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苦菜花 于 2015-6-17 12:05 编辑
撩人情思西施舌 (特别鸣谢原市图书馆李长顺老先生提供资料) 提起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民间传说的佳话颇多,甚至与这位美女相关的烹饪故事也不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盐阜地区地处黄海之滨,餐桌上自然少不了海鲜,而吃海鲜自然又少不得美酒、佳肴。一旦吃到兴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些酒文化亦由此产生。 流传于盐阜地区民间的“西施卧牙床”,说的就是清蒸竹蛏。至于一种名为西施舌的海鲜,其来历则说得更为出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出于嫉妒,叫人骗出西施,用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将之沉入大海。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肉似人舌的贝,人们多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之为“西施舌”。还有人则讲,西施、范蠡在勾践灭吴后,浪迹天涯,来到黄海边,与百姓共进三餐。由于西施爱吃当地一种贝,西施死后,当地人为了纪念西施,所以将此贝取名“西施舌”。如今,当地人更愿相信后一说。 而“西施舌”名称的传播却与进贡有关。早在明代,西施舌作为皇家贡品从运至京城途中,因贝要呼吸,常将斧足伸出壳外,形似人舌,加之两壳青紫,若美人面,因此有人惊呼“西施舌”!由此,西施舌之名传扬开了。有人记述飞骑赶送的情景:“金台铁骑路三千,却限时辰二十二”,“人马销残日无算,百计但求鲜味在”,大有当年千里飞骑送荔枝给杨贵妃的意味,可见其金贵。 西施舌,属瓣鳃软体动物,双壳贝类。两壳呈三角之状,较文蛤、四角蛤大,壳顶隆起,腹部圆形,壳表面黄褐而光亮,顶部为青紫色,盐阜地区人又称其为“公蛤子”。其肉粉红扁平鲜嫩,汆、炒、拌、炖,鲜美的味道都令人难忘。李时珍视其为“润肺腑、益精、补阴要药”,对肺病、痰咳、气喘、耳鸣及妇科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在盐阜地区,由于地处长江、淮河、灌河入海口,盐阜地区近海之水,多为低盐水,水质淡润,且水面多波平浪静,水草丰茂,饵料丰富,最适合贝类生长,所产的西施舌质量绝对上乘。加之,西施舌数量不多,更是物以稀为贵。所以一些文人雅士说,西施,美人!西施舌,美味!不吃则已,百吃不厌,以至乐不思蜀。其实,醉翁之意岂在酒,只因西施太撩人! 在盐阜地区,采挖西施舌最常见的工具是耙子,两齿三齿都有,钢筋烧制的,后面是网兜,便于滤去泥沙,剩下贝。运气好的挖蛤者一天能挖百十斤。 西施舌的吃法很多,盐阜地区的“西施出浴”和“爆炒西施舌”都很有名。一种是汤菜,配以蛋清、鲜奶、火腿、及猪油、精盐、黄酒等烹调而成,其色泽奶白,口味鲜嫩,爽滑上口;一种是炒菜,将西施舌用生姜、葱、料酒和开,配以木耳、荸荠、洋葱、青椒等爆炒,盐阜地区近海资源丰富,撇开鱼虾蟹类,单是贝类就多达50多个品种。蛤蜊、相思螺、大海螺、海狮、泥螺,等等,不一而足,蔚为大观。 如果你有机会来盐阜地区,不妨亲口尝一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