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凤凰评论 2016.08.18
教师患癌被开除,说好的“尚德”呢
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
虽然刘伶利的遭遇只是极端个案,但越是在个案中,作为个体的刘伶利的悲剧承受者角色,更让人同情,其所突显的当事校方的颟顸与冷血,更让人心悸。
文丨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大概几天前,微信朋友圈开始流传一则题为“在兰州一所大学教英语的她,在患癌后就被开除了”的文章。坦率说,一开始我怀疑这是标题党,并没有点开文章看。现在那位被开除的患癌姑娘,已于8月14日离开人世。我开始为我的习惯性怀疑,为对某种平庸之恶的低估,感到内疚与失望。
真冷酷。这是我朋友圈一位朋友在今天转发《大学教师患癌被开除,校领导:别给我哭,见多了》一文所写下的按语。简单明了,却足够意味深长。
这篇调查报道介绍了刘伶利的患病过程,家庭状况和与学校交涉的整个情况。这个“冷酷”的故事并不复杂:出生于1984年的刘伶利曾是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的一名英语教师,工作后不久被查出患有卵巢癌。此后,在学校得知其患癌的消息后便下达了开除的文件。后刘伶利及其家人两次诉诸法律维权,但校方直到其去世都仍未依法履行法院判决。
那则我一开始未点开的文章中,“冷静”的描述了这个过程:
5天后,1月19日,学院印发了开除的文件,原因是“2014年12月1日起旷工至今”。随后,念念(刘伶利)打了两场官司:
第一场,她赢了。学校所在地的兰州榆中法院判决学校的开除决定无效。
第二场,她也赢了。一审判决后,学校不服,上诉到了兰州市中院。
官司赢了,她的境遇并没有什么变化。念念的社保2015年3月起就被停掉了。她胜诉后,学校并没有去补上——理由是学校放假了。
简短的叙述中,刘伶利所遭遇校方的冷酷对待,让人诧异和愤慨。一审、二审的判决结果,说明从法律的角度,该案件应基本无疑义。但这则故事在法律之外所触动的人心,其实才最令人哀叹。
在当下社会的主流择业标准中,大学老师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体面的行当——较高的职业威望,过得去的待遇,更重要的是稳定的社会保障。
而大学近年来从学术造假,到腐败窝案的频发,虽然已经不再被人想象为“象牙塔”与“精神高地”,但由于其所享有的最基本的社会期待,依然要让人“高看一眼”。至少人们不太会想到,一所大学会对一位患癌的大学老师,作出如此决绝的反应。
然而,患癌后刘伶利的遭遇,令这一切美好的想象都被击碎。
“别给我哭,见多了”……我不太相信,这句出自兰州交大博文学院相关领导的话语,能够完全代表官方意见与正常的道德水准。但作为一种法律事实,开除刘伶利的文件上盖有兰州交大博文学院鲜红的公章。退一步言之,哪怕在法律判决下达后,该校官方也仍有挽救的机会,既给重症中的刘伶利以起码的安慰——抛开权利不谈,哪怕是人道意义上的;也为挽回作为大学应有的一点“斯文”。只是现实残酷,故事的情节一路朝着让人愈发心寒的方向发展。
领导慰问,组织捐款……这些在新闻中经常出现的画面,一度让人认为这应是校方对于困难职工乃至学生,都能够作出的正常反应。然而,这本该出现的一幕,并未能在刘伶利身上出现。哪怕家属声明自己交钱的社保缴纳请求也依然被拒绝,继而是开除,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虽然我相信刘伶利的遭遇只是极端个案,但越是在个案中,作为个体的刘伶利的悲剧承受者角色,更让人同情,其所突显的当事校方的颟顸与冷血,更让人心悸。因为谁都不敢确认,自己不会成为这样的例外。
患癌后被校方开除,摆地摊赚医疗费被城管驱逐……没有人能够真切体会,这一连串的遭遇与人情炎凉,让这位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仍不忘涂红色指甲油,抹口红,打开美颜相机自拍的姑娘,承受了怎样的尊严之殇。但,正是此类形形色色的个体悲剧与人情世故,构成了大多数人对这个世界的定义与想象。
有人说,对王宝强的声援,反映的是人们对于传统婚姻观和家庭伦理的捍卫,那么较之于明星光环下的巨额财产之争与各式狗血内情,刘伶利的遭遇,其实才是更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的普通人故事,更容易引发“物伤其类”的社会情感。
最后有必要提醒一句:兰州交大校训的第一个词便是:尚德。博文学院难道就不知道吗?去世前几天的刘伶利,给朋友发去了这样的感叹:“不好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