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妇幼儿外科再攀高峰 联手NICU救治罕见病例
2016年7月22日,市妇幼儿外科病房。窗外阳光明媚,走廊里热闹欢畅。伴随“咔嚓”声响,一张珍贵合影定格留念。照片的主角是一名即将出院的女宝,懵懂间她还不知面前所为何事,只有站在一旁的父母才最能体会这一路的艰辛。
争分夺秒寻病因抢占先机驱病魔
时间闪回至6月29日上午10时许,儿外科门诊繁忙如常,一对面色焦急的年轻父母怀抱襁褓在咨询台导医的带领下疾步而至。“女宝宝...出生6天...呕吐四天,今天凌晨突然腹胀明显...昨天早上至今没有大便,小便少...肛门排气不确定”,接诊的陈晨主治医师一边简要询问病史和翻看当地医院的检查资料,一边做着针对性的腹部体检和肛门指检,看着膨胀如球的腹部和仅附着少许粘液的指套,所有迹象显示情况不容乐观。简单沟通后,嘱咐导医立即开通绿色通道,迅速行腹部摄片检查,十余分钟后院内信息系统显示结果:消化道穿孔。惊讶之余,也是意料之中。安排办理住院手续,同时电话汇报,儿外科朱鸿喜主任医师再次查问病史后分析:摄片提示胃泡消失,腹部横贯气液平面,考虑胃穿孔。在朱主任的统一指示调配下,各项工作快速有序的执行——陈晨主治医师迅速通知安排手术探查和积极沟通病情 ,明葛东主治医师负责基础治疗的处理,戴文文住院医师采集和完善基本资料。一个小时后,麻醉师成功麻醉,手术开始,朱鸿喜主任主刀,打开腹腔,见腹内大量气体及黄色液体,脏器表面覆盖黄色苔样物,小肠顺时针扭转540度,诊断肠旋转不良,似乎和手术前考虑不相符,立刻解除扭转,探查扩张的十二指肠,未见穿孔,到处黄苔覆盖,给寻找穿孔带来困难,循序渐进,向右侧翻起胃体部,终于看见见胃大弯自近贲门处起,约有8.0cm×1.0cm胃壁肌层缺损,只有菲薄的膜状,在下部可见一小孔,直径约0.5cm。证实了手术前的诊断,为新生儿胃壁肌层缺损、胃穿孔,但加上肠旋转不良。立刻修补和清洗腹腔。“该患儿入院时已出现高热,精神反应欠佳,呼吸急促,明显脱水貌,病情很是危急。术中发现肌层缺损范围广,尤其近端位置较深,且穿孔位置靠近后壁,给手术暴露和操作带来较大难度”,朱鸿喜主任介绍说,“新生儿胃壁肌层缺损指胚胎发育障碍所致胃壁肌层缺损,临床上较少见,合并肠旋转不良更是罕见。它是新生儿自发性胃穿孔的最常见病因,死亡率极高,总体报道为45-80%。另有资料显示,该疾病如在12h内诊断,死亡率为50%左右;如拖延至12h后诊断,死亡率超过75%。而死亡原因多为水电解质紊乱、感染和休克。”如今再回想起就诊时的情形,几位医生连声感叹,家长无意拖延了病情,而接力的他们却真是在和时间赛跑。
坚韧女宝连闯关明星团队齐护航
两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考虑除去基础病因,还存在腹膜炎、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病情危重,患儿被直接转送NICU密切监护治疗。朱主任和新生儿科蔡金兰主任医师迅速召集内外科医护人员组成抢救团队,重点监测维持。全员全心投入,轮番上阵,帮助坚强的女宝共闯循环关、呼吸关、感染关和喂养关。术后三天,内环境循环逐渐稳定,各项指标渐趋平稳;术后五天,撤除呼吸机改为鼻导管吸氧,自主呼吸满意;术后七天,腹部摄片提示部分肠腔已有散在积气,主要分布于中下腹;术后九天,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转回儿外科病房;术后十一天,胃管引流液逐渐转淡减少;术后十三天,开始适量糖水喂养,逐阶梯恢复饮食;术后十六天第一次排便,性状满意;术后二十天,奶量饮食基本恢复,体重明显增长。在天使们每日尽心的守护下,病历里记录着一天天的惊喜变化,终于在满月的前一天,女宝得以拆线出院。“虽然一直祷告宝宝能平安归来,但没想到不仅能如愿成真,竟然还可以赶上庆祝属于她的第一个节日,真是趟过生死门,犹如重生”, 女宝爸妈如此感慨。
内外兼修得正果齐心协力美名扬
作为全市唯一,儿外科近年来发展迅速,业务已经逐渐拓展至新生儿外科、小儿普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和小儿骨科,小儿心胸外科也在筹建中。对“外”,他们注重紧密联系上级及兄弟医院,及时更新理念,改变意识,提升业务技能。对“内”,他们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一直注重各科室联动,加强配合,提高诊疗水平和救治能力。另外,作为盐城地区危重新生儿治疗中心,NICU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每年抢救各类危重患儿近千例。尤其近年来,在与儿外科常态联动合作中,该科对于新生儿围手术期的处理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此次两个科室对这种罕见危重病例的成功联合救治,不仅只是又一次完美配合,更算是盐城医疗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记录。回顾整个诊疗过程的衔接沟通,虽然过程艰辛,但通过辛勤努力获得家属美名赞誉,就如开篇那张存照的和谐,一切都是值得。这些个案缩影,不仅增强了全体医护人员的信心,还更加坚定了大家在医院领导支持和自身努力下,要继续做大做强的决心。
|