍时,面部肌肉早已僵硬,反而笑不出来。小孩子照相,大人都会在照相机后面做鬼脸逗笑,摄影师也理解家长的心情,并不催,只是耐心地等待最佳拍摄时机…
大多数人照相都是在有油画背景的一面,有的还会穿上照相馆里的服饰,那时也不另外收费。只有照结婚登记等证件照,摄影师才推转座机,让顾客坐在另一面的长条凳上,取墙壁上的白布为背景。全家福相片一般是老人在中间正襟危坐,儿孙按辈分高低团团围站。姑娘照相很多都是手持塑料花半遮脸庞,含羞侧立。小伙子照相多是昂首挺胸,器宇轩昂;半身像大都是手托下巴,一脸深沉,作思考状。在军装流行的年代,不分男女,都喜欢拍一张军装照。特别是水手服和海魂衫,小伙子一穿上身立马像换了个人,简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结婚证件照一律半身,女方头偏向男方的肩头,娇羞幸福的模样。这些都是摄影师反复导演的效果,只是过于千篇一律。相片是黑白的,慢慢才有了上色技术,那种黑白时代的“彩照”,一度很受欢迎,但碰到上色的相片太多,有时油彩会上得很粗糙,只是在脸的两侧各涂一个红圆,嘴唇也抹一点红色,反而失去了本真。有些中年妇女的照片不上色还好,一上色简直就像一媒婆。相片的下首,常会根据顾客要求写上“某某纪念”字样,并留有拍照时间。等待取相片是一个漫长难熬的过程,最忐忑不安的是眼睛是不是闭着的。
我在东风照相馆也拍过不少照片。有十岁生日照、高中篮球队合照、下放时和队办厂工友合照、当兵探家时和同学的合照等,却偏偏少一张结婚照,以至于我爱人至今都抱怨。八十年代初期,我参加盐城市八大商场精神文明活动互查时,还和同组的检查成员一起在东风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这恐怕也是我最后一次走进东风照相馆了。
如果要囊括全国的情况,我认为大概70-90年代是老式照相馆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彼时,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简单地说就是日子越过越喜庆,但凡过节日,大家都喜欢到照相馆拍照留念;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以往任何时代,大多家长会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重要时刻为其拍照。其他重要时刻,如生日、毕业、结婚、生子等,甚至死亡,都会有照片为证以作留念。毫不夸张地说,一家在当地有历史的照相馆,可以说记录了很多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时刻。
随着照相机从高档消费品走入寻常百姓家,照相业也从热闹开始走向落寞。照相馆的生意日渐凋零,馆里的工作人员纷纷调离或转行。随着台城七里长街的改造,东风照相馆悄无声息地关门了。现在,新步行街大大小小的影楼越开越多,越开越华丽,但已找不到原来小照相馆的一丝踪影了。那两个老照相师不知今天是否还健在?
偶尔翻看略显斑驳的老相片,一张张如此贴近怀念的本色,让光阴的逝去变得似是而非,于是,走过的日子在我眼前若隐若现。只是,照相馆的消失,让这些发黄的相片显得如此的孤单,更加孤单还有我曾经年少的黑白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